《叶飞回忆录》第二十九章: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

南安人 发表于2019-07-26 16:11:16

华东作战一年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到一九四七年六月止,是敌人的战略进攻,我军的战略防御阶段,时间正好一年。我华东战场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三日坚决地迎击敌人的进攻,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也就在这一段时间。

    陈毅同志在一九四七年底作了《一年自卫战争的初步总结》的讲话。他首先说:“一年伟大的自卫战争总结,首先是战略总结。好比毛主席和蒋介石下棋,‘黄河为界,落子无悔。’一年来自卫战争的胜利是战略的胜利。虽然我们打胜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但主要是靠统帅部,靠毛主席的战略指导。许多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兵都说:‘你们的战略上凶,我们就是战略上失败了。’俘虏来的蒋军师长、旅长等更是这样说。他们对我们部队看不起,认为我们部队不懂军风纪,武装杂乱,甚至连口令也叫不好,有时闹笑话。他们不服气,说什么你们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我们的战士、干部回答道:“不管怎么说,总是把你们俘虏来了!的确,我们比战术、比技术是比不过人家的,如操场动作、内务管理、战斗动作等,我们愈往下愈差。但是,愈往上比,我们则愈强,如师以上战役组织比蒋军强,纵队更强,野战司令部又更强,到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不知比他们高明多少倍。说穿了,国民党的战略指挥主要是美国人,因此我们的战略胜利,不仅打败了蒋介石的统帅部,而且打败了美国的统帅部。我们的战略有世界意义,在全世界是崭新的、优秀的。”

    陈毅同志阐述道:“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全部消灭敌人。即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创造时机,选择战场,集中兵力,全面包围消灭敌人,以此改善我们的装备,改变敌我形势,到一定时机转入反攻。采取这种战略方法要舍得丢地方,抛出空间,争取时间,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壮大自己;以退为进,先退后进,逐渐改变敌我形势。一年来自卫战争的基本方针和战争全部过程就是本着这个原则。如华东战场我们把敌人诱入山东,一直牵到胶东烟台那个牛角尖上。西北战场诱敌进到绥德、葭县。冀鲁豫战场也是三进三出,敌人进到黄河沿岸,甚至渡河攻占大名府,敌人不断占我们地方,也不断被我们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它每进一步,占领我们一个重要城市,必须付出几个旅的代价,反复如此。到一定程度,敌人后方空虚,进攻也就不得不停止。于是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跳到敌人后方,进行反攻;敌人处于被动,掉在我们反攻大军的后面。整个战争过程就是让出地区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敌我军事思想斗争也就是这一问题。战争的复杂奇妙为古今中外所未有。”

    陈毅同志说:“毛主席这个军事学说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军事特点,一般人不易理解。”他举例说,一九四六年六月底,驻青岛美国海军陆战队克里门将军到临沂找我,他自吹法国登陆有他,北非登陆也有他。他希望我到青岛与王耀武见面,我拒绝不去。他说:‘那么战争非打不可了。’我说:‘不是我们要打,是国民党要打进来,我们一定要应战。如果你真有调解的诚意,去跟国民党讲,只要国民党不打就行r。’他又问我:‘战争打起来,你们有没有把握?’我说:‘初期两淮、临沂要放弃,甚至张家口、延安也可能失守。’他问:‘为什么?’我说:‘国民党力量大,你们美国又帮助他。’他说:‘那你们何必打,讲和算了。’我说:‘不然,半年以后形势会完全变化,我们会打垮它。’我给他算起账来,国民党进攻两淮,我们可消灭它多少;进攻临沂消灭它多少;进攻延安消灭它多少……最后,他耸耸肩膀说:‘我不懂,你们又要丢地方,又要消灭敌人,中国问题真复杂。’我告诉他:‘现在你不懂,~年以后你就懂了。日本开始也不懂,八年以后懂了,只好无条件投降。”’

    实际上,我军的干部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记得陈毅同志在孟良崮战役后的一次讲话中说:“有位同志对我说,‘现在我相信你了,以前总怀疑军长犯了机会主义。’我清楚得很,去年七月以后几个仗未打好,你们怪话多得很,什么‘军长下围棋行,打仗不行’。以后打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几个好仗,又说什么‘英明领导,天才地才’。这叫做不懂军事辩证法!战争不是容易的事,个人作用很小,微乎其微,主要靠集体的力量,靠党,靠群众。”他大有感慨地说:“胜利时的英雄,和平时期的英雄,人人能当;可是在不利的环境,在低潮逆境下,能坚持一定之规做艰苦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早在公元前四O O年间的《孙子兵法》就写有:“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虚实篇》)阐述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马克思在他的军事著作中也论说过这个问题,他在一八五七年九月写的《印度起义》中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他指出,“英军在印度作战的计划却是分散兵力”,而应该“尽量缩减警备部队的人数,使他们立刻摆脱妇孺的拖累,撤出没有战略意义的据点,从而集结尽可能多的部队用于野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26页)然而,懂得集中兵力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一回事!所以毛泽东同志说:“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解放战争初期,我从下级的角度觉察到,陈毅同志的指挥也是很困难的,一直无法解决集中兵力问题,直到淮阴失守以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开头是华中打华中的,淮北打淮北的,山东打山东的,山东又是各军区各自为战。其实,毛主席在“集中大部打敌一部,用力省而成功多,既能全歼,又能速决”的电报指示中,已经总结了华中野战军所以能取得七月十三日到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的经验是:“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无战不胜。”但是运用这一原则,并非易事。

    陈毅同志的体会当然很为深刻,一九四七年底,他在《一年来自卫战争总结》的讲话时,专门讲到华东战场集中兵力的问题,把宿北战役之前和宿北战役以后的情况作了对比。他说:“在L本投降时,山东有部队三十万,内野战军五万;华中二十万,内野战军三万。初期五十万军队,在第一线作战的只有八万人,其余都是分兵把口,地方部队调都调不动。苏中七战七捷是蒋军分散,一个旅为一路前进,我们集中兵力,所以打了七次胜仗。淮北敌人把三个军集中一起,不好消灭,双方兵力相等,只消灭它一个旅。后来华中撤退,集中了三十万兵力,经常保持六个人打敌一个人,所以有宿北、鲁南、泰安、莱芜、孟良崮等五次胜仗。只保守一个地方是不行的,主要战线胜利了,其他各地都可解决。撤退到山东也是为的保卫华中,这点当时许多人不了解,对集中兵力有很多意见,在厕所里写起打油诗来:‘反攻反攻,退到山东,口吃煎饼,手拿大葱。有何意见?打回华中!’后来,他们了解集中兵力的好处以后,又有人批评集中兵力过晚了。不知集中兵力要逐渐地集中,一下子把地方部队全部集中也不好,使地方政权天天打游击,无法进行工作。集中兵力时,在次要方面仍需要留些牵制敌人,不可过分集中,最多集中到地方兵力不超过三分之一。要采用割韭菜的方式,不可连根拔掉。”

    陈毅同志说:“敌人分兵进攻被我各个击破。苏中粟裕指挥十个团和一个地方旅(四个团),后增加三个团,共十七个团,打了七仗,七战七捷。第一、二仗是以十个团打敌人两个团,三、四仗是十四个团打敌人四个团,后来是十七个团打的。都是以多打少,四个人打一个人,或五六个人打一个人,我们占绝对优势,所以打了歼灭战。”陈毅同志说:“初期在淮北我们部队十五个团,加一个地方旅,共十八个团,敌人经常三个军在一起,双方兵力相当,只消灭敌人一个旅。且战场狭小,这样总是消耗战,说明没有优势兵力不能打。在胶济线敌人有二十个保安团,二十四个正规团,共四十四个团,我们也有十来万人,但兵力没有集中,也是消耗战……这说明只有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能打歼灭战。在战役战斗上双方相等,或我居于劣势的兵力,是很难打歼灭战的。”并不是陈毅同志不知道集中兵力,而是集中不起来,这里也重要,那里也重要,形成分兵把门,各自为战,形成不了拳头,打不痛敌人。转变过来,这要有个过程。从华东战场来说,这个过程大约是五个月时间,到宿北战役才转变过来。为什么宿北战役以后,接连打胜仗?就是实现了彻底的转变,甩掉了包袱,集中了兵力。华东战场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央确定集中兵力在主战场作战,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在淮北战场作战,山东战场和华中战场则是配合主战场作战。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主要进攻方向在华中,直到占我两淮以后才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山东。所以华东我军将主战场决定放在淮北战场徐州周围的部署是适当的,因为这里是可以机动作战的位置。而在战争初期,力求初战必胜,以提高士气和锻炼部队,苏中虽然不是主战场,但在初战取得连续大捷,我军士气大振,全国人心振奋,其意义即在于此。

战局变化促使我军兵力集中

    上面说到解放战争初期,就是让出地方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过程,以退为进,先退后进,逐渐改变敌我形势。其实,让出地方的过程也就是集中兵力的过程。分散兵力,分兵把口,各自为战,无非是不想让出地方,不愿打烂坛坛罐罐。但是,敌强我弱,战争的发展必然是无力保住坛坛罐罐,不管主观上如何想,“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做不到的,相反地会导致失败,地方丢光,坛坛罐罐打得稀巴烂。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明证。只有在战争初期,让出地方,卸下包袱,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力量对比,夺取胜利。

    从华东战场看,一九四六年九月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我军向北逐步转移。国民党军占我苏中地区全部城市,继向苏北淮阴、淮安、涟水、睢宁等地进攻。九月十日,敌李延年指挥三个整编师,由宿迁等地沿运河两岸向我两淮进攻。我军杀伤进攻之敌后,于十月十九、二十一两日,先后放弃两淮。淮阴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两淮的放弃,使华中我军彻底卸下了包袱,野战军获得了高度的机动。随后,华东我军进行了宿北战役。所以有人说俏皮话:蒋介石的进攻帮了我们的忙,帮我们卸去了包袱,集中兵力。

    宿北战役是华东战场集中兵力于主战场的开始。国民党军占领两淮后,进一步分兵四路进攻(由宿北东犯是其中一路),其意图是完全占领华中,并隔断华中与山东战场的联系。为击破蒋介石这一战略计划,才开始集中山野和华野作战。但是,此时尚未能将山野和华野的主力完全集中在一个战场。华东我军的部署是牵制国民党军的三路,集中兵力歼灭宿迁这一路敌军,由此产生宿北战役。但此役还未能将华野和山野两个集团主力完全集中宿北战场,而只能做到集中山野主力一、二纵队,鲁南八师并加上华中之九纵于宿北;华野主力一师(后为华东野战军四纵)、六师(后为华东野战军六纵)及隶属于山野的新四军七师则分别担任阻击其他三路,我军主力只是相对集中于主战场(总兵力实际上只有三个纵队,共二十三个团)。由于兵力并未形成绝对优势(实际与国民党进攻兵力相等),所以战局一度形成紧张、相持,甚至几乎发生被迫撤出战场的不利局面。如果,当时我军对其他三路敌军都使用地方武装钳制,能将华野全部集中于宿北战场,则宿北战役不只可以歼灭敌六十九师,还可将敌整十一师也一起歼灭。宿北战役胜利的生动事实,使我军各级指挥员及地方领导同志都亲眼看到、亲身尝到了集中兵力的甜头,才开始克服了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了集中兵力作战的思想。宿北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次能歼敌一个整编师(军),更重要的是在于统一了思想,实现了集中兵力的战略转变。

    鲁南战役实际上是宿北战役的继续,也是集中兵力的继续。宿北战役之后,由鲁南台儿庄、峄县进犯临沂之敌,慑于我军宿北大捷的威力,大起恐慌,畏惧被我歼击,不敢继续前进迸犯临沂;因无命令,又不敢擅自撤回,结果滞留原地,不进亦不退,予我军以歼灭的良机。我军抓住这一战机,集中山野的一纵、八师之外,又将华野的一师(陶师)和山东军区鲁中四师、九师,滨海十师,鲁南警备旅全部集中于鲁南,进行鲁南战役。由于鲁南战役我军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所以战役进展顺利,在歼灭敌整二十六师及快速纵队以后,连续作战,攻克峄县、枣庄,又歼一个军,这就出现了比宿北战役规模更大、战果更大的胜利。同时,山野、华野两个主力完全集中并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编成是完成集中兵力的标志。但是,宿北、鲁南两役在集中兵力上仍然有其局限。毛主席子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一日电示:“三十五天内你们歼灭第六十九、第二十六、第五十一等三个整师,取得空前大捷。主要缺点是未能于宿北、鲁南两役集中山野、华野全力于一个战役,而被欧震、李延年牵制了我军二十个团以上,否则胡琏、冯治安两部已被歼灭。今后打欧震务必集中五十个团于一个战场上作战。”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宿北战役中,我军兵力还不够集中,由于华野主力使用于牵制方向,宿北战场由华野九纵(五个团)参战,而且山野二纵缺主力第五旅,七师欠第十九旅,兵力不足,丧失了歼敌整十一师(胡琏)的大好战机。按作战情况,钳制方向只须使用一个支队或地方武装就可以了,鲁南当时就是由警八旅担任钳制敌整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的任务。鲁南战役中,华中野战军主力陶师参战后,第一队段顺利完成任务,但进入第二阶段作战后,由于兵力不足,没有能将冯治安的七十七师围住,以致该部越运河西岸,我军不得不放弃作战。

    华东战场的高度集中兵力则在放弃临沂之后。那时鲁南陷为敌后,王耀武、李弥占据胶济铁路,鲁中、滨海、渤海、胶东部队组成了新的野战军,集中使用于主战场的野战军达到九个纵队,另有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

    毛主席在一月二十一日上述电示之后,一月三十一日又电示:“许世友、王建安野战军须立即组成,开至胶济线南待机歼敌,以对付蒋方南北夹击之计。”二月三日再度电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你们将王建安、许世友、宋时轮三部南调是很对的。”至此,华东战场集中兵力的战略转变,从宿北战役开始,至鲁南战役结束后就完全实现了。华东战场有了这样强大的主力在手上,也就取得了战局的主动权。

国民党军分散兵力,败局已定

    蒋介石发动全面进攻初期,恃其优势的兵力,加上接受了投降日军百万的装备,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积极援助,真是忘乎所以,不可一世!但是他犯了兵家大忌:胃口太大了!野心太大,战线过长,存在战略意图与兵力、战术要求与战略意图的矛盾,哪能不败!

    战争开始时,敌军的全部力量为四百三十万人,使用于作战的为其全部正规军二百四十八个旅(师)、二百万人的百分之八十,即一百九十三个旅(师),约一百六十万人,为我军的两倍半。然而,国民党军分兵七路进攻解放区:程潜进攻中原,汤恩伯进攻苏中,薛岳进攻淮北,王耀武进攻胶济线,杜聿明进攻东北,刘峙进攻豫北,李宗仁去北平;只有胡宗南在西北取守势。由于兵力分散于各战场的结果,被我军各个击破。国民党军分路进攻,优势逐渐消耗。有一次,陈毅同志闲谈中对我说:“汤恩伯在苏中指挥十个军,分兵使用,以四个军守江防,六个军进攻,一个军一路,每军又是一个旅在前面,名义上有十个军,结果在前线与我们打仗的只有两个团。我们在战略上虽占劣势,但在战役战斗上集中兵力,却成为优势,华中我们集中三万人,每仗打他两个团,在战役上兵力我占优势。”

    华东战场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诸役大量歼敌后,国民党军极为震动。蒋介石发现所谓“全面进攻”,兵力分散失败了,转而采取重点进攻战略。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是企图集中兵力,攻我两翼,切实占领黄河以南地区后,再集中兵力攻取黄河以北的战略方针。所以将其进攻方向集中于陕北和华东战场。当然,攻取陕北和华东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延安是解放区的首府;华东则是威胁“京畿”,直接威胁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政治经济命脉。

    蒋介石在军事上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愚蠢,完全懂得作战的基本原则,不断命令部下必须遵循“集中机动使用兵力”,并且以“重点进攻”来贯彻这一军事原则。但是,把后方兵力都集中到山东一线,后方没有兵力防守,形成了空心战术。毛泽东同志关于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向敌后跃进的战略设想和战略部署也由此形成。

    但是,蒋介石胃口那么大,想要的地方那么多,目标那么分散,这就造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局面。苏中战役中,国民党军比较分散,造成我军各个歼灭的良机。莱芜、孟良崮战役也是例证。蒋介石由于战线延长,兵力分散,陷于被动,连续挨打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固然增加了华东和陕北我军的压力,而东北、晋察冀、晋冀鲁豫我军便同时向防守之敌发动反攻了。

    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四战四捷,一仗比一仗规模越来越大,战果也越发辉煌,这是值得研究的一段战争史。但是,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战役,必须从战略方针和战略转变过程来考察问题。

    如上所述,在解放战争初期,即战争的第一年,在华东战场贯彻和实现毛主席关于集中兵力的军事思想,是有一个过程的。应当承认,实行战略转变,特别是集中兵力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对全国解放区还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蒋军对华东进攻的重点,开始虽然放在华中方面,但同时对山东亦实行进攻。这时在我军进攻面前,就有一个集中兵力问题。针对蒋军进攻华东的部署,华东我军原来也想集中兵力作战,预定作战方案是华中野战军集中兵力在华中作战,山东野战军主力(加上鲁中、鲁南、渤海三区军区武装)南下,位于徐州周围,以淮北为主要战场,以支援华中及山东作战,这是一个集中兵力对敌的作战方针。但是,这个方针未能实现,贯彻不了,各自为战,所以除了华中七战七捷之外,淮北战场初战歼敌一个旅以后就再未能歼敌,山东因各自为战,加上敌军在占领了胶济线的青州、淄博及南线峄县、枣庄之后,即不再深入,亦未能歼敌,形成了相持的僵持局面,大家都很苦恼。战争教育了各级干部,也教育了人民。在战争的严酷事实面前,才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毛主席集中兵力的军事思想,因而在两淮失守之后,集中兵力才得以实现。一旦实现了这个战略转变,所以就出现了宿北战役胜利之后,不但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且一仗比一仗规模更大、胜利更大。战争的实践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真正体会到毛主席集中兵力的军事思想,进而使集中兵力问题得以最后彻底解决了。这就是贯彻和实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浏览:42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达理治水
    达理治水
  • 亦弓
    亦弓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