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父亲打听到城东乡下有新四军,是穷人的队伍,没有压迫,决心伺机投奔。这年9月,日本宣告投降,但高邮---这座运河要道上的军事重镇仍为日伪控制,驻有日军1100余人和伪军近4000人,自恃兵多城坚,拒绝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投降,高邮战役(总指挥粟裕)由此打响。12月下旬,新四军已兵临城下,父亲抓住时机,暗中将数条枪支藏于一老百姓家中,从泰山庙附近逃出城外,直向东去, 终于找到了新四军,从此成为一个人民战士!
父亲参加的部队是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六十六团(纵队司令员陶勇)。入伍后即担任一营营部通信员。当时该团担任城东面主攻,一营为主攻营,因他是高邮城里人,战前营长向他了解了城内街道布局、敌司令部位置和驻防等情况并叫他担任向导【1】,当时日军司令部设在城内公园里,恰巧父亲家就在旁边(今高邮人民公园南门口处),他自小一直没离开过县城,大街小巷都熟悉,便向首长提供了详细情报。1945年12月25日晚,攻城战斗在漆黑雨夜中打响,一营埋伏在东城门口(今市内“邮驿之路”雕塑处)北侧一线,父亲跟随着营长穿梭于各阵地间传递命令、进行通讯联络,经过激战,26日凌晨,该团从东门攻进了城里,在父亲带路下,先头部队迅速向公园方向突击,攻入了日军司令部,高邮城宣告解放!
《江海风云》【2】一书中,由谢云晖【3】所著《高邮落日》一文中曾写到:
“六十六团和高邮独立团也在六十四团、六十八团攻入南北城门的同时,从东门攻进城里,……六十六团迅速向日军司令部攻击。突击连一连在战前就找到一个好向导,是原来在城里拉过三轮车的,大街小巷,他全都熟悉。他带着一连的突击班——三班穿街过巷,东一拐西一拐,一直朝日军司令部前进……”。
父亲生前曾说,文章里所提“好向导”,很可能就是他。
高邮战役,创造了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记录,是新四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对日打援攻坚战,也是中国抗日军民对日作战最后一次战役。高邮是全国抗日战争中最后解放的一座县城。
战斗结束后,父亲说他还藏有数条枪支要交给部队,开始首长还不大相信,后来随父亲去城里一个老百姓家中,果然取到,同志们非常惊喜,更加信任这个看上去瘦小的新战士了。后来部队撤至城外泰山庙附近休整,首长叫父亲回家看看,而父亲初入人民军队就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说干脆不回家了,就跟大家在一起,但首长坚持说部队就要开拔了,还是回去看看吧。数日后,父亲离开高邮,随部队北上,参加了清除拢海铁路沿线顽抗日军据点的战斗,如新安镇、瓦窑、炮车等。
解放战争时期, 父亲所在团先后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3旅8团(粟裕任师长兼政委)、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35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3军69师206团。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劲旅,解放战争时期驰骋华东, 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支部队除了具备人民军队共同的优良传统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还以“三猛”(猛打、猛冲、猛追)、“三得”(打得、跑得、饿得)为自己的作风而著称, 树起了一座中国军人不朽的丰碑【4】。
父亲随部队参加了苏中战役、豫东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固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定海战役等著名战役,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上海和浙江等华东广大地区南征北战,一直战斗在枪林弹雨的前沿,亲历过数十次战斗,经历了多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出生入死,勇敢顽强。
苏中战役(又称“苏中七战七捷”),是抗战胜利后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击国民党军侵犯的第一个战役,从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而率先打响第一仗(宣家堡—泰兴战斗)的部队,就是父亲所在的新四军1师3旅8团,在战斗中,他轻伤不下火线,坚决完成任务,被评为营战斗模范并于海安战斗后的1946年10月入党。鲁南战役,参加追歼敌装甲“第一快速纵队”(时称“国军精华”,曾在印缅战场作战),战斗中负伤(多年后父亲回忆那次战斗仍记忆犹新:“‘蒋纬国’差点被我们抓到,他跑得快……” )。1947年7月,为诱调敌人、配合兄弟部队歼敌,部队进行鲁南转移, 敌情和自然环境都十分险恶,部队每天翻山涉水跑七、八十里路,没有饭吃,没有鞋穿,天天行军打仗,对每个人都是一次思想、体力和毅力的考验,已担任班长的父亲,虽然体质较弱,但凭着共产党员的坚强信念,在两个多月中,带领全班战士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无人掉队。淮海战役,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战斗十分惨烈, 父亲英勇战斗, 在战役第二阶段的大牙庄战斗中,左肩中弹,再次负伤,治疗月余方归队, 记四等功一次。渡江战役,追敌至溧阳时遇守敌顽抗,排长重伤牺牲,他临阵代替指挥,勇敢沉着,坚决完成了任务,记四等功一次。1950年4月,在定海战役战备中,积极完成任务,记四等功一次。1951年5月,部队在常熟一带备战,任一营一连指导员,出色地抓好连队各项建设,记四等功一次。
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3军69师驻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执行海防任务,不久开赴“三八”线的丁字山阵地,执行正面防御作战任务, 担负对敌宣传和策反等任务,时任敌工助理员。1953年7月停战后,任师直属工兵营副教导员、206团政治处干部助理员、师政治部秘书等职,担负防御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工作,1958年3月回国。
在和平建设时期,父亲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驻守在北疆黑龙江省奇奇哈尔市, 1960年9月任师独立通信营教导员、1963年4月任205团2营教导员、1964年10月任师独立通信营政委等职。
1959年5月至年底,随队赴京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所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六十年代初,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湖南长沙,今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前身)第六期学习,在校期间刻苦钻研军事政治,“三八”作风好, 能够联系实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撰有《从蚂蚁甸战斗看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政治工作应积极主动》、《从一个基本上烂掉的单位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等多篇文章和心得,毕业时荣获 “五好学员”称号。
六十年代中、后期,中苏开始对立,苏军在我北部边境陈兵百万, 边境冲突迭起,国际形势紧张复杂,而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也使国内一些地区社会秩序混乱,部队在加强战备训练,防止敌人入侵的同时,还奉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 以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安定,任务十分艰巨。这个时期,父亲经常奔波于奇奇哈尔郊区、哈尔滨、满洲里、牙克石、佳木斯、漠河等地的部队和工矿企业, 执行各项任务,为加强战备、部队内部管理和支持地方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热爱部队工作,组织能力强, 关心爱护战士,在他的教育帮助下,不少人后来走上了各级重要岗位,如1985年中央军委首次任命的新时期我军最年轻的二位高级干部之一、时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的周文元同志,就是在父亲直接关心帮助下,由普通战士逐步成长起来的。
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在北疆地区长期的操劳,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的胃肠道疾病,多次病倒在工作岗位,甚至危及生命。如在牙克石煤矿“支左”期间, 胃溃疡大出血,生命垂危,部队通知家人连夜赶往现场,后经多人大量输血抢救才得以挽回,一度时期体重竟不足百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根据组织安排,父亲的从野战部队转到高邮县人武部休息,1984年正式离休,享受正团职待遇。
回原籍后,父亲关心兵役工作和民兵建设,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宣传。199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高邮战役----以其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人民军队经典战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江苏省、扬州市和高邮市电视台先后采访了父亲;1997年5月,为纪念新四军建军六十周年,由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南京军区政治部、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五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铁的新四军》摄制组也专程来邮采访了他,父亲以其亲身经历为新四军和高邮地方的抗日斗争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见证。
1997年9月,患肠癌入院。先后进行了大小12次手术,苏醒后多次表示“过去就算了,不要再救了…”。是党和人民军队把父亲从小一个无依无靠的贫苦孩子培养起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因此,他对党和部队充满了深厚感情,重病缠身,积极配合治疗,与疾病顽强斗争,从没有流过眼泪,但当部队同志或老战友来看望时,泪水时常夺眶而出。在自知与世不久时,父亲强撑着病躯深情地写道:“党培养了我,战争锻炼了我,也考验了我,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进入了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战争年代,我从中受到很大教育,使我不断成长。在革命道路上,不管碰到什么艰难险阻,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贞不渝,这就是我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他还活着,就应该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在政治上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奋勇前进。”【5】。对于自己的后事,父亲唯一的物质要求是穿一身新军装,并嘱咐“一切从简”,骨灰也可以不保留。2000年5月30日病逝,享年74岁。
父亲的一生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曾被评为“战斗模范”一次、三等功二次、四等功六次,获“胜利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朝鲜“祖国解放战争功勋章”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争)纪念证章多枚。曾二次战伤,是三等乙级残废军人。
父亲平时关心时事, 每天收听(看)新闻,常年订阅《解放军报》、《参考消息》、《中国老年报》等报刊,经常看《半月谈》和《内参选编》等,并选择各类内容剪贴成册;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并写心得。喜欢写打油诗、下象棋等,有些酒量,但对菜的要求不高。性情有时急躁。
纵观父亲的一生:
旧社会里吃过糠,抗日战争抗过枪,解放战争负过伤,抗美援朝渡过江,保卫祖国守边疆,一生安排交于党,宗旨信念永不忘。他是毛泽东时代培养起来的共和国忠诚卫士。
参考资料
【1】《历史思想自传》 王玉才 1955.04
【2】《江海风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23军)编写 1981.07
【3】 谢云晖 原成都军区副政委,时任新四军第八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高邮战役受降人之一。
【4】《雄师劲旅-206团团史》 步兵第206团团史编审委员会 主编 单保臣 1998.06
【5】《我的简要生平》 王玉才 2000.01.23
其它
1.《沉痛悼念王玉才同志》 倪文才 2000.06.01
2.《我所知道的攻城情况》《内参》第七期(总第54期)王玉才口述 杜国富整理 1995.12.10
浏览:39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