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队三中队南下西进纪实(执笔/王瑞迎)

王明楼de 发表于2019-08-09 11:37:13

(1949年1月-1949年12月)

    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胜利走向胜利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一年,是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亲身参加解放战争的每个革命战士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就是在这一年的2月,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原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按照到新区从区党委到地、县、区建立人民政权所需的一个区党委的干部,从全区各地、县抽调了3960名干部,组成了南下支队,辖6个大队(一个地委为一个大队),40多个中队(一个县为一个中队)随军南下。本文记录的仅是南下支队中由郓北县抽调干部组成的一个中队,该中队南下时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南下支队二大队三中队”。

    为了把三中队南下、西进的主要历史事实纪录下来,这里不得不追溯到42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追溯到两军搏斗,三中队长期战斗过的地方—鲁西南的黄河南岸、原冀鲁豫边区二分区郓北县(现属山东省郓城县和梁山县),因为三中队的绝大多数成员,南下前都是在这个县工作。

    1949年元月,在鲁西南的大平原上,天气仍然很冷,大地凝冻未化,但郓北县的广大于部和群众,却心潮沸腾,满面春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了!"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了!"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了,我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取得了这样伟大的胜利,振奋人心的喜讯一个个传来,这对于在8年抗日战争两年多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受尽了千辛万苦,对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老区人民和干部来说,谁不高兴,谁不欢喜、谁不激动呢?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乘胜前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共郓北县委,遵照党中央和区党委的指示精神,以战斗的姿态,迅速把全县的干部一分为二,组成了县、区两套领导班子,一套留在当地(郓北县)工作,一套南下到新解放的地区去接管一个县。为了革命的整体利益,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把手南下,二把手看家!”即一定要抽调较强的干部南下,以实际行动支援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郓北县此次抽调的这批干部,是在党的培育下,经过了长期革命战争锻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并有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和群众工作经验的一支骨干力量。在全县抽调南下的95名干部中,.有县级干部6人,正区级干部28人,副区级干部33人,县,区级干部合计67人,占全队干部总数的70.5%。这些干部,大都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多数是共产党员,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们和当地的广大树干,民兵和群众结下了比亲骨肉还亲的友谊。 1949年初,当人们听到这些干部将要南下的消息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949年1月到2月),不论是个别交谈或是由村千自发召开的告别会上,还是区委、区政府、区联合会、武装部以及县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召开的欢送会上,南下干部与留在当地工作的干部,与村干、民兵和群众,那种难分难舍的情景和紧紧握手含泪而别的场面,都是使人终身难忘的。

    为了革命的需要,全县南下的干部、战士共100多人,于1949年2月25日从姚庄(当耐郓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出发,途经潘溪渡、玉皇庙、阎什口,于2月27日到达上级指定的南下干部集中地点——菏泽县吴屯村。

    南下干部在菏泽集中后,从郓北县抽调的南下干部被编为南下支队二大队三中队。这个中队下辖9个班、一个通讯排,共132人,内干部95人,由县委书记张文轩任中队政委,县长江泽民任中队长,各区的区委书记分别担任班长,区长任副班长。

    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长期战斗过的地方,随军南下,这对于南下的每一个干部,战士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全队的干部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的呢?绝大多数同志对一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大好形势有一定的认识,深受鼓舞,对党组织决定自己随军南下,认为是党对自己的信任,是个光荣,精神愉快,思想坚定,这是当时全队干部思想状况的主流-但是,也有少数伺志思想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顾虑,其主要表现,一是乡土观念重,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和父母兄弟,二是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梦寐以求的和平环境刚刚到来,认为应当休息休息,不愿立即到新区去继续过战争,危脸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三是去江南是新解放的地区,人生地不熟,讲话不懂,生活不习惯,工作困难多,四是自己长期在农村工作,没有城市工作经验等等。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新的战斗任务,三中队遵照冀鲁豫区党委和南下支队的统一部署,和全区南下的5000多名干部、战士一起,在菏泽县城南晁八寨一带,从2月28日到3月30日,进行了一个月的时事政策学习和军事训练。大家每天都是5点多钟起床,鸣号紧急集合,每人背着自己的背包,由中队长亲自带领,进行越野急行军,每次往返约五六公里。早晨进行军事训练,上午和下午进行时事政策学习。

    3月2日到12日,主要是学习形势和我党当前的任务。为了提高全体南下干部的思想认识,坚定南下信心,3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在晁八寨(区党委驻地)召开了由南下支队全体南下干部、战士5000多人参加的学习动员大会,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潘复生、军区司令员刘政远、南下支队政治委员徐运北,政治部主任申云浦等领导同志都在会上讲了话,  3月7日二大队全体同志在庞楼听了万里同志的形势报告。会后以班为单位,紧密联系思想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年能不能打倒蒋介石?江南广大地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要不要解放?江南广大地区国民党的政权要不要摧毁?这些地区的人民政权靠谁去建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变为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形势?等等。通过学习、讨论和个别交谈,大家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一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新形势.宥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并自觉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决心服从革命和人民的需要,自觉自愿地随军南下。

    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3月13日到28日,较系统的学习了城市政策、入城纪律和南下后的任务。内容包括入城后依靠谁、团结谁,党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对被接收的国民党人员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政策、统一战线政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解放区进行接管的主要任务等等。 3月15日,16日南下支队政治部副主任郭超向南下支队全体同志作了关于党的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的报告,中心是讲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要正确认识执行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进城后的主要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3月20日金风同志向二大队全体南下干部介绍了接管城市的六条经验,24日苗春亭同志就如何宣传党的政策问题吴肃同志就接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问题,向二大队全体同志作了报告。3月26日,徐运北同志在晁八寨向全支队干部作了学习总结,明确指出t前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行军,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保证行军任务的完成,随刘邓大军打过长江去。随后,南下支队正式编入军队编制,每人都发了军服、被子,衬衣、蚊帐、雨布和其它军用品。

    战歌军号催征人  风餐露宿入皖赣

    1949年3月31日,在山东省菏泽县城南吴桑屯村头的打谷场上,由132人组成的、身穿崭新草绿色军服、腰佩短枪、全副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阵紧急集合的号音之后,正在整队出发,这就是南下支队和二大队所属的三中队。这个中队遵照上级的命令,和南下支队所辖的6个大队,40多个中队的5千多名干部、战士一起,浩浩荡荡,口唱战歌,精神焕发,迈开雄健的步伐,开始出发南下,走上了新的征途。

一、南下行军路线和进程

    三中队遵照南下支队的命令和大队的具体部署,从3月31日超出发南下,除乘火车外每天以60至70华里的速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过河南省的商邱、江苏省的徐州、安徽省的蚌埠、合肥,安庆,江西省的景德镇,德兴等地,历时44天,纵跨5个省,行程3000多华里,于5月13日胜利到达江西省上饶县。

    途经徐州时,因敌机常来袭扰,上级命令三中队下车后马上离开火车站,途经新子桥车站时,被敌人破坏的淮河大铁桥尚未修复,途经蚌埠时,有两架敌机在上空盘旋;途经安庆时,敌人安放的地雷我军还没有来得及起掉,在长江南岸,被我军击毙的敌军的尸体、战马和残存的弹壳以及三五成群、穿着旧棉衣一瘸一拐的国民党散兵游勇,举目可见。

    三中队的干部、战士,和其他南下部队一样,在南下路上,军容整齐,纪律严明,所经过的城镇和村寨,特别是过江之后,经常受到群众鸣鞭炮央道欢迎,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雄纠纠、气昂昂,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一,南下途中发生的几件大事

    我们开始南下时,我党和国民党正在进行和谈04月9日,途经合肥时,中共中央委员张鼎承同志在合肥城内向南下支队正区级以上的干部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由于张鼎承同志是福建口音,讲话多数人听不清楚,4月18日,申云浦同志在桐城观山集向南下支队的3000多名干部再次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会后,经过认真的学习和讨论,使全体南下干部进一步了解了国内的形势、党的政策、国共两党和谈的情况和党中央的部署,大家精神振奋,深受鼓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4月18 日,金风同志在桐城观山集向二大队全体干部总结了全大队前段的行军工作,传达了上级决定二大队接管上饶地区的指示精神和地委关于接管上饶地区的安排意见。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下达进军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在江阴至九江以东的宽阔战线上,分3路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一时炮声隆隆,万船齐发,直奔南岸。国民党政府以三四十万陆军,一百七八十艘舰艇和三个空军大队防守的长江天险防线,顷刻土崩瓦解,敌军恐慌万状,向南溃逃。

    三,承认困难,藐视困难,战胜困难

    1949年4月中旬正是我千军万马挥戈南下之际,仅以合肥至安庆的公路两侧的数十里地区为例,不管白天,黑夜、晴天,大路、小道,到处都是南下的炮车,战马和一队又一队的南下部队。三中队的同志在这个形势下随军南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军经过的商邱,徐州,固镇,宿县、合肥、桐城、安庆、石门、景德镇、德兴等地,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是刚刚新解放的地区,由于国民党长期反动宣传,群众尚不了解党的政策;第二,当时国民党在江北的主力虽然被我军基本消灭,其地方武装和区乡政权尚未彻底摧毁,三中队经过皖中、皖南的一些地方时,许多村庄的青年人大都躲避了(怕抓兵),国民党的乡团有时还向我打冷枪,第三,当时数十万部队同时南下,吃饭是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自力更生,即以中队为单位,一面前进,一面自己筹粮,筹到啥吃啥——筹到米吃米,筹到面吃面,.米面部筹不到就吃自带的炒面,有时筹到的粮少大家就匀着吃,有时没筹到其他食物只有粉条,就以粉条充饥。整个南下过程中蔬菜都是缺少的,个别情况,什么食物都没有,大家就忍饥前进,比如为了尽快过江,4月26日,天尚不黑全队同志就集队在安庆市的马路上等候渡江,天下着小雨,大家在那里坐了一夜直到天快亮时才过江,这天多数同志都没吃上晚饭;第四,当时正值雨季,阴雨不断,金队的干部,战士既无雨伞,又无雨衣,行军一个多月,大部份时闻几乎每人身上都无干衣服,第五,山路崎岖,道窄难行。从皖中、皖南到江西,大都走的是山间小路,生长在乎原上的人,走山路不习惯,又是背着东西爬山行军,人人都感到非常吃力。有一次在安庆附近,为了尽快赶到长江渡口,夜晚全队冒雨前进,当时部队特别多,纵横交错,不管是大路或小路都是南下的部队,当时天黑又走错了路,到天亮一问,距出发地点只有8里地,大家走了一夜只前进了8华里,第六,缺鞋穿是南下途中遇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闯题。当时南下干部,战士穿的都是冀鲁豫群众傲的一般布鞋,一进入安徽山区,天天在水里泥里走,结果还不如草鞋顶用(鞋面好好的,鞋底就磨穿了),有时一人一天就穿坏一两双,虽然南下时每人都背着四、五双鞋子,可是遇到这种意外的情况,许多同志都无鞋穿,只好赤足前进,第七,当时进军的速度较快,每天平均要走60至70华里,虽然大家一再轻装(有些同志的被子只有几两棉花),但是每个同志背的东西仍有几十斤重(枪、子弹、衣服、被褥,口粮等),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出发,中午吃饭加休息不得超过两小时,晚上八九点钟宿营,普遍感到疲劳和睡眠不足,有的同志在行军途中一面走一面睡,炊事员同志就更加辛苦;第八,当时南下的干部战士大都是北方人,改吃大米,许多同志一方面是不会做(做干饭不是煮,糊,就是夹生或变成了烂头稀饭),另一方面是吃大米不习惯,并且大都吃的是糙米,有些同志因此而患病,第九,不懂当地方不了解群众的习俗。这个队南下途中经过的皖中,皖南和江西的许多地方,大家既不懂这些地方群众的方言,又不了解群众的风俗习惯。有一次有的同志看蓟群众的马桶,外面油漆得十分漂亮又干净,于是就借来去打饭,后来这件事变成了人们摆龙门阵的笑料。有的同志把大家行军途中亲身遇到的这些真情实况,用非常通俗而生动的语言作了如下描述,他说:“这里和我们家乡相比,鸡鸣、狗叫,娃娃哭、大人笑完全是一样的;其他都不相同—一讲话不同、风俗不同、习惯不同……”。全中队的同志不畏困难,在整个南下途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路上歌声嘹亮,此起彼伏,有说有笑,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人掉队,同志之间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实比亲兄弟还要亲。在行军途中,大家都自觉而主动地帮助病号和身体弱的或脚上打了泡的同志拿枪、扛背包,就是在又渴又累又吃不上饭的情况下,也很少听到有人讲怪话,实不愧为久经锻炼,异常坚强的人民子弟兵。中队委员会为了带领全队同志安全到达目地——赣东北,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政治任务——接管上饶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队的实际情况,依靠各班委(即区委)和全体共产党员,除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外,针对进军存在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全队成员大多数是干部,他们佩带的全是短枪,虽然大家都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遇到大的战斗,火力太弱,为了保证全队成员的安全,队委决定将全队各班的通信员集中起来,组建了一个通讯排,配备了适于作战的武器;.为了解决途中的食宿问题,队委决定抽调6位同志每天提前出发打前站,负责号房子,筹集粮菜,动员全体共产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进军途中自觉帮助炊事员、年老体弱的同志和病号扛东西,同时发挥各班委的战斗保垒作用,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由于上有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三中队的132名干部、战士,不仅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江西省上饶县,而且迅速展开了接管工作。

    新的形势  新的任务  新的战斗

    5月3日四兵团十五军解放上饶。上饶是赣东北重镇,浙赣铁路的中枢,闽赣公路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解放前上饶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状况是:

    一国民党在上饶县设有两个镇(广平镇、沙溪镇),128个乡。全县有近30万人口,是一个比较大的县,盛产大米、茶叶、木材,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文化比较发达。 

    国民党在上饶县的反动势力比较强大。从县到保,都有国民党的党、团组织。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长期驻扎在上饶(皂头一带),并在上饶城郊茅家岭设立了人间地狱——“上饶集中营”。

    一上饶县南部封禁山,是我党的老根据地之,闽北红军游击队,从土地革命讨期起,一直在封禁山燕子坳,毛楼、禹溪等地,高举红旗,坚持斗争,到解放前夕,发展为一个中队,有120余人枪,迎接1949年5月的解放。上饶北地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亲自点燃革命烈火和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老苏维埃区。党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

    一共产党员、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城镇市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对上饶解放,莫不欢欣鼓舞。

    解放后中共赣东北区党委决定将上饶县的广平镇改为上饶市,其余乡镇仍属上饶县。三中队的任务就是接管上饶县。

全面接管  迅速建立县,区、乡各级人民政权

    三中队于5月14日到达上饶县广平镇,驻在一个私人开设的“国际饭店”里。当晚,县委召开了由全中队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布置接管和征粮工作,②宣布全县各部门和各区,镇,乡任职名单(按照宣布的名单,次日各自分赴各部门和各区、镇、乡前去接管),⑤宣布中共上饶县委员会和上饶县人民政府正式组成。

    张文轩任县委书记,江泽民任县长。由张文轩,江泽民、蒋润生,曾鲁民、杨子远、李育民6人任县委委员,组成中共上饶县委员会,领导全县工作。

    县委会各部门的负责人是:社会部长兼武装部长蒋润生,组织部长曾鲁民,宣传部副部长杨子远,民运部副部长李育民,县委秘书乔学珩。

    县人民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是t秘书科长严庆瑞,民政科长孙传生,财政科长顾华,教育科长张垓汀,建设科长乔旭,粮食局长胡少枫,工商科长刘廷相,银行行长王爵,公安局副局长燕振邦。

    各区的负责人是;饶北区区委书记李修璋,区长仝宣涛;饶南区区委书记房昆,区长李顺卿;沙溪镇镇委书记兼镇长王传佃,副镇长兼公安派出所所长杨际文。

    为了适应接管工作的需要,县委对南下出发前在菏泽宣布的各区的任职名单,作了较大的变动,有些区委书记、区长、区委组织委员、区委宣传委员、武委会主任、联合会主任等正副区级干部,大都到各乡担任乡长职务。除饶北区和饶南区所辖各乡外,全县其他乡,都直属县领导。

    5月15日,上饶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原国民党区、镇,乡长会议。上午8时许,原国民党上饶县各区、镇,乡长绝大多数都到了会;参加会议的还有三中队分赴各区、镇,乡前去接管的全体同志。县长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主要是讲形势和党的政策,指出他们应该看清形势,转变立场,为人民做好事;并令他们做好交代工作。散会后,我去各区、镇、乡前去接管的同志由他们带路,立即分赴各区、镇,乡进行接管。就这样,全县从县到区、镇、乡各级人民政权,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全部建立起来。

    为了使全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各阶层人士尽快安定下来,在全县范围内,采取布告,会议、训练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党的政策。在沙溪师范举办了由中学教员和部分完小教师共70人参加的为期一周的短训班。该班由县教育科长张垓汀主持,中共上饶地委宣传部长苗春亭向大家较系统地宣讲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张垓汀同志向大家宣讲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01949年7月县委决定。由县委组织部长曾鲁民、宣传部副部长杨子远负责,在沙溪镇(上饶农校)举办了一期“中共上饶县委革命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原任中,小学教师、苏区老同志和社会青年,约2000人。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原属教师的,仍分配任教,苏区老同志和社会青年则分配到县各部门和各区、乡工作。

    为了便于领导,有利于工作,县委于6月上旬诀定: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1个镇、28个乡。一区(枫岭头)由武守才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二区(清水)由何维盈任区委书记,杨琳任区长(该区先由王桂森任区书,王走后何接任区书);三区(饶北)由李修璋任区委书记,仝宣涛任区长,四区(灵溪)由武继先区任委书记兼区长,五区(黄市)由房昆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六区(饶南)由李顺卿任区委书记兼区长,沙溪镇由王传佃任镇委书记兼镇长,杨际文任副镇长。

    县委会、县政府驻地,设在皂头乡的车头村(现为上饶市常青乡所辖),离上饶市五华里。

智斗顽敌  积极征收军粮  大力支援前线

    建立起县、区、乡人民政权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积极征粮,大力支援前线,以满足我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大军的需要。当时征粮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主要表现是:我们刚到上饶,人地生疏,情况不明,缺乏接管工作经验,干部少,力量单薄,地主恶霸和国民党残余分子以及特务分子勾结在一起,他们早有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了一套抗粮的应变措施;破坏我征粮工作。县委及时识破了敌人的反革命阴谋,采取了针对性的斗争策略,决定一面先把我们在水南街仓库接收的三四十万斤存粮支援前线,一面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征粮:一是各乡普遍召开群众大会,讲清形势,宣传向地主、富户征借粮食的政策,二是召开保甲长会议和由地主参加的会议,讲明政策,分配任务,,三是召开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参加的会议,动员大家协助政府做好征粮工作,四是对个别顽固的、有粮故意抗交的大地主分子,采取临时管押措施,交了粮就释放。由于措施得力,枫岭头和沙溪镇在20多天里,就征收了40多万斤粮食。从接管到7月31日,全县就征收了120多万斤。据不完全的统计,从5月14日到8月23日,全县共征收粮食320万斤,有力的支援了前线,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征粮支前任务。

    厂泛发动群众  积极组建人民武装    坚决消灭残余敌人

    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人民武装,是彻底消灭残余敌人,巩固各级人民政权,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接管后,在全县开展各项工作,当时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有利条件主要是: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饶就是我党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我红军主力经长征北上抗日后,在饶南和饶西地区,一直有我党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在活动,1949年5月初我军重返上饶后,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自动找县委组织部接关系的就有600多人(此是指失掉党的关系的,已有党的关系的不在内);解放后不几天,枫林乡召开了一次进步分子会议,自动前来参加的就有200多人,党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群众对党有一定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巩固人民政权,完成各项任务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敌人在上饶的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司令部长期驻在上饶,中美合作所也设在上饶,反动党团骨干比较多;全县从县到区、乡、镇、保都有国民党的党团组织,仅饶北区就有国民党的21个区分部;大一点的地生一般有自己的武装,私人有枪的人比较多,当时我军主力在上饶过境,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四处乱窜,被击溃的散兵游勇为了逃命,枪支弹药到处乱丢,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党团骨干和特务分子,大都就地隐蔽起来,如此等等,都是不利因素。

    尽管三中队是南下支队二大队中人数较多、建制较全的一个中队,当全面展开接管工作之后,也深感力量单薄。全县大多数乡前去接管的都是一个人,只有少数乡是两个人,多数区是二、三人,少数区是四,五人,而仅全县接管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人员,就有700多人(每个区平均有100多人,每个乡平均有20多人)。县委全面分析了上述情况后,认为要站稳脚根,巩固各级人民政权,完成征粮和其他各项任务,必须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在改造接收的国民党党政军人员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建立自己的人民武装。

    全县各区(镇)、乡都根据县委的指示精神,积极组建区队和乡武装班,其成员一方面是从接管的旧职人员中物色成分好、表现好的,另一方面是贫下中农子弟自愿参军的,与此同时,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建立民兵组织和农会组织。饶北区接管不久,就建立了一个20多人的区队,并在原老区基础好的村予发枪建立了民兵组织。饶南区乌桥乡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

    当我们接管10多天后,国民党残余势力中的顽固分子和特务分子勾结在一起,蠢蠢欲动,妄图反扑06月初,敌人开始公开活动已被我接收的原国民党区、乡武装,有的开始哗变,如饶北区被我接收的两个武装班,有一个武装班携械叛逃,沙溪镇被我接收的两个武装班,也有一个班妄匾携械逃跑上山(被我发现后提了为首分子,才被制止),和济乡被敌人占领,我乡长赵衍珍躲在群众周启忠家里,后换上便衣,深夜才回到区政府,望仙乡受到敌人严重威胁,乡长杨培钦背着电话机打游击。从6月到8月,分散在各区,乡的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妄图推翻我新生的人民政权。7月,底到8月上旬,国民党青年军和被我接收的乡丁武装勾结起来,在饶南的铁山乡,花厅乡,田墩乡一带公开活动,阴谋杀害我铁山乡长乡杨广君,并企图攻打我铁山,田墩,花厅乡政府。

    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和剿匪工作的深入,全县的人民武装迅速发展起来。各区、乡很快都组建了为数不等的武装力量,多的20多人,最少的也有六、七人,加上地下党分到各乡的同志(每乡一、二人),山东省胶东地区支前民兵连的同志(每乡二、三人),以及县短训班分到各乡的同志(每乡一,二人),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力量就比较大了。

    为了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剿匪斗争。县和各区、乡都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提供的情报,有计划的主动出击,积极收缴敌人的武器和围剿残余的敌人。经过3个月的剿匪斗争,使敌人受到了沉重打击。全县收缴了敌人的长短枪500多支,我接管后叛逃的一些伪区,乡长和乡丁,大都被我捕获。与此同时,全县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到8月底,县保卫队发展到60多人,县大队发展到200多人,饶北区的区队武装达近百人,其他各区乡的人民武装力量也都有很大发展。

    8月下旬,三中队接到上级新的命令——随二野向西南进军,从县到各区,乡的工作,全部移交给四野南下的同志。 9月初,三中队的干部、战士遵照上级的命令,全部集中到县里,一面学习,一面待命西进。

  明知征途有艰险  越是艰险越向前

为了革命的整体利益,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赣东北区党委和所辖各个地委的全体干部、战士,于1949年9月中旬组成了西进支队,随刘、邓大军进军西南,去接管贵州。

    1949年8月底,遵照上级的命令,南下接管上饶县的全体干部、战士,一律到上饶县滩头村集中,从9月初到9月26日,又进行了20多天的集训。

    当时大家对去贵州缺乏思想准备,上级突然下令去贵州,许多人一时思想转不过弯来,具体表现是;第一,对任务忽然改变想不通,许多同志说,在山东菏泽开始南下时说是去苏杭,南下途中改为去江西,在江西脚还没站稳(只工作了4个多月)又说去贵州,想不通,第二,认为贵州不如江西条件好。当大家得知去贵州的确实消息后,人人都很想了解贵州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于是便看地图、查资料、找到过贵州的人了解情况,一时谈论贵州便成了人们舆论的中心:什么‘‘贵州昔日有山国之称,古名鬼地也”;“云南贵州嘎嘎县是充军发配的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什么“老蛇多,走路要拿棒棒打", "贵州的蚊子比蚂蜂还大”;“贵州有麻风病,不能吃鸡蛋”;什么“人的头发是红的,会放蛊”;等等。贵州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但这些传闻却增加了人们的思想顾虑。此外,三中队干部,战士大多数自幼吃惯了面食,到上饶后没有面粉吃,只好改食大米,普遍不习惯,再加上剿匪、征粮任务重,大家又不适应那里的气候——连阴雨一下就是一个多月,一旦天晴,穿胶鞋走路还烫脚,因此,全队干部、战士的体重较南下时普遍下降,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因此而患病。

    当时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说理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交谈的方法,使大家了解形势,提高觉悟,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的需要,随军西进。 1949年9月10日,申云浦同志代表西进支队党委(即区党委),在上饶市广场向西进支队的全体同志共7000多人作了西进动员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是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和小平同志的意见,二是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三是解放大西南问题,其中具体讲了贵州的概况、当前干部的思想情况和西进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四是团结大多数问题。会后,三中队以班为单位,着重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思想如何跟上发展着的新形势,二是贵州人民要不要解放、怎样解放,三是共产党员应该怎样看待困难。通过学习和反复讨论,大家对国内的形势有了正确的了解,我军渡江之后,形势发展特别快,中南6省解放的时间比中央预计的时间大大提前,在华东、中南大部分地区已解放的形势下,要解放全中国,就要向华南和西南进军;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部署,我们的思想要适应已变化的新形势,党中央令我们去西南,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克服各种困难,牺牲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需要。三中队的干部、战士,绝大多数出身予劳动人民家庭,深信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央的指示是正确的,于是大家决心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服从命令听指挥——到西南去、到贵州去。这个中队的多数同志,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会打仗又会做群众工作,他们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作风,那就是性格直爽,有晗说啥,有了思想问题,就和盘托出,一旦思想问题解决了,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都无所畏惧。开始动员西进时,全队思想波动较大,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同志的思想问题解决了o昏当大家的思想弯子转过来了之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更加坚定了西进的信心和决心。

    从上饶西进时,三中队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西进支队二大队三中队。”中队政委是江泽民、队长是蒋润生,副队长是王志德。全县各区都改成了班,区委书记任班长,区长任副班长。县委、县府机关的干部也都编成了班。由原来的县委委员组成中队委员会,领导全队的工作。全队除中队部外,下属10个班、一个武装排。为了适应进军的需要,武装排配备了轻机枪、冲锋枪等适于作战的武器(这些武器都是解放上饶后自己缴获的)。该队西进时共有干部、战士189人,与南下时相比,又增加了57人。新增加的这部份同志,都是上饶解放后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并在上浇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自愿随军西进的。

    1949年9月27日,三中队遵照上级命令,和西进支队所属的5个大队、50多个中队的7000多名干部、战士一起,从江西上饶出发,开始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新征途。在进军大西南的行军过程中,南下时遇到的那几个方面的困难,基本同样存在,除此之外,‘新增加的困难主要是l山更多更大了,步行的路程更远了,敌人的散兵游勇更多了,道路桥梁被敌人破坏得更加厉害,吃粮吃菜更加困难,病号较南下时增多。上级党委根据上述新情况、新困难,在武汉休息了10多天,又在湘潭休息了一星期,以便大家好好休息一下,使大家尽快恢复体力,以利于克服从湘潭到安顺这2000多华里徒步行军的困难。

    1949年10月1日,我们西进途经武昌时,一个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传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把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势力、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和二三十年来官僚资本势力一齐推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喜讯传来,全城沸腾,三中队的全体同志,和武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一起,集队走向街头,载歌载舞,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4日至19日,途经湖南湘潭期间,上级传达:中共贵州省委成立,由苏振华任书记、徐运北任副书记,杨勇任省主席,在省委领导下进行接管贵州的工作。当时上级安排三中队的任务,是到遵义地区去接管。

    1949年11月6日至9日,途经芷江时,贵州省委确定将三中队从二大队调出,划归八大队管辖,改为八大队一中队,具体任务是接管顺县。

    三中队从9月27日起从江西上饶出发西进,途经南昌、九江、武汉,长沙,湘潭、晃县、玉屏、镇远,施秉、炉山、马场坪、贵阳等地,历时56天,横跨4个省,行程4000多华里于11月21日到达上级指定地点——贵州省安顺县,胜利完成了西进任务,又迅速展开了接管工作。

接管安顺  扎根安顺  建设安顺

    1949年11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挺进贵州,所向披靡,敌人闻风而逃,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着国民党在贵州的残余部队。

    继省城贵阳11月15日解放之后,二野十七军四十九师侦察营于11月18日解放安顺,按照上级的部署,负责接管安顺县的二野五兵团西进支队八大队一中队的全体干部,战士99人(为了工作需要,上级先后从该中队调出75人到平坝县、紫云县、郎岱县、兴义地区和安顺地委,专署机关工作),于21日到达安顺县城。安顺地处贵州省的中部,是黔滇公路的中枢,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解放时安顺县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的基本概况是,——全县面积1515平方公里,人口(包括汉,苗、布依,仡佬,回等民族)28.9万人有耕地356,600亩(田26,4万亩,土9.1万亩)。

    ——国民党在全县设有两个镇——城内的东南镇和西北镇;16个乡——云华、宁谷、清白,新场、金华、武林、千峰、五权、永靖、永兴,尚武,云峰、碧波、嘉穗,扬武、双堡,197个保,1305个甲。

    ——县城区有4万多人口,基本是个消费城市,没有大的工业,只有几个小的工厂和手工作坊,解放前安顺是大烟产地,该城是个大烟集散地,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城区共有工人2000左右,其分布状况是l电厂,米厂、印刷厂、酒厂、酒精厂、制棕厂约700人}染布,织布、织袜,棉线,榨油、打铁等手工作坊400多人,搬运,建筑200多人,挑水,拉板车等个体劳动者200多人。

    ——城区有国民党国防部办的两所大学——兽医学校、军医学校。地方办的有6所中学,内包括4所公立的,即安中、安师、女子中学和职业中学,两所私立的,即豫章中学和立达中学,一所盲哑学校,11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地方办的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员135人,学生1862人,全县每个乡都有一所中心小学(完小),教员多的11人,少的4人,一般六七人,一所县卫生院医护人员23人,病床12张,一个京剧团。

    ——在贵阳解放前几天,伪省政府的职员及其家属,纷纷逃往安顺,国民党安顺县县长李紫珊带领其保警大队逃到双堡、扬武一带,从12日到17日,安顺县城形成“真空”,在此期间,工厂停工,商店停业,学校停课,不法分子乘机抢盐仓,全城人心浮动,动荡不安。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由各界代表戴子儒、孙启延,戴泽堃等11人组成了“安顺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维持社会秩序。

    ——广大工人、农民缺粮吃、无衣穿,盐巴昂贵,城乡经济十分萧条,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

    地主、特务和国民党的伤兵横行霸道,大街小巷都有私人开设的烟馆,吃鸦片、赌博的人甚多,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安顺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安顺的专县反动政权彻底垮台,地下党员、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和各界进步人士无不欢欣鼓舞,充满了喜悦,特别是生活极端贫困的工人和贫下中农更是衷心欢迎解放,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国民党在安顺的残余势力是很强大的,其表现是:①安顺县是“三谷、二韩、一黄”的家乡(国民党宪兵总司令、贵州省主席谷正伦,国民党社会部长谷正纲I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谷正鼎;国民党首都南京警察厅厅长、贵州省保安司令韩文焕,国民党川鄂边绥靖副总司令韩文源,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书记长黄国贞)。其反动组织和势力是比较强大的,全县从城镇的机关,学校,工厂到农村的乡、保,大都有国民党的组织,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县有反动党团骨干40人、特务212人;②解放前夕,谷正伦,韩文焕在贵阳专门开办了“区、乡、保、甲训练班”,拟定了“应变计划”,内容包括紧急动员、携带公款、组织武装、拆毁道路桥粱、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地进行潜伏、破坏和暗杀。国民党安顺县长李紫珊为了贯彻“应变计划”,于11月6日组织了安顺县“反共保民委员会”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③由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和地方势力勾结在一起的土匪武装约有5000多人散布在安顺境内。他们是以曹绍华为首的有27股土匪、4000多人(枪)散布在安顺、平坝接壤地区;以敖伯章,杨芝兰为首的有4股土匪,400多人(枪)散布在安顺和镇宁接壤地区,以伪县长李紫珊为首的有300多人在安顺双堡,扬武一带,国民党临教院在县城的散兵有300多人,其中有很多人持有武器;城内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天主教堂,神父是美国人艾美德,一个是耶稣教堂,神父是新西兰人何家车,他们和国民党勾结在一起,④农村的地主和城镇的大商人以及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都有私枪,全县仅私人的枪支约有4000条。

    负责接管安顺县的我们中队的全体同志,于1949年11月21日刘达安顺县城后,队委遵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地委的具体安排意见,立即向全队同志布置了4项任务,一是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做好接管工作,迅速建立县、区人民政权,二是暂时利用原有的镇,乡和保、甲组织,进行征粮、支援前线I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敌特在全县的潜伏情况’四是积极建立自己的人民武装。次日(22日)中共安顺县委会和安顺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由江泽民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孙传生任副县长,县委会各部门的负责人是,曾鲁民任组织部长,杨予远任宣传部副部长,王志德任县工会主席,王传佃任县委会秘书,县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是,严庆瑞任秘书科长,李顺卿任民政科长(兼管教育,建设,司法),顾华任财政科长(兼管粮食、税务,工商、盐务),县委决定将国民党在全县设的两个镇,26个乡划为5个区,即城关区,由杨子远兼任区委书记,房昆任区长,清水区由何维盈任区委书记,杨琳任区长,旧州区由李修璋任区委书记、仝宣涛任区长;永靖医李经正任区委书记、高福顺任区长(该二同志是出部队刚转业来的);峰区由余书辰任区委书记、秦玉璞任区长(该:同志也是从部队剐转业的)。全县各区委会都分别配备了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区政府配备了公安助理员,民政助理员和财政助理员,全县各乡由各区派人前去接管。

    11月23日,县人民政府召集被我接收的全体职员人会,与会者100多人,会上由副县长孙传生、秘书科长严庆瑞向他们宣讲了国内外形势、共同纲领、“约法八章”和党对被接收人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教育启发他们认清形势,改变观点,转变立场,为人民做好事,站在人民政府一边。

    11月25日,安顺地委,专署和安顺县委,县政府在大府公园联合召开了由全县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安顺解放大会。地、县党政军领导人都在会上讲了话。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系统的宣传了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政策,明令宣布。人民政府除没收官僚资本外,对所有的一切私营工商业和文教卫生事业,一律实行保护政策,不受侵犯,号召工厂迅速复工,学校迅速复课,商业和服务行业迅速复业。会场掌声雷动,会议结束后,与会群众手持红旗,高呼口号,举行了盛大的游行。

    全县接收的国民党县、镇,乡机构的职员和乡丁共370多人。其中县机关的职员136人,各乡、镇的职员约80人、乡丁约160人。为了贯彻党对国民党人员“包下来’’的政策,愿留下来工作的,每人每月发给150斤到300斤大米,不愿留了自愿要回家的,政府发给路费遣散回家。全县被接收的人员,通过学习,多数人解除了顾虑,积极协助人民政府派往各部门前去接管的同志清理田粮册、房户册和敌伪档案、财产以及库存物资,迅速在全县展开了接管_I:作6

    各区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都先后相继召开了各乡被接收的乡长、职员和乡丁会议,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并在各乡组成了支前委员会。与此同时,召开了保、甲长会议,宣传党的政策,布置征粮任务。在全县进行接管的同时,迅速开展了征粮工作。

    对国民党散兵游勇和全县私人所有的枪支弹药,明令宣布一律进行登记,收缴,在不长的时间内,全县就收缴了各种枪支300多支。

    对国民党起义部队和全县的乡丁武装,一律收缴武装,人员到县城北兵营集中,进行整训。

    对敌特潜伏的情况和股匪分布的情况,一面依靠群众进行调查,一面请军分区派部队进行围剿(通过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到1950年3月,全县活捉的和其自动向政府悔过自新的土匪就有4600多人,其中大小匪首235人)。

    为了解决城市工人、贫民和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党和政府一面派人在各行业建立工会,把工人组织起来,一面采取加工(军衣,军被)、供应棉纱(解决织布、棉线行业工人生活问题)和“以工代赈”等办法,积极解决工人群众的生活问题。

    通过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揭穿了敌人散布的各种谣言,城乡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和各阶层人士思想逐步安定下来,各工厂很快复了工,学校复了课,通往各县的汽车恢复了客运业务,商业和服务行业也恢复了营业,社会秩序日益好转。

  古人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1949年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一年,三中队的全体同志,遵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上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从1949年的2月底到同年12月,历时11个月,经过8个省,行程7000多华里,接管了两个县——江西省上饶县,贵州省安顺县。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有哪些经验,教训,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经原三中队一部分同志座谈讨论,大家认为:从通过革命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来看,就新解放区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来说,有以下4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一、时刻不放松武装斗争,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接管上饶县和安顺县的历史都证明,在新解放的地区,不管总的革命形势如何好,人民群众多么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但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不甘心失败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孤注一掷,疯狂反扑,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这是必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在新的解放地区,只有把对敌开展武装斗争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接管建政的同时,扎扎实实的抓好对敌斗争,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快彻底消灭敌人的残余势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政,接管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否则,即使建立了人民政权也不能巩固,甚至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二,深入发动群众是在新解放区站稳脚跟的基础。党和政府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解放的地区,只要通过各种方式反复宣传党的政策,及时揭露敌人散布的各种谣言,群众才能逐步了解真理、认识真理,并自愿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真理而斗争。只有群众觉悟提高了并自觉行动起来,我们站稳脚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完成各项任务才有基本条件,敌人的一切残余势力也就无躲身之地并能很快被我消灭。

    三、只有执行党的政策,才能实现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来实现的。党为了带领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纲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群众的利益,是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奋斗的锐利武器。接管上饶、安顺两县的经验证明,只要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就能迅速而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和孤立敌人,把绝大多数入团结在党的周围。安顺县解放以后,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群众发动起来,把大量的残余敌人消灭掉,这与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对旧职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以及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们工作中坚决执行了党的政策,广大群众拥护党和政府,做到了令必行、禁必止,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有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政权的组织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新解放的地区要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就必须贯彻党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消灭残余的敌人,所有这一切工作都要由党的各级干部来承担,去完成。经验证明,有一支有共产主义觉悟、有一定斗争经验和工作经验、熟悉党的政策、忠于人民的干部队伍,这是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

    (此稿是由现住贵阳、安顺、都匀等地原三中队的一部分同志多次酝酿、座谈、讨论、由王瑞迎同志执笔写出初稿,1986年5月24日,安顺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由原三中队的江泽民等49位同志参加的审稿会,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审定)

谁在收藏
浏览:44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老家南赵楼
    老家南赵楼
  • 山水集黔
    山水集黔
  • 西土耳
    西土耳
  • 漂流者
    漂流者
  • 大爷
    大爷
  • 绿风
    绿风
  • MattZ
    MattZ
  • 黔北南下人
    黔北南下人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