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商亳鹿柘(文/宋在举)

秋雨 发表于2019-08-09 16:31:53

  一九四七年春天到一九四七年秋后,赵一鸣同志时会豫、皖、苏军区三地委商鹿柘县的县委书记,这个地方是豫、皖、苏一二三分区边缘结合部,来往联系,互相勾通,部队活动,都是必经之地,也是敌我双方争夺要地。将敌人打掉后,天我们就西撤了,一九四七年初,才从平岗返回枣子集,当时县里不过几十人,各区不过十几人不等,缩在枣子集以西,王堂以此,也就是张培聚同志家乡(他是地方干部任枣集区区长),东西南北不过几里,发生情况,北边枪响,南过就能听见,或者说四面都能听见,是屁股大一片,也就叫根据地,我们真是东躲西芷,敌人广顽有时还过境,环境紧张险恶,情况又不明赵一鸣同志就是在这种危难之际任县委书记的。后郑道宗同志来了(先任组织部长,后任县委副书记),谭英同志也来了,见面后都叙述离别之苦,辛酸的经历,谭英同志腿也肿了,浑身是病,大家能见面很高兴。赵一鸣同志上任后,因为北边商邱上顽,对我们威胁较大,晕时县大队就有百十人了,大队长是王金波。赵一鸣同志仪态王金波同志亲率大队,在顺利的时候活动到毛堌堆,离商邱不远,土顽的老巢,他是软磨硬顶,既打埋伏,又搞袭击,将局面打开,发展了地区。东边咸店区(后改张集区)区长陈子明,书记阵广隆,能活动到商亳以西,西边大梁区长董存鹏能活动到商鹿公路以西,枯城以东,南边高口区区长张培聚能活动到高口集以北,后听说能活动到阳湖口附近。这一广大地区实际为我力掌握。真正成为革命根据地。人、我的粗浅体会是:

  赵一鸣同志首先他选择向南巩固,向北发展的方针正确,又能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做出样子,他身先士卒,到边沿区活动,作为领导干部他越是艰难越向前,上级经常提出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他在宿东撤退是最后一位领导),他能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我内心非常敬佩,非常尊重。大家愿意依靠他,在他领导下工作放心。

  其次是他善于根据大的形势,抓住机会,豫皖苏当时情况也是非常严酷的,但在张国华司令、吴芝圃政委的直接领导下,独立旅是一天一个县城打下,经常路过我们县境,遇到大股土顽他们扫掉,事后剩下小股土顽、县大队就收拾掉,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华野东来西往,南进北去,都是我们发展的好机会,在这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名册自己生存下来,又能发展壮大,最重要、最精明的领导,就在于抓住机会,如果不能抓住机会,不但不以发展,自下而上就成了空话,就会被敌人吃掉。

  赵一鸣同志注重基础建设,扎根群众,认真开展土地改革,当时县委决定在牛市集以北搞试点,由副书记郑道宗同志领导我们访贫问苦,进行串连,分地主的浮财,组织农会,建立贫农团,发展党员,培养地方干部。当时出来一批新生力量,有大蒋庄的梁常富,韩小楼的韩明信,牛市集西的董玉山,马庙的马**等,经过这一段工作,地区更加巩固,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真正是心贴心,鱼水情。如发现敌人来,群众就跑反,若是广顽我们就有充分的时间,及早避开。若是小股土顽,我们就能即时出击,这比过去的烽火台传递情报快。为了防止敌人偷袭,群众晚上不敢在庄子上住,不少人都住在地里野外,冰天雪地,也不进庄,有的在野外挖一个坑,带点棉衣就在那里卧一夜,一旦发现情况就能及时跑出来报告。我们领先他们坚持地区,他们说我们是后盾。这里的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支持和保护了我们,人民群众是革命之本,力量的源泉,没有人民群众我们就寸步难行。我真正体会到赵一鸣同志在抓基础建设,扎根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方面的贡献。

(宋在举,离休前任宿县军分区副司令员)

浏览:156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