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回民支队,是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在冀中地区发展成长起来的。是冀中军区野战化最早的一支部队。当时回民支队的司令员马本斋同志和政治委员郭陆顺同志等,领导回民支队转战于冀中广大战场,在沧(州)石(家庄)路南,大清河北,子牙河东,打了许多胜仗。回民支队和马本斋同志的名字,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中广泛传颂。
一九四一年秋季,青(县)大(城)战役期间,回民支队奉命在马本斋同志家乡建国(河间、献县的一部分)、交河一带活动。从七月初到九月的两个多月时间内,作战二十七次,歼敌五百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俘日尉级军医和兽医三人。大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战热情,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敌人遭到严重的打击之后,对马本斋同志采取了诱降、劝降、逼降等一系列卑鄙毒辣伎俩。这一年的八月五日,盘踞在河间的日本侵略军山本联队长,把马本斋同志的母亲白老太太,抓捕到河间,妄图以马母作人质,逼迫马本斋同志投降。马母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这位英雄母亲,于九月七日壮烈牺牲,时年六十八岁。
马本斋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朱德总司令赞扬马母和马本斋同志是“母子两代英雄”。
一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郭陆顺同志于冀中“五一”日寇大扫荡前夕,在交河县陈庄战斗中英勇牺牲。“五一”大扫荡后,回民支队由马本斋同志率领,从冀中经冀鲁边转战到冀鲁豫军区,于八月底九月初,抵达范、观、淮地区。部队到达冀鲁豫后,组织上派我担任回民支队政治委员,从此以后,一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初,回民支队同三团、十一团、十九团、十六团、三十二团,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率领下,调赴陕甘宁边区之前,我和马本斋同志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马本斋同志那种对党忠诚,为人正直刚毅,作战机智勇敢,办事果断认真,勤奋好学等优秀品德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时,马本斋同志四十一岁,我二十三岁。他是一个饱经风霜在旧军队里当过团长的人,我是一个学生出身的青年干部。在我尚未到职之前和初见本斋同志之后,思想上产生过一些疑虑:一方面觉得同这样一位“七·七”事变后亲自组织民族武装的英雄人物一起工作战斗,感到很荣幸,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旧军人出身,对其可能存在的军阀残余和旧军人意识,有些疑虑。但是,我的这些疑虑,很快就打消了。我俩在氛一起,始终是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团结友爱,真诚相待,不论是在部队训练中或战斗中,工作一直配合得很好。
一九四二年“九·二七”大扫荡之后不久,回民支队进入冀鲁豫三分区,即鲁西北地区活动。鲁西北是回民比较聚居的地区,萃县的张鲁集就是我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回民中心区。马本斋同志对于组织上决定回民支队到鲁西北地区活动很高兴。他认为这是党和军区首长对这支民族抗日武装的极大的关怀。当时,我们在交谈中,他曾流露出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固定活动地区的心情。他说,回民支队是冀中野战化最早的一支部队,从建立以来,总是到处调动,始终没有个固定的活动地区,兵源和后勤供应经常遇到很大困难,使部队的发展和成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把这些情况向当时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作了汇报。区党委和军区决定,马本斋同志兼任三分区司令员,原三分区司令员赵健民同志改任副司令员,回民支队的建制不变,仍由马本斋同志任司令员。为了加强对敌斗争的统一领导,三地委决定,组织两个地区委员会,一是冠堂(冠县、堂邑)地区委员会,由赵健民同志兼任书记,一是萃朝(芋县、朝城)地区委员会,由我兼任书记。这两个委员会在对敌斗争方面,实行统一领导。此后,回民支队在鲁西北期间,主要是在萃县、朝城活动。有时反扫荡或配合友军作战,也转战到聊城、冠县、堂邑等地。
回民支队在鲁西北地区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公开投降日本的齐子修和文大可,他们是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的残部。这两股叛军号称两个旅,齐子修盘踞在萃县,文大可盘踞在朝城,他们在这一带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是全区军民不共戴夭的死敌。
鲁西北特别是萃县张鲁集,这一带的人民群众,对回民支队有深厚的感情。张鲁集的老百姓,对回民支队的希望是很高的。他们热情地欢迎回民支队,全力支援回民支队,把消灭齐子修、文大可的希望,寄托在回民支队的身上。
当时,敌人设防的特点是,碉堡、岗楼都建在距离村庄很远的旷野,形成一个个的孤岛。碉堡中伪军吃饭喝水,都依靠附近村庄的群众运送。如果一天不送,敌人就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马本斋同志抓住敌人的这个弱点,组织部队采取分散围困,重点攻击的战术,断绝水路粮源,迫使敌人缴械投降。
一九四三年七月初,在朝城战役中,回民支队的各个中队,分几路向敌人进攻,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用上述办法,几天之内,攻克朝城、萃县周围据点三十多处,烧毁岗楼碉堡四十多个。取得了朝城战役的重大胜利。
在对敌斗争中,马本斋同志非常富有创造精神。当时我们部队的武器装备较差,特别是打攻坚战更加困难,马本斋同志从当时的敌情和作战实际需要出发,在攻坚战中,用了一种“土坦克”。这是在一次长驱深入冠堂公路以北敌占区,攻克冠县田寨伪据点的战斗中采用的战法。我们没有伤亡一兵一卒,攻克了一座村有围寨的据点。马本斋同志挑选特等战斗英雄贾福海同志,背驮用层层湿棉被覆盖的方桌,手提地雷,从村东口进了大街,直奔围寨南门,敌人以密集火力扫射,“土坦克”照常前进,敌人丧魂失魄,不知是何奇物。贾福海同志在南门埋设地雷后即向敌人喊话,晓以大义,指出缴枪不杀,随即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大摇大摆地由原路走回村东口。敌人未敢再发一枪。这时我同马本斋同志隐蔽在寨门对过路南短墙下,准备雷一爆炸,即指挥突击队冲锋。可是地雷还未爆炸,敌人就宣布缴械了。这个战例,在部队中当时成了全体指战员的佳话美谈。
战斗英雄贾福海同志在田寨战斗以后不久,在袭击聊城县的战斗中,只身冲过吊桥,因偷袭未成,部队撤退时,光荣牺牲了。
二
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我们在鲁西北活动时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年代。敌人疯狂的破坏,持续三年严重的干早,给鲁西北人民造成极大的困难。那时,群众吃饭极其困难,我们经常遇到群众碾谷草充饥。村里赤着身子的儿童,个个都是肚大如鼓,四肢干瘦如柴。我们机炮连战士的粮食定量,一天也只有十二两(合现在的七两半),还要保证行军作战。当司务长、炊事员的同志,为改善连队伙食费尽了心思。
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抗灾度荒,根据我军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三地委(鲁西北地委)的指示,我们部队派出了以民运科长金民同志为首的工作组和剧社同志组成的宣传队。他们的任务是: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回民经济生活和阶级状况),宣传和发动回、汉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我们的部队曾多次去收成较好的范、观、淮运粮到萃、朝边,救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还与群众一起说服有存粮的地主,拿出粮食来,帮助老乡们度过难关。经过鲁西北党政军民的奋力抗灾,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反映,幸亏有共产党的领导,否则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他们从内心里感激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子弟兵。
老百姓没饭吃,敌人吃饭更成间题。抢粮已成了敌人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我们抓住敌人看到灶筒冒烟就出动抢饭吃的特点,打了很多胜仗。在冠县王奉村一带,我们半夜进驻到三个成“品”字形据点中间的村庄里,在村外呈三角形埋伏,清晨即在村里生火伪装做饭,三个据点的伪军都出来抢饭吃,当进入我射程之后,一排手榴弹都缴枪投降了。这次战斗俘虏伪军六百余人,缴获步枪五百余支,轻机枪三挺。
三
一九四三年秋,回民支队参加了军区为粉碎敌人蚕食政策,发起的八公桥战斗。
当时,伪二方面军孙良诚部以淮阳县的八公桥为中心,四面向外扩张,步步蚕食我抗日根据地。到处拆毁民房,构筑碉堡,挖封锁沟,抓丁抢粮,逼得老百姓生存无路。清除这个祸害,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取得反蚕食斗争胜利的关键。
怎样攻克八公桥,取得这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军区曾召集团以上干部会议,反复进行了讨论。马本斋同志提出,采用“牛刀子钻心”战术,即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把敌人的总指挥部八公桥挖掉,再回过头来清扫外围据点。马本斋同志详细阐述了采取这种战术的理由:从敌人方面看,八公桥有层层据点保护,四面有一丈多高的围墙,墙外有一丈多深的围沟,又是孙良诚的嫡系部队特务团防守,敌人步步向我根据地蚕食,正在得意忘形,我主力部队距离八公桥很远,尚未引起敌人的注意,我军利用敌人可能由此产生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钻进他的心脏,打他个措手不及,攻下八公桥是有把握的。
马本斋同志的建议,得到杨得志司令员和全体与会同志的同意。杨得志同志决定由马本斋同志协助他组织指挥这次战斗。
为了进一步摸清八公桥敌人的防守情况,马本斋同志选派回支的作战科长李国栋同志带领测绘员主纪中同志,化装成商人混进八公桥,绘制了敌人设防的全部情况。军区决定,六团、七团、回民支队担任主攻。当时的战斗口号是“强攻八公桥,活捉孙良诚”。部队的战斗情绪十分高涨。
我们于十一月十三日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于十六日深夜,到达八公桥。这天夜里有五六级的大风。我们趁着呼啸的北风,从西北角顺利地越过外沟,爬过围墙,活捉了哨兵,严密地包围了总指挥部的八大处。当敌人发觉我们时,已无法展开火力,在我猛烈的攻击下,八大处的所有人员,特务团全部官兵都被俘获了。孙良诚的参谋长、特务团长都当了俘虏。遗憾的是,孙良诚在前一天的下午到开封日本人那里去开会了,因而没能活捉这个匪酋。
攻克八公桥之后,我部队随即乘胜前进,外围的碉堡据点,犹如秋风落叶,被我迅速地清扫净尽。取得了反蚕食斗争的彻底胜利。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军攻克八公桥的胜利消息:“十六日晚,我军主力攻入孙逆总部驻地八公桥(睽阳南),激战十二小时,将孙逆总直属队全部歼灭,毙伤伪数百名,俘虏伪二方面军甄参谋长、慕团长以下官兵一千六百余名,缴获轻机枪十七挺,步枪一千六百余支,子弹四万余发,电台两架,战马百余匹,粮食数百万斤及兵工厂一所(机器全部)”。
八公桥战斗之后,马本斋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给冀鲁豫军区的指战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
马本斋同志生于一九O一年。小时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家务农。一九一六年,他十五岁时,随父到张家口谋生不得,此后他流浪到山海关外,在东北军里当了兵。由于他忠厚、朴实、办事认真,在旧军队居然由一个普通士兵,先后被提升为班、排、连、营、团长。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前还乡闲居。他感慨地说,在旧军队闯了二十多年,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七”一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才从迷雾中找到了拯救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
马本斋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造诣,不只是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靠他孜孜不倦的勤奋好学。在抗日战争极端紧张残酷的年代里,每天都要行军作战,每到达一个宿营地,拖亲自察看地形,分配警戒任务之后,总是在暗淡的油灯下学习,有时通宵达旦。特别是在那样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他从未间断过写日记。他每天亲自把一天的活动用纸条写下来,过几天就由司令部收发赵寅卿同志拿去,用工笔小楷誊清在三十二开黑硬皮笔记本上。他的这部日记,是回民支队这支民族抗日武装发展成长的一部历史记录。非常可惜,这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年代丢失了。
马本斋同志很善于用非常通俗诙谐的语言,阐述部队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他讲到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时说:“兵松松一个,将松松一窝”,他总结对敌人打伏击的经验时,提出了“枪响就冲锋,十分钟解决战斗”的口号,总结反扫荡的经验,提出了“吃得饱、睡得着、走得快,完成这三大任务,就能争取反扫荡胜利”的口号;他对军事指挥员必须熟悉地形地物时说:“心里没有几本地图,就不能当指挥员”等等。他的这种经验总结,既深刻又生动,给干部战士的印象很深,所以他的讲话,长期在干部战士中广泛流传。
马本斋同志对干部严格要求,个人也总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每到一地,他总是把了解熟悉当地的敌情、地形、地物、人情等放在首位,在召开干部会议时,他经常点名提问这些问题,他自己对敌人的兵力部署,以及地形、地物、村庄名称、距离远近、风俗习惯等,背得烂熟。因此,他能够适时地捕捉战机,以夺取胜利。
马本斋同志的发展成长,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哉斗历程。他由一个富有民族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旧军人,成长为我党的优秀党员和出色的军事指挥员,是在刻苦地学习自觉改造和激烈的战斗中,不断前进的。
五
一九四四年一月初,马本斋同志脖子后面生了个小疮,因缺医少药,很快体温上升,疮咦波及脑髓,病情急剧恶化,不久处于昏迷状态。一月底我们得到开赴延安的命令。在出发前,杨得志司令员亲自探望马本斋同志,并传达军区调回民支队赴延安的决定。马本斋同志要随军出发,经杨司令员再三劝阻.同意暂时留下治病。在后方医院,军区卫生部一位部长亲自守护抢救。我们决定把司令部的管理员齐敬三同志和警卫班长张兆勋、警卫员马国柱及马本斋同志的家属,留在后方医院照护马本斋同志。二月一日,回民支队跟随杨得志司令员,踏上了保卫延安的征途。万万没有想到,在我们出发后的第七天,二月七日,正是我们在安阳、磁县之间通过平汉铁路的时候,我的革命战友、回民支队的主要领导人,优秀的中共党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在病危时对身边的同志说:“让部队等着我!??我不行了,要把我的家属送到延安去,告三弟抗战到底I”这撕人心碎的语言,至今还吞啮着我的心。
冀鲁豫党政军民隆重安葬马本斋同志。马本斋同志逝世的当天,军区即赶送马司令员遗体到鲁西北的回民中心地张鲁集安葬,并由军区阎参谋长、三军分区刘政委及武装部队护送灵枢。区党委、行署、军区在灵枢路过驻地时,举行了隆重的送灵追悼大会。军区苏政委、区党委张霖之同志、行署贾副主任亲率直属机关干部致祭。八日黄昏,灵枢到达张鲁集,霎时噩耗传遍张鲁集与邻近村庄,祭吊的人象潮水一样滚向清真寺,直到第二天早晨没有断过。九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代表黄敬同志、冀南行署王副主任、冀南军区宋政委、朱主任、七个军分区的代表及团以上军政千部都赶来吊丧。早饭前后,清真寺何教长领导举行了入葬前的一切礼仪,十一时,举行了公葬,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手持着熏香,佩带着孝符,从清真寺送到葬地。随着何教长的引导,由黄、王、朱诸同志率领着各界代表亲到灵前,对马司令员的遗体作最后目别,全场空气,肃穆沉静。十五日,冀南七分区各界在张鲁集联合举行追悼马司令员的扩大会,十六日,鲁西北各界会团,决定筹办本斋小学,本斋游击大队等,来纪念马司令员。
一九四四年四月十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报道:“八路军回民支队领导者兼三军分区司令员马本斋同志,因公积劳成疾,终于二月七日晨病逝于军区后方医院,享年四十三岁。??”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七日,延安召开了马本斋同志追悼大会,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贾拓夫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追悼会,并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挽词。毛泽东同志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同志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同志的挽词是:“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林伯渠、李富春同志的挽词是:“率大军,抗日寇,远近播英名,冀鲁豫河山增色,奉教义,承母志,生死矢忠贞,伊斯兰健儿典型”。叶剑英同志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精神不死”。军委会联络参谋部郭仲容先生,边区回协和延安清真寺等单位,都送了挽词。昊玉章同志讲话时说:“从马氏母子的英勇事迹看来,我们中国各民族都能出现这样好的民族英雄,事实上在抗战中,他们已经创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史诗,只要我们能很好的团结起来,必然能得到各民族的彻底解放。马本斋同志的表现,不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也说明了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及民族政策的胜利。他用马克思原理和群众结合起来,又以伊斯兰的教义发挥了团结御侮的优良传统,因此,他能打许多胜仗,使回民支队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坚强力量。”
叶剑英同志讲话时指出:“马本斋值得注意的一个是他在旧军队里混得很久,深深地体验到那种官和兵、军和民分开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日寇解放中华民族的,因此他坚决率领他组织起来的部队与八路军合作,并进入党内为党奋斗,一直到死。数年来那种坚持性,那种联系群众,官兵一致的精神是极宝贵的,实不愧为一个模范军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贾拓夫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西北局向马本斋母子及回民支队致敬,并致词说,“本斋同志是回回民族的旗帜,是代表着回回民族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最后贾拓夫同志建议:“将马本斋同志的斗争史,编成教材,以教育全边区伊斯兰小学生及广大回胞”。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