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十多年严酷艰难岁月里,冀鲁豫西北隅始终保持着一片纵横30余里的解放区。这块没有被日顽占领盘据的“净土”,就是鲁西北朝城北部根据地。张鲁镇(现为莘县张鲁回族镇)位于这块根据地的南端,是朝北区的门户。这个镇的党组织坚强有战斗力,军民协力,民族团结,是一座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我们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陈赓、宋任穷、肖华、杨勇、黄敬和段君毅等同志,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和驻留过。一些重要会议,如鲁西北地委、军分区的整风会议,马本斋、肖永智、史钦琛同志的追悼会,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当时,马本斋司令也安葬在这里。这个镇是朝北军民与日寇顽强战斗的前沿阵地,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在当地回汉人民的配合支援下,以英勇的战斗,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袭击进攻。这个镇是我们同敌人进行经济斗争的前哨,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渡过灾荒的基地,冀南、冀鲁豫两大区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对敌经济封销的关卡,从敌占区购入我军民必需物资的重要渠道,在战时经济工作中取得巨大成绩。这个镇同鲁西北各县以及河北省邻近县的回族群众,清真寺阿匐和一些宗教职业者,有多方面密切联系,成为鲁西北地区进行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和敌伪工作、情报工作一个基地。这个镇在战争年代,生气勃勃,经济繁荣,鲁西北地区党政领导亲切地称赞张鲁镇是我们的“小上海”。
回汉情如手足革命传统悠久
张鲁镇位于莘县城西25里;原朝城西北45里,镇南几十里是河南省地,镇西5里就是河北省地,这里是冀鲁豫三省、两县三界首的重镇,故有“交通咽喉地、要数张鲁镇”的说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个镇,回民较为集中,五千多口人,回族占80%。东、北、南街是回民聚居区,中,西两街为回汉共同居住区。回民多数无地或少地,靠做小生意和跑关东过活。“穷回回,靠两腿,两把刀,混个饱”。靠两腿跑关东,靠一把宰牛羊刀、一把切糕刀来谋生混饭吃。汉人也多是贫下中农,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或给地盘做长正维持生活,从历史看,张鲁镇回汉人民,亲同手足,没有发生过大的纠纷。在三座大山压榨下,回汉人民的生活都非常悲惨。
在战争年代,回汉人民亲密团结,并肩战斗.,张鲁镇党的组织,游击小组、自卫队以及各种群众组织,都不分回族汉族,成为共同战斗的集体。就是镇的领导职务也由回汉两族干部共同担任。张鲁镇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在清朝时期,太平天国军、捻军、宋景诗黑旗军;英勇反抗满清政府的残暴腐败统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张鲁镇回汉人民奋起响应,以疯四辈、李三元、马保德、李永德(大狼子)为首,率领群众竖旗造反,在南清真寺召开全镇祭旗大会,向地主富农征粮征款,赈济贫民,轰动了朝城全县。后来,虽被反动民团头子马效善惨酷镇压下去,但这次造反的英雄事迹,却在张鲁镇人民群众中世代传颂。
大革命时期,受北伐战争的影响,张鲁镇马兰光、杨启法(外号老杨官,退伍军官)、李树猷(李炳勋)、杨见远等率领一些农民,响应武汉政府农民协会的号召,喊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列强”、“实现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召开全镇群众大会,当场登记农会会员,并组织了农民协会,声威大振。当地的地主豪绅惊恐万状,他们一面假意捐款应付农会,一面向朝城官府求援,朝城的反动政府派兵镇压,并下令通缉马兰光、李树猷等人。张鲁镇学校的教员和一些年龄大的学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九一八事变”、“五三济南惨案”、“一二八松沪抗战”、“一二九”学生运动等张鲁镇都组织群众支持这些革命运动.,他们率领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反对日寇侵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这些活动,使抗日救国的思想,深深印在回汉人民群众的头脑中。1935年,张鲁镇回族青年李绍忠(又名李特),在朝城县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张鲁镇最早的共产党员。
从这里扎根向全县扩展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筑先将军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党组织的协助下,收编土匪和傲兵游勇,团结抗战。中共鲁西特委以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的名义,向各地派人建立政训处办事处。1938年夏季,朝城政训处办事处干事黑伯理等到张鲁镇工作,组织回民救国会,驳斥日伪宣扬的“回民争教不争国”的谬论,发动群众抗日救亡,并着手发展共产党员,当时,发展的党员有尚中夏、杨见远、马兰光和李炳勋等,这些党员作为火种,在张鲁镇继续发展党员,1939年至1940年下半年发展李树本、杨恩太、李仲允、李向善、杨青修(杨杨)和贾其建等为党员,建立了张鲁镇特别支部,直属鲁西北地委领导,杨见远为支部书记,李炳勋、马兰光为组织委员,李树本为宣传委员。他们根据上级指标,从张鲁镇向外扩展,杨见远发展的党员还有杨村寺的牛万卷(牛缃),北安头的马润生等。牛万卷又在杨村寺发展党员,建立了支部。这样,象“滚雪球”二样,把党组织向北部各村发展。冠县的党组织,派遣王邦臣等同志,以建立农民互助会为先导,向南扩展。就这样,、朝北各地较普遍地建立了支部。在张鲁镇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朝北县工委,白璞任书记,后由赵西岳接任;张芳春、杨见远为组织部正副部长,王东海任宣传部长,王邦臣、李树本任民运部正副部长。王邦臣兼任农民游击队司令,张赤露为抗联主任。张鲁镇改设中心支部,由朝北工委领导。在抗战初期,鲁西北党组织的发展建设中,张鲁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朝北地区在党组织和群众工作有了相当基础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就成为抗战的需要,人民的要求。当时,国民党委任的朝北区区长张锡三很反动,不抗日,专和共产党作对。朝北工委决定夺取区政权,得到八路军先遣纵队和鲁西北地委领导的支持,地委派民运部长高元贵领导这一夺权斗争。由农民游击队武装接收了区公所和征收处,并缴了他们的全部武装,民主选举牛万卷为区长,李炳勋等人为行政助理员,从此,整个朝北区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接着,从朝北抽出干部,组织了南征队。开辟朝城南部区,建立了抗日政权,组织起县的各群众组织和武装组织,朝城全县成为抗日根据地或游击区,张鲁镇作为朝北的门户,朝北和朝南联系韵枢纽,成为这块根据地一座堡垒。
发展回民武装坚持游击战争
1939年冬季.以朝北区政府为基础,成立县级的朝北办事处,并设立武装科,在武装科科长任德怀、姚汝林和刘坚等同志帮助下,张鲁镇中心支部发动群众,将地主、富农的七支旧枪收集起来,建立了回民抗日游击小组,队长杨承轩、队员有刘青海、马寅生、安明江、马四虎、马万春和虞振华,后来发展到40多人,成为张鲁镇抗日自卫队的骨干。后来杨承轩任镇长,由李仲允为队长,以后-自卫队队长兼游击小组组长由李树臣担任。这支群众性的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家乡、游击扰敌、缉私除奸、坚壁清野,掩护群众,保卫物资运输,配合主力作戡。
莘县的日伪军,不断进犯,蚕食我抗日根据地。在距离张鲁镇东南五华里的豆村,安上了据点,直接威胁张鲁镇。旧历7月15日,盘据在豆村的敌人,派元町伪乡长来张鲁镇,要群众打出日本“膏药旗”,欢迎“皇军”,并要粮要钱,要鸡要肉“慰劳皇军”。杨承轩立即召集党员研究,决定不给敌人一分钱,一粒粮。随后召集各街街长宣布,不向敌人妥协,不准给敌人纳粮纳款,顶住了敌人的威逼和恐吓。旧历8月11日,豆村据点的敌人,又派人捎信要粮、肉、、月饼过中秋节,扬言如不交纳要血洗张鲁镇,朝北办事处听到消息,派警卫连一个班来支援张鲁镇。晚秋的一天,豆村据点敌人袭击张鲁镇,首先同警卫连这个班遭遇,敌众我寡,警卫班被敌人包围,,张鲁镇抗日游击小组飞快增援,队员马四虎、尚振岭带头冲进敌阵,其余队员以排枪、手榴弹从外围猛打,警卫班从内往外攻,内外夹击,绐敌人以杀伤,敌人怆惶溃逃。从此,豆村据点敌人,知道张鲁镇抗日游击小组、自卫队英勇善战,再不敢轻易地到张鲁镇抢劫骚扰了。
1940年冬,鲁西北军分区决定,在张鲁镇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中,根据条件和意愿,抽出骨干,成立鲁西北回民抗日游击队,开始几十人,后发展到近百人,由张鲁镇自卫队长兼抗日游击小组组长李树臣为队长1,并调冠县的回族党员干部白风芷为政治指导员,直属鲁西北军分区指挥。这支游击队英勇善战,活跃在莘朝边一带,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在反扫荡中,不断取得胜利。
张鲁镇在回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后,立即整顿了抗日自卫队,并抽出好的队员,充实抗日游击小组,以抗日游击小组为骨干,配合自卫队、工、农、青、妇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站岗放哨,保卫家乡,保卫集市和护送运输队。,他们在集市上巡逻,十分警惕,曾查获莘县敌人派出的侦探张风山。豆村据点为我主力部队拨除后,莘县的敌人不死心,又派出日伪军到豆村,企图再安据点。张鲁镇抗日游击小组同自卫队,分为四个游击小队,黑夜包围豆村,他们以缴获日寇的三八枪,装成主力部队,四面放枪,此起彼落,扰乱得豆村的日伪军惊恐万状,第二天黎明,敌人就逃回莘县城。
支援主力配合主力作战
1943年,严重的灾荒加上日寇疯狂扫荡,是抗战最艰难、最残酷的时期。当时,张鲁镇也处于日伪四面包围之中,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及地方部队,在敌据点中间,纵横穿插活动,非常困难。张鲁镇成为部队和党政群干部的宿营地、堡垒村。群众热心为这些住宿的干部、战士做饭烧水,站岗放哨,封锁消息,妇救会组织会员和姐妹团团员,为部队做军鞋、缝被服、制补子弹袋,对安置在这里的伤病员,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并千方百计地保证安全。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在这一带活动作战,更得到张鲁镇群众多方面的照顾支援,回民支队也在工作中给张鲁镇以很大帮助。回民支队同张鲁人民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回民支队在冀中作战时,随军的伊斯兰教阿訇牺牲了,马本斋向张鲁清真寺提出为部队聘请阿訇的要求,张鲁南北两清真寺,立即开会商量,很有名望的阿訇蔡永清老人,自愿到回民支队为回族战士的宗教生活服务,同战士并肩战斗,渡过最困难的战斗岁月,一直跟随回民支队到达延安。回民支队频繁激烈的战斗,急需补充兵员,1942年冬,鲁西北抗日游击队取消编制,有十几名队员(绝大多数是张鲁镇的回民),补充编入了回民支队。1943年春,又有一百五十多名回汉青年,成为回民支队的战士。回民支队到鲁西北地区时,只有七、八百人,后来发展到一千多人。
张鲁镇的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不断跟随主力,配合主力作战。他们配合主力参加了攻克莘县城,活捉伪县长刘仙洲的战斗,参加了攻克堂邑城,消灭汉奸栾省三(栾小秃),消灭汉奸郭培德等战斗,他们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借粮渡荒深人发动群众。
1942年到1943年,鲁西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是史无前列的大灾荒年。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经济封锁,妄图趁天灾来消灭我抗日军民。1943年春,张鲁镇同其他地区一样,贫下中农把树皮树叶都吃光了,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时,回民支队派来以支队民运科长金民为首的工作组,会同莘朝县回民救国会主任沙朴,发动群众,开展了借粮渡荒斗争。张鲁镇中心支部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对镇上存粮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对被借粮户逐一摸底排队,研究了斗争中可能出现的阻力和问题,确定了对策。接着,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宣传动员,并选出了借粮代表和领导机构,确定“借粮是歉借丰还,说到办到,只借屯积的余粮,不借口粮和种子粮”。由群众代表出面向被借粮户协商,大讲贫下中农为地主扛活种地多年,现在眼看要饿死了,不能见死不救;他们饿死了,谁来给你们耕地,谁去支前打日本;是借给乡亲渡灾好,还是被日本鬼子抢去好?在广泛宣传基础上,全镇共确定15户为借粮对象。做好准备工作,五个街一齐行动,一个地方碰了钉子,其他四街都来支援。南街地主郭绍太比较开明,主动借粮;西街地主安金学,把粮食埋起来,又哭又叫,就是不借,群众到他家支锅吃饭,坚持说理斗争,安金学终于按群众要求,借出了粮食。经过三天的斗争,借粮取得了胜利,共借出粮食13800斤,救济两千多个灾民。经过借粮斗争,饥饿的群众有了口粮和种子,顺利地进行了春耕春种。广大群众非常感动,自动写下了“共产党、八路军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毛主席是民众大救星”的标语。张鲁镇借粮斗争的胜利,在附近乡村引起反响,借粮渡荒的斗争遍地开花。
粉碎敌人封锁开展经济斗争
敌人频繁进犯和扫荡,给根据地造成最严峻的问题是生产萎缩、经济凋敝,军民生活严重困难。日寇每次进犯,都伴随着经济上的掠夺和破坏,他们利用在周围密布的据点,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还利用奸商小贩,以大量伪钞,高价收购、偷运根据地的粮食、棉花、布疋、油料、家畜家禽等物资。根据地的地主老财,也乘机屯积居奇、哄抬物价。那时,又遇空前的旱灾和蝗灾,根据地人民吃穿用极端困难,军队补给断缺。如何解决军需、民用,是摆在根据地党和军政领导面前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党中央在;延安号召大生产,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鲁西北的党i政、军领导带领根据地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行动起来。
张鲁镇是这块根据地最大的集镇,这里的回民,过去靠贩运经商,跑关外谋生,良界较宽,有一些经商的经验。鲁西北的党、政、军干部中也有一些懂得-点经营之道的人,就在严重困难的1943年初,以张鲁镇为基地,开展经济贸易活动。用经济贸易手段扶植生产,发展经济,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开办张鲁镇文升粮店:这是鲁西北专署直属的公办贸易商行。经理闰疏九,后为张博古:监委苏景轼,这个商店在收获季节,棉、粮、油料等农产品大量上市的时候,按质论价,收购农产品,防止谷贱伤农。在青黄不按,农产品价格高涨的时候,就平价出售,平抑物价i保障夫民的生活,文升粮店在农产品大量上市的季节,一个集日(每十天中有。四个集),能收购粮食万斤左右,土布一万尺左右。在战争环境里;.当日收购,当日运到附近农村里,分别储藏坚壁起来。文升粮店组织各根据地之间的物资交流,以棉花、土布等向冀鲁豫的产粮区换取粮食,补充朝北地区的缺粮,还把粮运到更缺稂的冀南各地。张鲁镇五街组织了专业运输队,所有人力畜力都参加运粮活动。文升粮店还支持群众的家庭副业生产,如群众纺线织布,粮店就贷给棉花、浆纱面粉、染料等,缺稂的先贷粮吃饭。到棉花织成布后,交布时扣回这些借贷物资的价款。将布匹交军用,或调剂到其他根据地,支付运费和加工费。有的给现钞,有的给粮食,这样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解决了很多群众的生活问题。1944年春天,播种时期到了,群众缺高梁等种子,专署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文升粮店。他们利用游击区和敌占区的粮商加上同游击区和敌占区有关系的农民,给他们较优厚的利润,用根据地的钱币向游击区购粮,或兑换成伪钞向敌占区购粮。当时,由于张鲁镇集市有物资可买,他们也乐于接收根据地的货币。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购到高梁种子二十余万斤,满足了鲁西北地区的需要,一部分还调往冀南。同年,冀南部分地区旱灾,至秋降雨,需要养麦种子,文升粮店又用同样办法,保证了冀南一些地方种葬麦的需要。
组织合作社:专区抗联的沈廷相,在抗战前的临清办过农会,有组织合作社的经验,1943年,他到张鲁镇发动群众办起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的办法,入股的即‘为社员,由社员选举社长、副社长及会计等管理人员,大家选举马秉谦为社长;这个人经营活动能力很强,很快把业务开展起来。开始代办文升粮店的一些业务,如购进和售出物资,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后来,以自己经营为主,除在张鲁镇购进和售出,调剂余粮外,还到附近集市上进行经营活动,他们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扶植农民的小作坊、家庭副业以及农业生产上,社员在合作社购粮买东西,有折扣优待。第一年经营情况好,公布帐目,社员按股分红,激发了群众的入股热情。当时,一些专区和县、区机关的干部,也把很少的津贴费,投入张鲁镇合作社-。合作社资金实力大增。文升粮店和张鲁镇合作社成为经济贸易和扶植生产的两大支柱。
发展集市贸易,加强工商税务管理:张鲁镇每十天有四个集场日。集场分为粮食、棉花、油料、布匹(包括服装、鞋、帽)、牲畜五大行。各行都有管理人员和经纪人。张鲁镇的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以及临时驻在这里的军队都负责保卫集市。抗日游击小组的队员是全脱产的,生活来源由集镇粮、棉、油、布、牲畜五大行抽钱供给。每到集日,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就分成小分队,在距张鲁镇四、五里的要道路口,站岗放哨,一旦敌人有动静,就鸣枪报警。在集市上还有武装人员巡逻,防止坏人捣乱,辑查走私贩私。
张鲁镇由于有文升粮店和合作社,又有武装保卫.所以集市贸易很兴旺,远近几十里的群众,都到这里进行物资交换,购买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这样也带动了张鲁镇一些饮食店、糕点店、药店、百货店、杂货庄的发展。当时,这个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政府把工商,银行、税收组成一个统一组织,就是工商管理局,负责集市贸易、缉私、税收。货币流通等管理工作:。对集市贸易的政策是自由经营、自曲议价,按成交额征收轻税。遇有主要物资的价格暴涨暴落的情况,由文升粮店和合作社出面抛售或收购,平抑物价。当时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很复杂,有国民党发行的所谓“法币”、有冀南银行发行的“冀南票”、冀鲁豫区发行的“鲁西票”(当时鲁西银行的印钞工厂就在朝北区),还有我们禁止通行的日伪钞“准备票”,不时混进根据地来。我们的政策是“法币”、“鲁西票”、“冀南票”同样同值使用,不准抬高“法币”值。对伪钞,经查获,一律没收,或以“鲁西票”贬值兑换。当时,我们需要一部分伪钞,到敌古区购买我军民必需的药品、纸张、生产工具、染料、粮食等。对这些物资进入根据地,采取免税政策。
组织互助换工,发展农业生产:在张鲁镇借粮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开展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贫下中农缺耕畜、缺农具,就组织他们成立互助组,实行换工变工t保证适时把地种全、种好,粮、棉、油料生产丰收,张鲁镇还组织农业生产劳动竞赛,评选劳动模范。
张鲁镇有公营的文升粮店、有合作社、有五大行的集市贸易,有较为齐全的私营店铺和个体商贩,有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政府的一套对敌经济斗争的政策指导下,在抗日游击小组和自卫队的保卫下,经济兴旺,人民生活改善,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渡过由旱灾和敌人封锁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展文娱活动和民族统战工作
结合武装斗争和经济活动,张鲁镇的文化教育工作很活跃。五条街的小学一直坚持上课。还为失学青壮年举办冬学、识字班、补习文化,学习时事、政治。适应经济工作的需要,还为合作社、粮店、工商局的干部和街干部办了政治经济学的训练班,讲解商品经济、价格、价值以及价值规律等知识(1983年,我和莘县县委书记闫廷琛到张鲁镇,请老街干座谈,他们还能讲出1944年所学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各街还开辟了文化娱乐活动室,晚上,男女老少到活动室读报、唱歌、讲故事。1944年底至1945年春,解放区形势大好,张鲁镇的群众更加活跃起来,大家唱歌,扭秧歌。文化活动还冲击了封建的束缚。大姑娘、小媳妇,自编自唱,边扭边唱,反对包办婚姻,要求婚姻自主,唱出“女婿年纪小,啥也不知道,这样的婚姻实在真糟糕,只好找妇救会与他散了。”等妇女解放的歌曲。
民族宗教政策深入人心。张鲁镇是回族聚居区,党的政策是尊重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到这里工作的干部,驻在这里的军队,都严格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这里两座清真寺和一座清真女寺,在战争时期,阿訇、掌教都正常履行宗教职责。南北清真寺都有学经的“哈里番”。专区几次在这里召开附近各县、包括敌占区的阿訇座谈会,团结大家为抗日救国做贡献,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革命斗争中培养革命干部
经过战争年代激烈的军事、经济、文化斗争和群众运动的磨炼,涌现和锻炼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尤其可贵的是一批回族干部成长起来。这些干部在抗战中是骨干,领导人民冲锋陷阵,有的在战斗中牺牲了,如张鲁镇的镇长李仲允同志,成为在家乡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的光荣烈士。有些经过战争洗礼留下来的干部,在全国解放后,南下北上,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从张鲁镇出来的回族干部李柄勋、杨见远在辽宁省担任重要工作,尚中夏在宁夏自治区轻工业厅做领导工作,马凯在湖南交通厅任党组书记,杨青修(杨杨)在哈尔滨科技大学做负责工作,李树本在七机部二院做领导工作,马冠千在莘县任副县长,汉族干部虞振华在中央经贸学院担任领导职务。张鲁镇清真寺的阿訇沙梦弼,被选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清真寺的“哈里番”李志成做了莘县县委统战部长。这些同志兢兢业业的工作几十年,现在有的已去世,大部分人已离休。现在办理离休手续后回到张鲁镇的干部就有三十几位。如合作社的社长马秉谦,离休后仍关心革命工作。在老一辈革命干部的培育下,又有一批有知识的年轻干都脱颖而出。在莘县、山东及北京担负重要的工作,如出生于1944年的马永远,是天津南开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合办的经济学研究生班的研究生,1984年被任命为山东省地矿局副局长,张鲁镇的回族干部在战争年代做出贡献,立下功勋。当前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在改革开放中立功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