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何金三(文/王 平)

五虎街de 发表于2019-08-10 15:38:26

    在战争年代,在冠县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我们在歌颂他们的同时,还要牢记那些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们,正是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冠县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何金三,就是其中的一个。

    何元鑫(1914-1939),字金三,男,回族,冠县城内五虎街人,自幼聪颖好学,多才多艺。1923年入小学读书,1927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务农二年,1929年考入山东省第三师范学校,由于其思想进步,1933年在三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师学习期间,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抨击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组织学生学习进步书刊,并支持进步学生崔立柱、李士钊创办针贬时弊的文艺月刊《蔷薇》,他是该校八级二班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34年冬季毕业后,分配到冠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员。

    何金三在讲习所讲授语文和历史,为使学生开阔视野,认清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明确做人的准则,他除向学生讲授课文知识外,还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进步文学作品,如蒋光慈的小说、鲁迅的杂文以及《世界知识》、《读书生活》等进步书刊,还有神州国光社翻译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书籍。在他进步思想的影响和教育下,讲习所出现了一批进步学生,丹立枢(丹彤)、何永振、朱冠有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抗战前夕‘,冠县境内读书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何金三,钱洪勋(钱泊生)就是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们积极联络丹立枢(丹彤)、朱月桐、常洛南、何永振、沙春喜(洪林)、郭学臣等进步青年,以冠县民众教育馆、师范讲习所为活动场所,学习进步书籍,阅读《中流》、《光明》、《新生》等进步刊物,交流学习心得,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

    何金三体质较弱并患有肺病,“七七”事变后,由于时局}昆乱,师范讲习所停办,他在家休息养病,从此他的家就成为一些渴望进步的青年学生和教员聚集的场所。丹彤、洪林、何永振、朱冠有、白风芷、沙文活、张惠方、郭学臣等人经常到他家里聚会,开展读书活动,他们订阅了《读书生活>、《新生》、《中流》、《永生》等大批进步刊物,购买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文学著作。何金三还倡导成立了新文学学习小组,订阅了新文字版刊物,其成员有钱泊生,丹彤、洪林等人。这些进步文学作品和刊物所宣传的革命思想使生活在多灾多难时代的青年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给他们阴霾沉重的生活带来了一缕缕清新的春风,使青年教员和学生们受到很大的鼓舞。青年们根据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经常在一起谈论国内外形势,并逐渐认识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败,专制残暴的反动本质,认识到国民党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从而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何金三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一些青年在抗战烽火中为挽救民族危亡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形势下,何金三等人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当时冠县教育局长,反动分子李沣庭,勾结山东第六专署的教育视导员王见行,于1937年麦收季节传讯了何金三、钱泊生、张乐亭、钱立勋(钱初航)、丹彤等人,结果一无所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冠县又遭洪水、地震灾害的侵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何金三拖着病体,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结合国内外形势,向进步青年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号召他们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共同抗日。

    1937年9月,为适应抗日需要,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部设立政训处,鲁西北特委以政训处名义派遣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到所属各县成立政训办事处。同年10月,徐翼等人率政训处来冠县建立了聊城政训处驻冠县办事处,何金三等人积极参加政训处工作,发动群众,收缴枪支,成立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3月,高元贵受山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委派,到冠县恢复建立了办事处,并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了由何金三、郭英、高元贵组成的临时县委,何金三任县委秘书,负责主持县委的日常工作。1938年4、5月间,经鲁西特委批准,恢复建立冠县县委,许梦侠任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f可金三任宣传部长。此时,冠县抗日运动蓬勃开展,陆续建立了各界抗日群众团体和抗日武装,全县呈现出一派抗日救国的大好形势,何金三抱病参加党的各项工作,为当时出版的《战斗青年》、《卫锋日报》撰写了大量的指导性文章。

    1939年春,何金三因肺病去世。但他在宣传革命真理,培养革命骨干方面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为人民所传颂。

浏览:106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