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 缅怀总理(文/翟翕武)

12605 发表于2019-08-10 21:21:43

    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我和几位曾长期在浙江轻工系统工作过的老同志、老专家相聚,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总理生前关心浙江经济建设,尤其是对我省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龙泉青瓷、丝绸和绍兴黄酒倍加关怀的若干往事。

“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

    1949年我随军南下浙江后,长期在工业部门工作。五十年代末,有幸在总理的直接指示和具体指导下,参与龙泉青瓷由失传数百年到重放异彩的整个恢复、发展过程。

    龙泉青瓷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素以“坚如石,明如镜,色如玉,声如磬”见长,为我国五大历史名窑之一。在国外,龙泉青瓷被称为“雪拉同”。“雪拉同”是16世纪晚期法国著名歌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那位身着青衣的男主角之名,由于这位男主角深受观众迷恋,其时又恰遇青翠如玉、色泽可人的龙泉青瓷运抵巴黎,引起全城轰动,于是为表示喜爱之情,浪漫的法国人遂以“雪拉同”冠称龙泉青瓷。从此,“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而风靡世界,沿袭至今,并成为达官巨贾不惜重金收藏的珍宝。然而在旧中国,龙泉青瓷却横遭摧残,过早凋零。到解放初,一代名窑竟已失传数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失传,是我国辉煌灿烂的陶瓷史上无以复加的巨大损失,也给无数珍爱中国瓷器的国际友人带来深深的缺憾。五十年代中期,一位即将离任的苏联专家希望得到一件龙泉青瓷留作纪念而未能如愿。这位专家失望之余感叹地说,“想不到在‘雪拉同’的故乡竟没有‘雪拉同”’!此事被总理知道后,总理很敏锐地意识到,龙泉青瓷以及其他历史名窑的失传,关系到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继承和发扬光大,关系到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上能否继续璀璨夺目、光芒四射的大事,非同寻常。总理当即批示有关部门“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以后,总理又在1958年秋天,亲自找轻工业部党组书记宋乃德同志谈话,再次嘱咐有关部门“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一定要恢复历史名窑”,并指示要尽快搞清龙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把这一古老的名窑重新发掘出来。

我们在省委的领导下,于1959年5月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省内外有关的科研、文物、大专院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由我担任主任委员,具体实施龙泉青瓷的恢复工作。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我和同志们一起,奔波于浙闽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风餐露宿,寻访艺人、踏勘古窑址。一定要完成总理的指示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成为我们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努力工作的强大精神支柱。经过近半年无数次的试制、失败、再试制,终于在国庆节前夕,首先恢复了龙泉青瓷两大流派之一的弟窑。总理闻讯后,指示这要作为建国十周年的国庆献礼,要我们把首批烧制出来的100套茶具、200件花碗送到刚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用以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弟窑的恢复,引起了各方面尤其是新闻界的极大兴趣,《人民日报》、《文汇报》、《人民画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相继以头版或整版的篇幅刊发消息,发表介绍性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63年的春天,龙泉青瓷中的哥窑也终于拂去了厚厚的灰尘,在失传700年之后重获新生。这标志着龙泉青瓷的全面恢复,也标志着我们最终完成了总理的指示,实现了总理“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的心愿。至今,我仍然忘不了当年激动、喜悦的心情。

“织锦是中国的民间艺术,要保留下去”

    浙江是著名的“丝绸之府”,丝绸文化渊源流长。但是,由于历年战乱不已,到解放前夕,全省仅剩下十多家小丝厂和一些破旧不堪的织造设备。解放后,省委对重建丝绸业作过多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到了五六十年代,古老的丝绸业已逐渐复苏,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期间,总理曾数次来浙江视察工作或陪外宾来访。每当省委向总理汇报工作时,总理总是很详细地询问丝绸方面的情况。我记得,在我参加过的几次汇报中,总理往往是一落座就要问你们今年的茧子收成如何,好不好;丝绸生产情况怎么样,等等。言语间饱含了总理的关切之情。就连浙江是中国的丝绸基地也是周总理生前亲自定下来的。1991年开馆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也是根据周总理的遗愿建立起来的。

    更令人难忘和可贵的是,总理的工作作风十分严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密切结合。他不仅从大的方面了解和关心浙江的丝绸工业,而且还亲自过问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甚至还非常细致地觉察到一些我们平时不太重视的问题。1960年12月22日,总理陪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参观,当总理一行经过厂设计意匠部时,总理停了下来,仔细地观看工人操作。然后,总理很亲切地问工人同志:意匠放大会不会损伤眼睛?你们工作累不累?感动得工人们说不出话来。紧接着,总理又说:织锦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仅要保留下去,还要不断创新,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努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都锦生丝织厂退休工人沈云官的家里,至今还悬挂着一张五十年代周总理和她亲切交谈的照片。那年,总理还托人给她捎来一封信,勉励她努力工作,争取好成绩,叫她到北京时不要忘记一定要到总理家作客。这位老工人至今一提起周总理,总是满怀激情地向人们述说这件她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往事。

    总理还非常关心都锦生丝织厂的技术革新,他在l957年3月22日来厂时听说工厂正在试制“8x8多梭箱织机”,非常赞赏。总理说,织造设备一定要更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以后,当总理又一次陪外宾来厂参观时,总理特意问了这件事。当总理得知已研制成功并投入试生产时,显得很高兴,他紧紧握住主要研制人、青年革新能手王祖寅同志的手说,要不断试验,不断提高我国丝织机械的质量。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可谓日理万机,不知要处理多少国内外重大事情,但我们的总理却在百忙之中两次过问一家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这样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实在令人钦佩和感动。

    “恩来很喜欢绍兴酒”

    绍兴是总理的故乡,总理对家乡人民很有感情,对家乡的特产绍兴黄酒更是给予特殊的厚爱。

    1959年国庆前夕,敬爱的邓大姐与蔡大姐来绍兴视察,邓大姐特地参观了绍兴酒厂,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市酿酒总公司。邓大姐在参观中对陪同的厂党委书记刘金柱同志说:“恩来很喜欢绍兴酒,也喜欢喝一点。”其实,总理何止是自己喜欢,他还把绍兴黄酒广为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绍兴的同志曾告诉我,他们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同志那里得知,每逢总理设宴款待外宾,第一杯酒总理一定用绍兴酒来敬酒。为纪念总理,如今钓鱼台国宾馆地下室还珍藏着两坛1952年运去的绍兴元红酒。

    绍兴黄酒味醇甘香,素为我国八大名酒之一,又是低度酒,很适宜外交场合饮用。从1952年以来,绍兴黄酒就作为国宴上的指定用酒。但当时数量很少,而且由于存放时间短,品味也不理想。为了扩大绍兴黄酒的生产规模和保证供应,总理曾指示有关部门拨款翻新改造原有的厂房设备,并建造一座专门为国宴饮用陈酒的仓库。根据总理的指示.1955年省里和外交部、商业部、轻工部先后拨款188万元,给当时的绍兴酒厂、绍兴云集酒厂翻建厂房,更新设备,建造了库存2500吨中央陈酒专用仓库,库中存放着的黄酒最短为三年,至今仍然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从此,一方面缓解了绍兴黄酒生产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国宴饮酒都经过三年的贮存期;另一方面也由此革除了解放前简陋落后的酿酒工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总理对家乡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饮“酒”思源,总理对绍兴黄酒的厚爱,浙江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必将传之后人世代颂扬。我想,凡是敬爱周总理的人们,也会为之动容,理解总理对家乡人民的一片爱心的。

附:故乡诗抄三首翟  翕武送敬焘同志返鲁

    1987年春,张敬焘同志来杭召集原鲁中老同志座谈《鲁中党史初稿》,临别赠龙泉剑并赋诗以记。

    桃红柳绿断桥边,战友共商党史篇;龙泉宝剑托相赠,历下雄风忆当年。游樵岭溶洞感赋(1985年6月)樵岭溶洞,瑶琳齐名,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齐鲁精英,荟萃一洞,晶莹润澈,灿若繁星。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形态妍丽,鬼斧神功。

溪涧深幽,湖光峦影,盛世桃源,胜似武陵。重游白云观(1985年6月17日)

短期小学白云观,掸指四十七年前;

国防教育及时雨,誓雪国耻教儿男;八十弟子读书声,至今犹似在耳边;智力开展是国策,栋梁尤须育苗先;梵音不闻歌声朗,殿宇废尽建校园;鲁中戎马十二载,江南建设卅六年;坎坷履尽足方健,居安恩危心地宽;老骥临风夕阳晚,奋蹄再颂小康篇。

    注:博山区夏家庄镇安上村白云观,原是我在1935年底创办的一所“短期小学”旧址,当时在我地下党的推动指导下,免费吸收矿区失学青年,实行半日制教学,主要是补习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执教两年,日寇入侵,博城沦陷,响应党“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参加抗日。47年后,旧地重游,白云观已建成一所正规小学,抚今忆昔,感慨万千,爰赋此诗以记之。

谁在收藏
浏览:1610次

评论回复
  • 鹿见深林

    2021-07-07 22:55:11 鹿见深林

    7.7淄博天降甘霖,深深缅怀革命先辈! 翟 张 马!

最新来访
  • 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
  • 鹿见深林
    鹿见深林
  • Jay Sun
    Jay Su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