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春节
1941年底,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旅十二团二营负责全营后勤工作。当时,部队驻在山东莱芜西北山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这个时期日伪军对我根据地加紧封锁,经常出动部队进行所谓“铁壁合围”扫荡。我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向日伪军进行反扫荡,战斗常常是激烈而残酷的。当时,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达到保
存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那时,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我军的供应也非常紧张。部队后勤保障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取之于敌,打了胜仗缴获武器弹药装备自己;另一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节衣缩食,把好的粮草拿出来支援子弟兵。尽管如此,部队的供应也是非常紧张,加上敌人经常出动扫荡,对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部队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经常吃糠咽菜。
营党委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决定部队在春节那天吃顿饺子,教导员翟寿亭同志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负责。我当时考虑:“部队自己没有能力吃这顿饺子,而人民群众生活又那么艰苦,这事怎么办呢?”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部队驻地的贾村长,把情况向贾村长作了说明,贾村长二话没说,就说:“行!部队是咱老百姓的军队,是维护人民利益的,这事我包了。”只用了一天时间,贾村长就将300斤白面和一头猪送到了营部,我如数给贾村长付钱,贾村长硬是不要,最后我说这是部队的纪律,你不收钱,我们就不要东西了,贾村长才勉强收下。为_『表达战士们的感激之情,部队还给村里送了锦旗,旗上写着:“军民雨水情意深,试看天下谁能敌。”战士们知道吃饺子的事后,个个高兴的不得了,有几个小战士高兴得跳了起来。
当时部队驻在南垛庄,为了安全过个春节,营长郇振民、教导员翟寿亭召集各连领导开会,决定年三十夜,部队由原驻地向南山下转移,靠近平原地带。是日,部队行军30里到达老虎崖村,此村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比较好。地形是三面环山,南边象个老虎口,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对我们非常有利。部队在此宿营后,迅速派出警戒哨,随后各连开始组织战士动手包饺子。战士们有的剁馅,有的和面,有的生火,兴高采烈,在战斗的间隙尽情享受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欢乐,不一会饺子就包好了,快一点的已经准备下锅煮饺子了。就在这时,营侦察员跑来报告敌情,说距老虎崖东南方向不远处发现敌人先头部队。营领导迅速召集各连干部到营部开会,分析敌情,研究作战部署。估计敌人是想趁我军过春节之际,利用夜间采取行动,妄图合围消灭我军。营长立即下达战斗命令,部队很快集合完毕,包好的饺子_律带走,不给敌人留下。结果吃饺子过节变成了战斗的节日。
为了给敌人以迎头痛击,营长、教导员带领一、二连迅速抢占老虎崖东北角小山头,副营长和我带三连及营部人员占领西侧山头。这时,天色渐亮,我们在接近西侧山顶时,敌人发现了我们,大约千余名日本鬼子正分兵两路,在火炮的掩护下向我们扑来。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营长指挥一、二连向东北方向转移,副营长和我带领三连和营部人员边打边向北转移。途中,我们与西山一股敌人遭遇,敌人用山炮向我军阵地轰击,共发射了30余发炮弹。我军则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尽量靠近一点,使敌人的火炮发挥不了作用,利用我们的优势打击敌人,共打死打伤敌人20多名。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我在部队后面负责收容伤员,是最后一个撤出阵地的。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子弹从耳边擦过,但是我们没有让一个伤员掉队,最后终于安全与营主力会师。当夜幕降临时,部队开往山下一个村庄,战斗了一天的战士们没顾上吃一顿饭,部队进村后立即宿营做饭。营部召开各连会议总结一天战斗情况。郇营长说:“今天敌人企图合围我军,事前情况不明,敌人合围目标是老虎崖,妄图消灭我们。敌人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合围我们,与我们的判断相符。我们的战术是正确的,第一,接到敌情后行动迅速;第二,敌人到来时,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处于准备状态;第三,战术灵活机动,没有被敌人拖住,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第四,我们没有向北山村敌人的重兵包围圈转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第五,这次敌人集中了几千人的兵力妄图一举消灭我们,今天敌人没有得逞,但是他们一定不会甘心失败,将会继续围追我们,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是转移到莲花山地区,利用地形,调动敌人,拖垮敌人。”经过短暂的休息,部队又是一夜急行军,于第二天凌晨到达莲花山地区。3天后,据我军侦察员报告,说敌人没找到八路军的影子,灰溜溜地撤回去了。我们的春节,就是这样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在炮火和硝烟中度过的。虽然战士们连一顿安稳饺子都没有吃上,但是大家感到敌人的炮声正是给我军送来的最好的节日礼物。
参加“两弹”基地建设
从1957年5月开始,我在朝鲜志愿军二分部任油料处处长。1958年4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我迅速回国接受新的任务,并要求我对外绝对保密,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当时,我感到非常神秘,猜测不出是什么任务。4月10日,在北京,军委总干部部派来的工作组王处长找我谈话,向我交代任务,让我从志愿军部队选调一部分干部回国接受新任务,条件是:干部忠诚可靠,政治素质高,身体健康,能够吃苦,工作能力较强,这批选拔干部的任务由我具体负责。我当即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按上级的要求,这批干部要100余人,由我带队回北京交给军委工程兵,接受新任务。
经过两天的准备,我们于4月13日回到朝鲜志愿军总部,在志愿军总部的协助下,从各个部队挑选了120名干部。志愿军总部为我们举行了小型欢送仪式。4月15日,我们乘上火车,经过一天两夜时间,到达了北京站。军委工程兵派车将我们送到总参第三招待所安排住下。这里距离军委工程兵机关很近,第二天我到工程兵总部向干部部部长李大同汇报了情况04月19日上午,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同志在干部部部长李大同的陪同下,到招待所看望我们,并向我们这批干部作了指示。陈司令讲:“你们很辛苦,你们出色完成了抗美援朝任务,现在又要去大西北执行新的任务。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是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的,是建设我们自己的‘两弹’基地。大西北环境和生活都非常艰苦,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决完成任务。”陈司令的讲话虽然不多,但大家很受鼓舞,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担子很重,能够参加“两弹”建设和试验工作,是组织上对我们的最大信任,能够通过我们的参与和努力,完成几代人的梦想,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武器,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是我们的最大荣誉。那天晚上,同志们都非常兴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4月20日上午,同志们怀着兴奋愉快的心情离开祖国的心脏——北京,赶赴“两弹”建设基地甘肃酒泉。为了尽快到达大西北,我们分成两批,一批乘坐飞机,另一批乘火车。我是坐火车的一批,经过两夜一天的行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酒泉是“两弹”建设部队后勤部的所在地,当时的后勤部长是李基同志,一个1928年入伍的红军。我被任命为后勤部油料处处长,负责油料保障工作。部队初建时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调配干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我们油料处编制八名干部,下设一个油料化验室、一个小型野战油库。工作中,我们深入到各个单位和工程兵分队,调查研究,经过半个月的工作,基本摸清了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了整个部队的油料工作会议,制定了油料计划,经部队后勤部,上报总后勤部审批。很快党中央、国务院就对部队的物资保证做出了决定,凡部队所需的物资、设备等一律开绿灯,保证供应。总后勤部迅速将中央的决定通知了我们,同时协调了石油部,由玉门石油管理局直接定点为我们供应油料。之后,我们与玉门油田管理局取得了联系,我见到玉门油田管理局杨局长时,杨局长表示坚决支持我们,保证部队油料供应。我代表部队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部队进驻大西北后,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戈壁沙漠。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分布到数百里的工地上,展开了大会战。茫茫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晴天骄阳似火,刮起风来沙石满天,昼夜温差很大。部队住的是临时帐蓬和自制土屋,赶上刮风的日子,有时风力大的能把人吹走,帐篷里的地下、床上都是尘土,有的帐篷干脆让风吹走,战士们在室外作业,经常象“土人”一样,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干部战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思想稳定,情绪高涨,靠的是党的领导,靠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靠的是吃大苦、耐大劳,靠的是后方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酒泉火车站是个四等小站,平时冷冷清清,过往的人很少。部队油库建成后,车站变得热闹起来。整天都有大批的物资、油料进出,运油的车辆川流不息。小小的车站上,火车、汽车的笛声、喇叭声和车轮滚动的轰鸣声以及人来人往的喧闹声,汇成了一曲气势宏伟的交响乐,给这个偏远的西北小镇增添了繁荣的景象。
在建设“两弹”基地的岁月里,油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油库的全体干部战士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建设需要,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有的同志长期有病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同志家庭遭受天灾人祸也不向组织伸手,表现了革命军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保证了“两弹”基地的建设,为我国的核工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特种工程指挥部称之为“7169”部队,十万大军在特种工程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英勇奋斗,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是个值得纪念和回忆的日子,我们参加“两弹”建设的干部战士早早就聚集到试验场上,焦急的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看着操纵发射的部队正在紧张有序的工作着,观看发射的将士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我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时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随着指挥员一声“点火”的口令声,顷刻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一团蘑菇云升上天空。这时,试验场上的扩音器里传来激动的声音:“首长同志们,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顿时,观看试验的将士一片欢腾,欢呼跳跃,掌声雷动。这次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广大科研人员和广大试验基地部队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作为“两弹”基地建设的我们“7169”部队的广大官兵更是深有体会,我们每一个参加建设的同志都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我国核武器试验的成功,又一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是吓不倒的。毛泽东同志对搞“两弹”是非常重视的,他对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实现。”实践证明,毛泽东主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过去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经过数万大军几年的浴血奋战,如今已是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力军力强大的体现。当年的“风起沙满天,举目不见绿”的恶劣环境,已被宽阔笔直的道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整齐美观的建筑物所替代。如今的这一切都凝聚着30多年前数万建设大军的心血和汗水。历史会记住他们,共和国会记住他们。
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工作
1983年7月,我从原军委工程兵后勤部副部长、顾问的岗位上退下来,安排在工程兵北京干休所离职休养。1986年经过干休所全体老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选举成为所党委副书记兼老干部管委会主任。虽然这比起我原来的岗位算不了什么,但我觉得这是全体老同志的信任,是为大家服务,于是我积极配合党委书记的工作,努力协调好一班人。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两点:一是摆正位置,树立服务意识,重在一个帮字。二是不摆老资格,以一个普通离休干部的身份参政议事,当好干休所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当好倾听老干部意见和反映的“信使”。对于干休所的重大决策,充分尊重所领导和在职干部的意见,不以年老职级高来压在职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搞好党委成员之间的团结,搞好老干部相互间的关系,积极维护党委集体领导,支持和理解工作人员的劳动。1996年年初,干休所为了提高老干部的生活待遇,提出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干休所搞生产经营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决定在河北蔚县承包一个煤矿。所党委为了慎重起见,提交给各支部讨论。当时有个别老干部思想有顾虑,认为投资几十万元,万一经营不善造成损失怎么办?持不同意见。老干部意见不一致,所领导也犯了难,不搞生产经营不行,搞生产经营意见不统一,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在僵持当中,我带病和所领导及其他同志,多次到煤矿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认为可行。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我们党委成员又分头下到各支部,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宣传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性。我在老干部会议上向全体同志介绍了煤矿的实地情况,分析了承包煤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汇报了承包煤矿的具体打算以及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措施,使老干部们放了心,得到了老同志的支持和拥护。后来的经营情况证实了我们的预测,承包煤矿的半年时间就取得了盈利,为改善老干部的生活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件事,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我总是想:“人在有生之年,能够多为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不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养育之恩,就是苦点、累点,心里也是高兴的。”
我们干休所底子薄,经费紧张,解决老干部活动经费不足是生产经营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积极配合所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搞生产经营,为干休所增加收人。为了掌握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生产点的生产效益,我不顾年老有病,经常与在职干部一起到生产点检查和了解情况。近年来,先后多次到干休所河南安阳煤矿、郑州运销办事处和河北蔚县煤矿,了解生产和销售情况,看望在一线工作的同志们,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每到一个生产点,我总是要到生产第一线,下到矿井作业面上看望工人,与他们交谈,听取他们对生产的建议,关心他们的生活,密切干群关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干休所的生产越搞越好,效益也逐年提高。
在干休所里,工作人员和离休干部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昔日的部下对过去的老领导、老首长的管理关系。由于年龄的不同,资历的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心理状态的不同,都在管理人员和离体干部之间产生差异。如何处理好这些复杂的关系和问题,不仅关系着干休所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更关系着党中央对老干部一系列政策的实现。尽快缩短相互间的差距,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摆在我这个身兼离休老干部和干休所管理委员会主任两种身份的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考虑,要搞好干休所建设,必须首先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信任和交流的桥梁,把老干部的想法和需要及时传递给干休所领导,再将干休所为老干部服务的考虑及时反馈给老同志。比如总后勤部关于提高全军生活福利补助标准的文件下发后,一些老干部反映比较大,认为自己革命了几十年,生活福利水平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高,同步增长,认为于休所应该都把生产经营的全部收益用在老干部的生活福利上。而在职工作人员则认为,上级的文件要坚决执行,而且干休所是一个长期为老干部服务的单位,生产收益是有限的,要用于发展再生产和弥补其他经费不足,于是产生了分歧,造成了个别老干部心理不平衡,有怨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召开所党委会会议,统一一班人的思想,而后大家分别下去做工作。我深入到各支部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积极做好思想工作,要他们理解干休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建议所领导,利用各种方法广开财路,增加老干部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老干部自发成立的各种兴趣协会,给予经费支持,更新活动场地,增加活动的设备,使老干部老有所乐。干休所接受了我的建议,将老干部各种兴趣协会的经费由几百元提高到上万元,充实了老干部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增强了老干部体质,使老干部理解到干休所是想着他们的,为他们办实事的,从而促进了老干部和工作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思想沟通。
在工作中我始终是做到想老干部之所想,急老干部之所急,帮老干部之所需,保持了当年在职工作时的那种热情和拼搏精神,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从不向组织提出个人任何要求。由于年老,再加上工作比较辛苦,1990年我被查出患了直肠癌,8月份作了直肠癌切除手术。手术后经过了长时间的化疗,致使我的红白血球正常指标下降很快,体质明显下降。1997年8月又因患肾癌,作了单侧肾切除手术,1998年2月也就是我完成自传的时候,又作了胰腺肿瘤切除手术,几年中,连续几个大手术,对于年轻人讲都是很大考验,更何况我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为此,我没有任何顾虑,我认为,我的一生是党给的,我要尽我的努力为党的工作多作贡献,为老干部多作工作。
t 目前,我虽然担任干休所党委副书记,同时兼任老干部管理委员会主任,但我始终树立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勤务兵”,一心一意为老干部服务,为在职工作人员服务,充分发挥了一个老党员老同志的作用,成为老干部的贴心人和在职工作人员可信赖的人。由于我在离休以后坚持为老干部服务,支持干休所工作,受到了上级机关的好评,近年来,两次被评为总参系统和兵种部优秀老干部和先进个人。
(1998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