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亭同志传略

源泉西高庄 发表于2019-08-11 14:08:04

    李治亭,1926年出生,山东省博山县西高村人。从小家境贫寒,8岁时随父母从乡下迁到了博山城镇东村,开了一个杂货铺维持生活。他先后在博城怡园、第一高小上学,高小肄业。日本人占领博山后,全家又搬回了老家西高村,在家务农。

    1940年深秋,熊熊的抗日烽火,使年仅14岁的李治亭心潮起伏.产生了当八路军打敌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他耐心地说服了父母,来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后方宣传队驻地,成了一名八路军的小宣传队员,被分在小兵三分队。宣传队的演出,都是在村头扎土台子,用木头支撑,挂上几块幕布,用棉花捻的油灯。剧本大多是自编的,如一出戏叫《血泪仇》,情节生动感人,是战前动员的好教材,使演出成为一种战斗力,能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1943年10月,李治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被调到第一军分区特务连任文化教员。翌年,任特务连指导员。一天夜晚,李治亭所在的特务连和另两个连奉命攻打敌人费县白马关据点。该据点驻有一个小队日军和一个中队伪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部队打了一天一夜仍未攻克。这时,敌人从30公里外的费县仲村据点派出援兵。上级命令特务连打援,在距白马关8公里处,特务连连夜进入阻击阵地。上午8点多钟,赶了一夜山路的十几个日军和100多个伪军进入了特务连的阻击阵地。李治亭命三班长刘庆亮带人打掉敌机枪,全连如猛虎下山,冲向敌人,取得了阻击胜利。到下午,白马关据点也被另两个连队攻克。战斗结束后,特务连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李治亭在任宣传队文化干事和指导员期间,经常撰写稿件并被《前卫报》社刊用。1944年10月,鲁中军区政治部调他到《前卫报》社任记者。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他参与了多次攻打敌人据点、围歼敌人战斗的报导。在解放战争中,李治亭参加了解放淄博、蒙山攻击、沙土岭会战、攻打开封等战斗的报导,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大战役。写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战地通讯,分别由新华社全国发稿、报纸刊用,并被汇集到各种宣传册子中。如:“淄博天台山上英雄李干排”、“孤胆英雄刘光荣、张胜怀”、“开封攻占古龙亭”、“淮海战役突破碾庄”、“进军江南突破长江天堑”等。

    1950年11月,李治亭随部队从上海北上,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二十六军报社总编辑:他冒着枪林弹雨,多次到前沿阵地,参加了反坦克英雄班、七峰山、独胆英雄王廷吉、不朽英雄陈继忠、鸡雄山阻击战等战地采访报导,并主编了《英雄的三十八昼夜》通讯集。回国后,李治亭担任济南军区《前卫报》社总编辑、社长。1986年,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长期从事新闻T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获得高级编辑职称。

    1981年至1987年,李治亭历任二十六军副政委、青岛警备区政委、济南军区调研员。

    1987年离休后,李治亭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写作。十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言论、通讯、纪实文学、散文、诗词等体裁文章200多篇40余万字。涉及的内容,有回忆领袖的,有回眸战争年代生活的,有反映现代军人风采的,有颂扬祖国锦绣山河的,也有讴歌社会风尚、抨击不良倾向的。其中《人们心中的丰碑》、《迟浩田上将三上孟良崮》、《我心中的耀邦总书记》、《老将军的豪情》、《共和国的骄子》、《毛泽东心中的雷锋》、《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历史的军人》等文章,受到读者的重视。为少年儿童写的《一个女八路》、《58个孩子的妈妈》发表后,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希望他以后多提供这样的精神食粮。为向建国50周年献礼,他写了26万字的《烽火人生》,由张爱萍上将题写书名,著名作家魏巍为该书题词。

    李治亭离休后,热心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先后被聘请担任北京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理事、《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特邀编审、《中国国防报》顾问、《中华老年报》顾问、北京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特邀顾问、青岛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院院长、军政人文大学特邀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岛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职业中学名誉校长等。

    李治亭曾获得:战争年代独立自由、解放、抗美援朝勋章、军功章,建国后荣誉勋章。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4次立功。

谁在收藏
浏览:222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
  • 岳阳山馆人
    岳阳山馆人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含山
    含山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