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属于沂蒙山区,在解放前是很穷困的地方。老百姓一年生产出来的粮食只够吃3个月,所以很多人都逃难到东北。”王卓凡说,他家本来有一头小毛驴和一头小牛,但后来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只好卖掉牲口。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老百姓把家里能卖的都卖光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很难填饱肚子。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除了天灾,还有人祸。王卓凡说,从军阀割据,到后来的日军入侵、国民党军队进驻,还有土匪、汉奸横行,老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1942年前后,日军在临朐各地扫荡,杀害了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国民党军队大肆搜刮,老百姓不堪重负。此外,日军、伪军、国民党军队还到处抓壮丁,为其修建据点、修路建桥或运输物资。
各种武装势力恶化了临朐的生存环境。王卓凡说:“当时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临朐成了‘无人区’,像九山区、米山区一带,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有些村子两年没有一个妇女生孩子。”
1944年春天,沂蒙山区的共产党组织反攻,并取得胜利。王卓凡本以为当兵的都和土匪差不多,没想到解放军的表现与众不同。“当时,解放军带着牛、篱笆、种子来了,他们还帮老百姓扫地、挑水、种田。这样的举动很暖人心。后来,逃难出去的人也陆续回来了,家乡逐渐恢复生气。‘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在一次会议上,王卓凡碰到一个小学同学,是地下党。“1944年,临朐解放后,这个同学当上了大关区区长,我就跟着他当文书。部队打了胜仗,我们就杀猪宰羊,送到部队犒劳战士。因为战士天天在外面跑,鞋很费。我们还动员妇女做鞋,叫做‘慰军鞋’。”
虽然解放了,不过斗争还是很艰苦。王卓凡说:“当时,在离大关区只有几十公里的昌乐县,有很多国民党特务,还有地主还乡团,他们跟特务打成一片。我们区里有好几个干部被特务杀害。所以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连好几个月,我们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沂山大队,底气就足了。”
大关区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大门。在艰苦的斗争中,大家坚持住了,根据地巩固了,老百姓也从苦难中挣扎出来,迎接新的生活。
金华晚报记者 姚艳霞 文
浏览:9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