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同志是《铁道游击队》的作者,他写的这部书影响甚大。我与他相识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有着深厚的战地情谊。
我与军事文学前辈刘白羽、魏巍、王愿坚同志都是同时代人,抗日战争中刘白羽同志是东北革命战区战地记者,魏巍是晋察冀革命战区战地记者,王愿坚同志与我都是山东革命战区战地记者。我们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识,后多次相聚,一起回忆交流战争年代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采写战士们英雄业绩的情景。我们之间由此建立起了深厚友谊。战争中我与战友刘知侠情缘
刘知侠同志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他的《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发行了近400万册。有精装本、普及本、节编本、缩写本等版本,还有英、俄、朝、法、日等将近10个国家的外文版。他的作品已经被历史所铭记,人民不会忘记,读者也不会忘记。
1985年,刘知侠与夫人刘真骅从省城迁居青岛。我当时任青岛警备区政委。我们两家住宅相距不到50米,朝夕可以相见。战友变成了挚友,晚年生活又增添了一份温馨。
我与刘知侠同志相识是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那时,我在泰山区宣传队T作,他刚从抗大文工团调到地方上参加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群众运动的试点工作,同时也当记者,写了不少反映这方面运动的报道,如《三千人的控诉》《钱包身》,还有《遥寄给沭河边的民兵英雄们》等文章,多在《大众日报》上发表。
这年秋天,在日寇“铁壁合围”大“扫荡”中,我军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边作战边转移中,我们两个人所在的两个机关在鲁中沂水驻地相会了。那时,他已是知名的记者,他的不少报道在根据地流传甚广。随着“双减”群众运动的全面展开,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的觉悟提高了,抗日群体更巩固了。记得那年秋末冬初,我们突围后一起在一个小山村张大娘家里住了两天。我们七八个人吃过张大娘家里的煎饼和凉地瓜,肚子饱了,身上也有劲了,决定继续突围找部队。于是跋山涉水,夜行军走了五十多里路,天蒙蒙亮时才与部队会合了。
在两天的相处中,他给我们讲了许多沂蒙山区人民支援军队、救护伤员、掩护革命干部的感人英雄事迹。令人难忘的是《一碗鸡汤的故事》:几名伤员隐藏在一群众家里治疗。那时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唯一可以滋补的东西就是老百姓视为命根子的老母鸡。可是老百姓的鸡养得也不容易,要对付敌人的搜索,又要靠鸡蛋换点油盐。眼看着伤员流血的伤口、惨白的脸色,这家大娘还是狠狠心杀了鸡,熬了鸡汤送到伤员面前。这碗浓浓的鸡汤凝聚了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汤上浮着一层黄油,溢着诱人的喷香味道。可是伤员谁也不肯喝,在大娘的再三恳求下,大家也是你推我让不肯先喝。后来,在大娘的“命令”下,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起来,大娘含着深情的泪,伤员溢着感激的泪。一碗鸡汤饱含着根据地群众和伤员的血肉情谊。这也就是刘知侠同志在后来写的《红嫂》的原始素材。
六年后,我与他在淮海战场上又相会了。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元月10日胜利结束。我当时是八纵的战地记者,他是山东兵团《前线报》的特派记者。当时,我们几个纵队的记者,在兵团召开了一个写作座谈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结合自己的战地采访实践,讲了他写《机枪射手老刁》和解放安徽灵璧时写的《突破口上》等战地报道的体会。他强调指出:火热的斗争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深入到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才能写出真实而形象生动的指战员的勇敢和高尚的情操,才能写出战争时期真实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他还谈到写作的表现能力问题,他打比方说,写作要讲究技巧,木工还有粗细活之分,把人物写活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他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一直激励着我在横渡长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等的报道工作中去体验、实践,提高写作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和他又在济南相聚了。那时候,我在济南军区前卫报社任总编、社长,他长期担任山东省文联、省作协的领导工作。
“文革”前和80年代初期,我们又多次见面,每次请他谈写作《铁道游击队》的经验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是铁道游击队中的英雄人物感染了我。我敬爱这些杀敌英雄,他们在铁道上神出鬼没地和敌人战斗,创造了很多惊人的战斗事迹。真是打得敌伪胆寒,显示了党领导的游击队健儿们的神威。他们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和坚持抗战的自信心。为了采访他们,我两次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去微山湖采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战斗,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塑造了刘洪、芳林嫂、王强等形象,再现了敌后战场游击队员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1962年,知侠同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红嫂》,他对“红嫂”素材的掌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根据地时就开始酝酿了。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嫂”精神在沂蒙山老根据地又再次出现。他是弘扬“红嫂”精神的先驱和倡导者。
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接见革命现代京剧《红嫂》剧组时,对演员们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后来这部由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红嫂》又移植成了芭蕾舞剧《沂蒙颂》。
刘知侠同志的作品留下来了,红嫂精神发扬光大了。一部好的作品,将为历史所铭记,深人人心,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