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在前卫报社任社长时,有幸随同济南军区机关参加了军委总部组织的大西北罗布泊一次空中原子弹爆炸实验参观活动。这是“文革”之后一次异乎寻常的大规模参观活动。
行动之前,作了动员,作为一次政治任务,要守纪律,要保密,要保证安全。从济南乘专列,经过几天几夜跨过几个省,到达新疆。经过火焰山,参观了号称“火炉”四十多度高温的吐鲁番。因为是高温,地面上处处是坎儿井(即地水沟),供应喝水。参观了葡萄园,还美餐了一顿。哈密瓜每顿饭都有,在内地是享受不到的。新疆歌曲、歌舞使人陶醉。但人们心中时时向往的是到马兰,是到几百里路外荒无人烟的“罗布泊”,参观最后一次原子弹空中爆炸实验。
经过长途乘汽车辗转颠簸到达了第一个落脚点——马兰。
马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小花,有芳香。在新疆一个叫马兰的地方,广场边、庭院里、水渠旁,到处都能看到一片片、一簇簇葱绿的马兰草和盛开着的马兰花,一株株、一行行高高的杨树和沁人心肺的马兰花香装扮着这座城市,也留给人们诸多美丽的故事。
一住下,马兰的名字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一条从天山深处涌出的溪流滋润着大片绿洲,蓝莹莹的马兰花开放在小溪旁、山壑里和骆驼踏过的蹄印里,人们被马兰花陶醉了。马兰的名字,是一缕情愫,一种象征,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境界。
一个重要动员会议在马兰召开了。一位济南军区带队的领导同志,放开嗓子讲:“同志们,这是原子弹爆炸前沿阵地,再乘车前进,就进人大沙漠地带,进入无人烟境地,戈壁险滩,要准备吃苦,要准备艰难行程。”我们听了动员,激动万分,兴奋不已。虽然马兰的故事很温馨,马兰的地方很迷人,但更盼着早日到达罗布泊核试验地区。
又经过长时间汽车在大沙漠、戈壁滩行程,终于到达了参观核试验的驻地。工兵们提前给搭起了帐篷,就搭在戈壁滩上,一排排“新式营房”巍巍壮观。我们就在这里等待参观核试验。三天、五天、十天,等待着适合试验的气象。这时的天气情况是:白天四十多度炎热天气,而一到晚上则风起云涌,天气骤变,犹如冬天。正如谚语说的:“白天穿纱,晚上守着火炉吃西瓜。”我们每天在帐篷里学习、讨论:这是最后一次原子弹空中爆炸,必要性是什么,对国防有什么影响,对国内建设、对提高科技发展重大意义是什么,等等。期间,几次组织人员到试验场参观地形,观看在试验场摆设的各种物品,各种活的动物,了解试验爆炸威力、爆炸后景象,取得经验。
空中爆炸时间终于到了。参观人员有组织地到达预定地点。飞机在我们上空盘旋,选准空中爆炸时间,我们几乎都屏住呼吸眺望着上空,等待着爆炸那一刻,那一瞬间。扩音器中传出“……3,2,1,爆炸!”我们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参加这次核试验,不仅增长了科技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军队搞科研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是我一生的幸运。这次参观活动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我却从中得到启示,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有原子弹——永远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