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之,原名刘持恩,曾用名高鸿舁,1914年出生,山东省博山县刘家台村人。
刘惠之童年时家境贫寒,12岁即辍学随父刘统来学做木匠,四乡奔波。因略有文化,聪明好学,加之其父善经营,人口少(仅兄妹二人),家境尚好。1937年底,日军侵占博山,各地抗日武装蜂起,刘惠之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参加了抗日组织——国民抗敌后援军。1938年6月,博山县委在刘家台村成
立,刘惠之立即参加八路军,到沂水县岸堤山东军政干校学习:10月,经刘华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毕业后,回原籍南博山镇从事党的地方工作,任民运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11月,任中共博山县第五区区委书记。期间,敌伪活动猖獗,为扩大群众影响,先后动员其父刘统来,妻刘翟氏加入党组织,本村几十名青壮年也先后入党并参加八路军,使刘家台村成为附近有名的抗日模范村。1940年,受党组织委派,人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辗转于鲁中山区,边学习边战斗。1941年毕业后,任博山县职工会主任,积极开展城区及乡村手工业者的组织抗敌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巩固敌占区,对我华北、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博山县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加之1942年严重的旱灾、虫灾和敌顽夹击,抗日根据地大为缩小,县区武装可以公开活动的地区,仅剩博莱边境10余个小村。1943年初,刘惠之任夏庄区委书记兼区长,仍坚持敌后斗争。他带领区中队和部分民兵,积极配合县大队在敌前喊话,分化瓦解敌伪军。组织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自救。期间,先后组织领导了奇袭南麻伪石印所,攻克夏庄伪据点,逼走青杨杭伪孙黎部和夜袭辰巳山敌炮楼等战斗,初步扭转了困难局面。1944年8月,刘惠之调任博山县委组织部长。3个月后,又转任县委委员、县工委书记,领导博山城区地下工作,一直到日军投降,参与解放博山并接管城市工作,后改任淄博特委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博山县委委员、组织部长,积极投身于支援前线和后方政权建设。1948年,改任博山县长、县委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博山县委书记兼县长、县级淄博市委书记、淄博市农委副书记、合作部副部长。参与领导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和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等T作。1957年后,历任淄川区委书记、市委委员、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先后下放到“-O四”干校和红卫电机厂。粉碎“四人帮”后,改任市农业局顾问,1982年离职休养。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