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临沭文化教育工作片断(文/顾敬)

庙后村de 发表于2019-08-12 11:17:18

一九三九年秋,八路军来到临沭、沭水一带开展工作,建立抗日根据地。当时住在凌山西头的苏、鲁边干校的师生经常到我村(庙后)唱歌、演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因我父亲顾风岗积极支持抗战,乔彬校长便经常和我父亲接触。不久,乔彬同志动员我参加抗日,我父亲积极支持。从此,我就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工作。

一九四O年在苏、鲁边干校学习结业后,组织上分配我回本县工作。当时宣传部长是石鳌同志。在宣传部的领导帮助下成立了宣传队,宣传队有二十多名队员,江楚任队长,我任文化教员,学员大都是从各地抽来的十三、四岁的小孩,每天学文化、唱歌。在战争年代,学习条件很差,草地上、树林里是我们天然的大课堂。后来我们宣传队跟着黎明剧团学习,在滨海区一带演出。一九四一年又回咱县,改名为曙光剧团,我任副队长,经常在夏庄、南古一带唱歌、跳舞、演戏。我记得那时曾演过《铁蹄下的孩子》,内容大体上是:日寇强迫中国儿童念日语,并用脚残酷地踢打儿童。这出戏演出后,大大激发了少年儿童仇恨日寇、热爱祖国的感情。剧团住在夏庄时,我见到了我的父亲,他当时任夏庄区副区长、县参议会议员,凌珠泉是正区长,他的儿子和我在。一个剧团工作,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我还记得,有一次土顽分子攻打夏庄区政府,妄图消灭抗日民主政权。当时大门围墙已被敌人把守,我们剧团奉命突围,只好从围墙上用一根粗绳吊着,一个个顺绳滑到墙外,急行军到南古一带。

这年我们还到莒南县渊子崖参加演出,参加演出的号称八大剧团,我记得的有一一五师的战士剧团、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姊妹剧团、抗敌剧团、黎明剧团等。演出的是《日出》、《阿Q正传》等大块戏剧。虽在敌后,但规模很大驻地八路军很多,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演出刚刚结束,部队通知有敌情,各剧团便紧急集合撤离了,只留下了当地驻军和一一五师一部与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一九四二年春,我调至滨海中学任女生指导员,学员都是从各地动员起来的知识青年,主要是宣传抗日救国,动员参加工作。当时滨海中学分二部:师范部和中学部(后来合并在一起),可巧我父亲也调滨海中学师范部做教务工作。由于日寇疯狂地进行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这时上级根据战时的需要指示学校疏散,滨海中学的学生疏散回各地,配合民兵坚持对敌斗争,开展地方游击战。

一九四三年我到沭水县文教科,科长郭抵同志分配我到苍山区园岭洞小学任教,这里已有一位徐敬时老师。这个学校有四、五十个学生。苍山区抗日小学有好几处,比较大的的有:朱苍小学、韩家村小学、山里小学、庙庄小学,区文教助理是袁歌民。每学期县里都组织各校老师,互相介绍教学情况,布置教学任务,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县文教科和省文协联合搞的(省文协驻沭水)。在抗日战争中不但要教好学生,还要宣传抗日救国,配合中心工作,组织农救会、民兵、青抗先,妇救会、识字班、儿童团,动员参军、出佚、藏粮等。如一九四三年秋季大“扫荡”,我就是和园岭洞的村长张廷芳一起战斗的。另外,我们还在业余时闻,在冬季,组织群众上夜校学习文化,开展文娱活动,村长张廷芳及其他村干部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组织青年唱歌、演戏,徐老师还请了两名拉二胡、吹笛子的来给我们伴奏,在韩村集上演小剧《归队》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一九四五年组织调我到莒县工作,从此我便离开了临沭。

谁在收藏
浏览:74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澎涛大海
    澎涛大海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顾风岗,乔彬,石鳌,江楚,凌珠泉,郭抵,徐敬时,袁歌民,张廷芳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