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部到诸城后,中共诸城临时县委书记赵志刚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取得联系,与之合并成立中共鲁东南工委,书记由伍志钢担任。随后,诸城近40名同志加入蔡部,崂山游击队实际来了60多人,连同在高密加入蔡部20多名同志,共120余人。工委决定,除个别人继续留在蔡部政治部外,其余120来人编成第四中队,由工委直接掌握,陈振麓任队长,中队集中驻在省立诸城十三中学内,进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同时发展“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2月3日拂晓,日寇侵占诸城,蔡部于2日撤出城里,退往南部山区莎沟一带。我四中队随蔡部撤出,组成若干个组,分散到附近各村宣传发动抗日。2月下旬的一天,蔡部中的顽固派借口四中队发展“民先”是瓦解他们的队伍,对四中队各******点分别突袭包围,并下了本就不多的几支***,胁迫四中队离开蔡部。为了免遭迫害,保存抗日力量,工委决定撤出蔡部,遂率自己掌握的全部力量120多人(号称一百单八将),冒着纷飞的大雪,唱着伍志钢自编的《长征进行曲》,向中共长江局所在地徐州挺进。到达徐州,长江局遂即分配,邹鲁风率30来人(包括全部女同志)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做统战工作,其余同志由伍志钢、李欣率领,进东北军五十七军万毅所在的六六七团开展工作。
王中被分到六六七团,任宣传队长,党内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伍志钢,副书记刘复生,即谷牧)兼团直支部书记。不久,王中调任六七一团宣传队长,并任三三六旅党支部书记,工作非常开心,而且卓有成效。1940年9月,党中央决定,敌友军中的地下工作人员全部撤出。王中撤出后到山东分局社会部干校学习,后期不幸患重病住院,病愈后分配到山东分局党委宣传部任干事,负责编辑《大众半月刊》,从此与新闻结缘。又不久,调任《大众日报》编辑部通联科长。1942年春,调任滨海地委《农民报》总编辑。是年冬,日寇进行大“扫荡”,《农民报》停办,王中调任《大众日报》通讯部副部长,1943年调任《鲁中日报》总编辑,并任区党委党报委员会委员。1944年秋,山东分局召开党报工作会议,王中参加了,会后,入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党校学习结业,王中被分配到青岛市委筹办《青岛日报》,后因战局变化,暂缓解放青岛,未成行。1946年春,又被调回《大众日报》,仍任通讯部副部长。不久,报社分家(此前,报社通讯部和新华社山东分社是一套人马两块招牌)后,王中任新华社山东分社主任。他认为,长期做新闻工作,脱离社会实践,新闻缺乏真实感,便向组织要求做地方工作,遂被分配到沂北县任县委委员、******部长;当时战争频仍,支前任务繁重,又兼任民站部部长;同时,受沂山地委委托,代管地委的《沂山群众》报。1947年春,山东进行土改复查,王中被地委调去参加土改复查试点工作队,任组长。1948年春,调任地委生产救灾委员会秘书;秋,调任济南市委《新民主报》编辑部部长。1949年春,华东局初定调王中到上海,筹办华东新闻学院,3月间即行南下,到上海郊区等待上海解放;5月底上海解放,随军进入上海,起初任军管会新闻出版处秘书股长兼任军事代表。7月,华东新闻学院筹办就绪,调王中任教务长。1950年,王中调任复旦大学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主任,兼管行政工作并教课;1952年3月,任新闻系主任,成立校党委后,任党委常委兼统战部长,行政担任副教务长。同时,被选为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从此,进入了他的辉煌时期。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标志着一次规模宏大的新闻改革运动的开始。王中就象一条早起的虫儿,闻到了早春的气息,奋起进行新闻改革。他率领新闻系部分教师赴无锡、南京、济南、青岛等地考察,研究新闻改革的经验和问题。回校后昼夜奋战,撰写《新闻学原理大纲》,以新的观点、新的论据,主讲《新闻学概论》。他非常注重研究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启迪人们思考的新闻理论观点,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也许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自身能力的制约,或初创时期的经验不足,他提出的新闻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备。但由于他有多年革命新闻工作的实践,又善于敏锐地抓住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尤其重视新闻事业特殊规律的不懈探索,才率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的新闻理论观点主要是:
一、报纸的“两重性”。王中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要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商品就是要使人买后有用。报纸既然有商品性,就要照顾读者的口味,这就是群众观点。如果读者不愿看,报纸还有什么宣传性可言呢?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是解决如何把报纸变成为群众所需要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这一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的另一新课题——宣传学,即:“既要提供新闻,又要进行宣传,这是报纸的两种功能。”
二、新闻事业是社会产物,也即“社会需要论”。王中总是把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认为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要,产生了新闻事业。”党派利用新闻事业宣传自己的观点,也是社会需要的一种。
三、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即“读者需要论”。这也是王中讲得最多的观点之一。向读者提供新闻和让读者在报纸上说话,是报纸赖以存在的基础;办报人要有读者观念,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办好报纸要进行读者调查,研究读者心理。
四、按经济区域办报的观点,即“特色论”。王中一向认为,一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有差异,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办报,办出特色,不可千报一面。
王中的这些观点和以此撰述的《新闻学原理大纲》,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为我国新闻学走上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轨道,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功绩。然而,他也因此而获罪,在后来的年月里,成为全国新闻界口诛笔伐的重点人物。
1957年,气候骤变,全国掀起反右派运动,王中就成为祭旗的牺牲品,被全国新闻界讨伐。一家权威刊物发表评论员文章,标题就叫做《大家都来批判王中》,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最终,王中的新闻观点被错误地认定为:“反动新闻理论”、“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说他是反对报纸的党性和阶级性原则,而横加批判。他也被迫作过“检讨”,但从未承认自己的理论观点是错的。不但在批判会上据理力争,而且还写文章来反驳批判他新闻观点的党报评论,从文风到理论观点一路驳过去,既有理论的说服力,也相当尖锐辛辣。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有理无处讲,拒理力争只能是换来更残酷的批斗。王中就渐渐变得或者说装得“玩世不恭”起来。直至1957年10月16日,在上海市第十三次新闻工作座谈会上,有人问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他归纳为6条坦然回答:1、提倡要根据报纸特点来进行宣传,反对报纸和内部文件不分;2、提倡通过新闻和说理来指导工作,反对直接地简单地讲“必须如此”,“应当如此”;3、提倡通过宣传大多数人感兴趣、有需要的东西来指导工作,反对只是向少数干部说教;4、提倡多做调查,分析社会状况和读者对象,分析读者关心的事情及其同各方面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反对消极等待上级指示;5、提倡报纸上应有对读者有用,但不是直接从事政治宣传的东西,反对机械化、绝对化,反对一切非政治性不可的倾向;6、提倡报纸上不光登政治材料,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的需要,反对“清一色”、“一边倒”等千篇一律的倾向。
尽管王中据实申诉了在新闻理论上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办好办活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但上面已经点名,调子已经定好,他在那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中也就在劫难逃。王中终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被开除出党,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一下子变成了比平头百姓还矮半截的人;原来是三级教授被降为相当于行政15级,还附加“留用察看”;一个不得一刻空闲的人,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在这样巨大的落差、难以承受的打击面前,王中的精神没有垮,他的内心没有屈服,他以独有的风格顶下来了!他先是被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让他管理农具,他认真修理保管,弄得井井有条;后来又遣他在复旦游泳池收门票,打扫游泳池,他也十分投入,一丝不苟,把游泳池弄得干干净净。因为态度好,他又被调到资料室负责整理装钉杂志资料,他专门配备一副锒头、锥子,装钉技术在资料室里可算首屈一指。1960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摘掉王中头上的右派分子帽子,但其它问题仍未解决。王中调教学科学部任秘书,后来又调新闻系任教,不久,重新调回教学科学部任理论组组长。这期间,他仍不忘新闻学的研究,不分寒暑伏案读报,研究了“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认真撰写了《<民立报>等报的“迂回宣传”》、《从<民立报>等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等论文,材料翔实,见解独到,只是因政治环境的窘迫,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鞠维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