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振明(1921—1947年),原名管建,汉族,苍山县褚墩镇(今属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孙庄人。1921年出生于一户中农家庭。父亲管从仁,母亲管杨氏,均在本村务农。管建明兄妹五人,本人排行第二。
幼年至青少年时期,先是在本村私塾读书,聪慧好学,成绩颇佳,深得老师和同窗喜爱,后在家帮助父母务农,勤劳淳朴,品性谦和。这期间,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加快了侵华的步伐,不断挑衅制造事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在全国多地领导了很多次起义,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并进行了著名的长征。在鲁南大地上,以共产党人刘之言和郭云舫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发展很快,1929年10月,刘之言在马头“郯城县立第三小学”创建了中共在临、郯、费、峄地区的第一个支部,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支部建立后,刘之言便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并在1933年领导了著名的苍山暴动。这些事件都对青少年时期的管振明影响很大,他边读书边思考,边劳动边探求,渐渐地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1938年春末夏初,日寇铁蹄践踏了临沂大地,管振明的家乡成为沦陷区,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后来推行“以华制华”,寻找和培植汉奸走狗、地方恶霸势力供它驱使,利用中国人打中国人;同时,在占领区内实行野蛮和残酷的经济掠夺政策,以战养战,利用掠夺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供应其侵华战争的需要,妄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管振明时年17周岁,目睹日寇的暴行,义愤填膺,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老屯参加了农民抗日自卫团,和战友们一起,以游击战的形式同侵略者和当地的邪恶势力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
1939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下到达抱犊崮山区,以此为中心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初,为了加强对鲁南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的领导,统一整编部队,将包括老屯农民抗日自卫团在内的几支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沂河支队。管振明自参加革命后,在献身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在革命的大家庭里,作战勇敢机智,思想上追求进步,自觉接受组织培养,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整编后上级任命他为连指导员,在此期间他尽职尽责,除了协同连长组织指挥战斗外,带领官兵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经常与全连战士促膝谈心,熟悉每个人的经历、个性等,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和教育工作。
1942至1945年,管振明任沂河支队后勤处三厂(被服厂、鞋厂和兵工厂)政委,在抱犊崮山区坚持斗争。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山区石头居多,耕地少,粮食奇缺,时常吃不上饭,经常挖野菜充饥,有时吃的高粱煎饼,都已发霉变质。日伪军对根据地不断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和封锁,有时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数天露营在外,突围时趟水过河满身泥泞,跑过芦苇丛中脚常常被扎得鲜血淋漓。顽固的恶霸地主,都有武装,山山有围寨,村村有堡垒,山顶上还有明碉暗堡,在上面打冷枪,很多人因此伤亡。国民党顽固势力也不时制造摩擦,面对日、伪、顽重重包围的严峻形势和山区物质贫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困难局面,他毫不气馁,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认真组织三厂400多名干部和工人学习贯彻罗荣桓首长提出的“插(插到敌人间隙地区)、争(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挤(挤掉顽固势力)、打(打击日伪军)、统(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反‘扫荡’,反摩擦)”的六字方针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在各种凶顽势力犬牙交错的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千方百计地克服交通不便和物资极度缺乏的困难,一边组织干部和工人轮流进行军事训练一边坚持军需物资的生产,使后勤三厂做到了既是生产队,又是运输队,还是战斗队,适应了战时要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管振明被调到部队前线。1947年1月,所属部队统编为华东野战军。是年3月,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0月,时任华野某营教导员的管振明在邳州岔河的战斗中,同其他指战员围在一起研究战斗方案时,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他身体多处被炸伤。伤势严重,战地医院无能为力。在转往后方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于苍山县后杨官庄牺牲。
管振明牺牲时候时年仅26岁,唯一的亲生女儿管成贵(1945年出生,在郯城县人民医院工作,现已离休)不满3岁,按照当地风俗遗体暂厝。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由过继的儿子管成恩(1958年出生,现在孙盛庄村务农)扶柩葬于本村管家林地,烈士得以长眠地下,安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