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Hans Shippe)烈士传略(1897—1941)文/李 丹

秋迪 发表于2019-10-04 22:34:49

   汉斯•希伯(Hans Shippe)(1897—1941),德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积极宣传者。他为实地考察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曾先后两次来华,参加过北伐军,访问过延安,到过皖南、苏北。1941年11月牺牲在鲁中大青山反“扫荡”战役中。

  汉斯•希伯生于克拉科夫(原属奥匈帝国,今属波兰),1918年去德国,并在那里读大学,在莱比锡和斯图加特参加工人运动。不久加入德国共产党。他曾在莱比锡等地工作,并以海因兹•莫勒(Hinez Moller)为笔名,在德国、英国和美国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6年,汉斯•希伯来到上海,深入地调查“五卅”惨案和工人运动,后去广州参加北伐军。1926年12月到1927年5月,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总部政治部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希伯回到欧洲,用德文编撰《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一书,1928年2月1日在柏林出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希伯为《世界舞台》撰文,揭露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得势过程,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他于1932年秋再次从德国来到中国,在上海定居。不久,他的夫人秋迪女士也来到中国。同年12月,希伯撰写了《殖民地中国》一文,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暴行。
  1934年,希伯离开上海,从海参崴途经苏联去欧洲,在巴黎呆过一个时期。半年后,他又回到中国。1935年10月,希伯撰写了《瓜分中国财政的利刃》一文。希伯把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中国国民党政府出卖本国利益的情况公布于世,以唤起各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希伯正在上海。他非常关心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关注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他看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心情无比激动,便不辞辛劳和危险,奔波于前线和后方,痛斥日军的侵华行为,并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1938 年春,希伯来到武汉,又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毛泽东会见了他,并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希伯在延安期间,还访问了许多干部和工农兵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和活动。他对中国共产党真诚无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示衷心拥护,对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给予高度赞扬,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1939 年春,希伯与美国作家艾格妮丝• 史沫特莱、美国记者杰克• 贝尔敦等, 由新四军卫生部负责人沈其震陪同,从上海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等人。3 月7 日,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礼堂,向驻云岭的排以上干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提出要把反对妥协投降危险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希伯参加了这次集会,聆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并作了记录。
  1939 年4 月,希伯在《美亚评论》上发表了他在新四军军部撰写的《长江三角洲游击战》一文,称赞新四军模范地执行纪律,作战无比英勇,不怕牺牲,并扎扎实实地为加强统一战线而工作,以致“在执行中央的任务、武装自己以及取得人民的支持这几个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同年6 月,希伯在《美亚评论》上又发表了《周恩来论抗日战争的新阶段》,报道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报告的要点。希伯在这篇报道中, 向世界人民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持久抗战,一定会夺取最后的胜利。
  1940 年11 月底,希伯在上海撰写了《法西斯轴心国同中国统一战线的较量》一文, 揭露了蒋介石政府阴谋为轴心国效劳,不遗余力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内战, 为投降日军开辟道路的行径;颂扬了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同轴心国的罪恶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事迹,如实地反映了1940 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1940 年12 月,希伯在《美亚评论》上发表了《美国会从慕尼黑事件接受教训吗》一文,向世界人民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贪得无厌的侵略野心,抨击了英国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和美国政府的不干涉政策,呼吁英美苏中结成联合阵线,抗击侵略者。
  1941 年1 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径, 希伯非常气愤,他在3 月出版的《美亚评论》上发表了《叶挺将军传》,尖锐指出:“中央政府完成了日本军队想做而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即消灭了长江以南在南京和芜湖一带的新四军成功的建立起来并正在坚持的游击根据地。”呼吁:“立即释放叶挺,并停止对新四军与八路军的一切进攻,这是继续抗日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首要条件!”希伯在向世界人民揭露了蒋介石政府袭击新四军、与日伪搞合流的罪行之后,又写了《中国的内战摩擦有助于日本》一文,发表在1941年5月出版的《美亚评论》上。希伯在他的文章中,向世界人民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穿了蒋介石集团在“皖南事变”后编造的种种谎言,痛斥了蒋介石政府不顾中华民族的危亡,在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行径。这些文章对各国人民认识国民党政府妥协动摇,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日救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1年5月,希伯以记者的身份,和夫人秋迪女士一起,携带打字机,从上海乘船到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采访。秋迪作为他的助手,同他一起到盐城、阜宁,会见了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和粟裕等。在采访中,希伯亲眼看到苏北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受到很大鼓舞。
  6月下旬的一天,希伯在新四军军部获悉:德国法西斯6月22日背信弃义向苏联进攻。第二天,新四军政委刘少奇邀请希伯到总部,听取他对欧洲和苏联问题的见解。
  希伯在苏北期间,参观访问,参加集会,发表演说,进行写作,工作十分繁忙。仅仅几个月,他就撰写了一部约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时,还撰写了《重访新四军占领区》和《在亚洲的日本战线之后》两篇报道,分别刊登在同年9月10日出版的《美亚评论》上。
  在《重访新四军占领区》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希伯无限感慨地说:“新四军号召实现国内和平,拯救抗日组织,来作为对‘皖南事变’的回答。他们在为统一战线所作的斗争中,赢得了长江下游流域的中国人民强有力的支持。”《在亚洲的日本战线之后》着重介绍了新四军领导广大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人民参议会和减租减息的状况。文章最后指出:在日本战线后面的长江下游流域,广大人民在新四军的领导下,正在建立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9月12日,希伯到达滨海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受到师首长和师部广大战士的热烈欢迎。他高兴地说:“能和山东军民会见是很荣幸的!是战友的会见,亲人的会见。”9月25日,山东《大众日报》曾以《德籍作家希伯到鲁南,各界筹备欢迎》为题刊登了消息。消息说:“在抗战后,外国记者来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人。”
  希伯到滨海后,立即访问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省战工会、八路军山东纵队负责人黎玉等。由于他对中国情况早有研究,所以提出的问题扼要、中肯、深刻。他还访问了很多地方干部和工农兵群众,参加了一些集会,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情接待。希伯是一个埋头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夜阑人静时,人们还常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嗒嗒”的响声。
  10 月4 日傍晚,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各界,为希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省文协凌青代表各界用英语致欢迎词,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八路军代表刘子超、山东抗日民主政府代表陈明等相继讲话。最后,希伯致答谢词。他激动地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回顾了十余年来同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的历程,恳切要求大家给他提供各种研究材料,以便完成他采访“抗日的山东”这个重要任务。他把这次到苏北和山东敌后的访问,称为“生平最好的一次旅行”,并表示“一定要把亲自经历的一切事情, 真实地报道给全世界的人们”。他还深有体会地说:“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 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在怎样英勇地和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坚持搏斗,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方来!”他的话博得听众的热烈的掌声。
  希伯在滨海区不到两个月,先后写出一篇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两份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此外,他还用新获得的材料,修改、充实了在苏北时撰写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些文稿中,他鲜明地表示:“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一切反八路军反新四军的行为,不论采取哪种口实,都只能有利于敌人。”他对中华民族的前途表示乐观。
  1941 年11 月初,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临沂,集结了日伪军5 万多人,分11 路从四面八方向鲁中沂蒙山区袭击合围,八路军一一五师领导机关决定从滨海挺进到沂蒙山区展开反“扫荡”战役。当时,领导确定让希伯暂时转移到一个安全地区,但被他谢绝了。他说:“这正是需要我的时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并把这一斗争的壮烈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希伯随一一五师师部,在师特务营的掩护下,冒着冷风,踏过沂河、沭河,突过日军封锁的沂沭平原,到达沂蒙山下。
  希伯到沂蒙山区后,就主动去找农救会、妇救会等组织,采访抗日活动和生产情况。他愿意接近群众,有时帮助群众碾米,有时为村里的孩子治病;特别喜欢和儿童团员在一起,听他们唱抗日歌曲,看他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儿童团员们都亲热地称他“老希大爷”。他还访问了一个距日军据点仅三里路的山村。在山坡上,他紧紧地握着一位抗联主任的手说:“祝贺你们的胜利!我要学习你们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不停息地进行战斗!”
  反“扫荡”战斗在夜以继日地进行,部队机关不断转移。师首长给希伯配备了一匹枣红马,但他不骑,马背上不是驮着行李、军械,就是驮着伤病员。他穿着八路军的棉军装,佩带短枪,脚蹬一双爬山路的鞋子,随着转战的队伍,越过一道道山岭,穿过一个个村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外国八路”。一次行军途中,他脚上磨起了血泡,肚子也不舒服,大家劝他骑马,他却笑笑说:“没关系,这支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铁流,谁能够成为这铁流中的一员,随着大家冲击敌人,谁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路上,他不断地请翻译找人谈话,请参谋人员讲军事知识,随时了解历次反“扫荡”的情况,很快学会了作战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和掩护射击等知识,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信号。在生活上,他不怕艰苦,处处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和大家一样,经常吃干煎饼。干部、战士们常对他说:“你来到沂蒙山区很艰苦!”他总是笑着回答:“大家都一样,没关系!”
  此时,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合围”,战斗日趋激烈。一一五师部队首长再次决定派一支精干的小分队护送希伯去安全地带。他摇头说:“既然来了,就不再走了。我坚持留下和大家一起活动。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领导只好应允了他,让他随罗荣桓政委转移。
  11月4日傍晚,希伯跟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机关和师特务营共3000余人,在沂南留田一带遭日军围困。日军妄图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合击,一举灭掉八路军指挥机关。5日,日军紧缩了包围圈。下午,罗荣桓在牛家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突围问题,希伯应邀参加。会上,罗荣桓决定向临沂方向突围。晚7点多,3000多人在东汶河沙滩上集合出发。到达日军第一道封锁线张庄时,见周围的山头上都燃起了火堆。但队伍没有惊慌,秩序井然地从两山之间火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穿插过去。部队到达日军第二道封锁线高里村时,看见山头上也都燃起火堆,而且每隔十分钟,山上山下的日军呼应地发射着绿色信号弹,以示平安无事。希伯跟随队伍穿过山间隘口时,才得知部队侦察员悄悄地解决了日军巡逻兵,换上日军的服装,按照原来的办法朝山上打信号弹,才使突围部队安全通过。下半夜,部队转向西去,越过临蒙公路,进入日军第三道封锁线。日伪军因急于包围留田,人马大都调走,这一带戒备松弛,八路军又顺利越过。天色微明,突围部队到达费县汪沟一带。希伯抑制不住内心地激动,以饱满的激情写了一篇通讯——《无声的战斗》,刊登在一一五师《战士报》第一版上。
  为应对日军“扫荡”,中共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警卫部队分成几个梯队分散活动,各自为战。希伯随从省战工会为主的第二梯队活动。1941 年11 月20 日,第二梯队转入沂南西梭庄住了一夜。30 日凌晨,在东蒙群山中海拔近700 米的大青山与日军遭遇。日军一个混成旅团将第二梯队重重包围,猛烈的炮火向阵地倾泻。第二梯队仅有一个连的兵力。在敌我力量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指战员们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希伯和机关工作人员也都投入了战斗。梯队领导决定分成三个分队向西南突围, 并安排希伯随一分队先走,但他不肯。待一分队冲出日军包围后,梯队领导又动员希伯跟二分队突围,他仍然不肯,说:“敌人已经包围了我们,我决定战斗到底”。话毕, 提着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三分队。
  在激烈的战斗中,希伯的翻译和警卫人员先后倒下去,许多战士负伤、牺牲。希伯从牺牲的战士身边拣起枪来,猛烈地射击日军。这时,他臂部负了重伤,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希伯在大青山下五道罐沟的沟子山麓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突围战斗结束后,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当地群众,将希伯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1942 年,为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山东军民在赣榆县马鞍山上,为他建立一座白色的圆锥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1944 年,希伯烈士的遗骨由大青山移葬于沂南县东梭庄革命烈士墓地,并建立了纪念碑。1963 年10 月9 日,烈士遗骨又迁至临沂地区烈士陵园,并专建一座陵墓, 在墓志铭上写下了中国人民缅怀希伯的颂词:“希伯同志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把中国正义斗争的消息传播给世界人民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希伯同志永垂不朽!”
  2014 年8 月29 日,汉斯• 希伯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李 丹)

浏览:132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