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了八年艰苦斗争,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九四五年八月五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红军和苏蒙联军,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日本政府被迫于八月十四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捷报传来,举国若狂,全县家家户户、男女老幼,无不沉浸在狂欢之中。连日村村锣鼓喧天、枪炮齐鸣、杀猪宰羊、引触痛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热烈庆祝抗战胜利。
国民党蒋介石妄图独吞胜利果实,他一方面“命令”解放区抗日军队“应原地驻防待命”,另一方面又“命令”他的所谓地下军和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而不许解放区抗日军队向敌伪“擅自行动”。明目张胆地阻止我军向敌伪受降,不准解放区人民分享胜利果实。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公愤。这时,我县人民密切注视着局势发展,在听取了以毛泽东同志《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为基本内容的形势报告传达以后,积极拥护《延安总部朱总司令为日寇投降事向各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发布的命令》,热烈响应。动员起来,支援前线、壮大武装力量,向城市进军,接受日伪投降,制止蒋介石挑动内战的号召,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参军运动热潮。
岳庄是当时城区西部的一个行政村,包括所属自然村在内,全村不足150户。总人口是914人。抗战初期有十几个青年,较早参加了抗战。抗日工作有一定基础。沂城未解放前,虽地处根据地边沿,但全村在党支领导下,始终坚持对敌斗争。一九四四秋,我军打下沂城,横扫黄山铺等敌伪据点,经过减租减息和形势教育,抗战热情,更加高涨。村里的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民兵、妇女识字班等都相当健全活跃,工作比较先进。在这次参军运动中,县区两级领导,便把这村作为工作点,吸收经验,推动全面工作。参军工作一开始,党支部在区工作组帮助下,首先领导全村干部学习了《大众日报》连续刊登的毛泽东同志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论著,在积极骨干分子中明确了形势虽然空前大好,但斗争依然十分艰巨的思想。接着全村展开了“敌人投降了,为什么还动员参军?”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更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妄图独吞胜利果实,发动新的内战的阴谋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激发了参军热情。在接连召开的各群众组织大会和村民大会上,不少民兵队员、青救会员,纷纷登台表示参军决心。张照贤、张玉基等十几个同志,当场报了名。这时东西土沟等村,参军工作开展较快,青年参军踊跃。小高庄更一马当先,几天之中拉起了一个排,当县报导组以西南角上平地一声雷“小高庄拉起了一个排”为大字标题的捷报,传到岳庄以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街头巷尾,纷纷议论:“小高庄能拉起一个排,咱庄就能拉起一个连”。接着青救会和民兵队的积极骨干分子便提出了:“咱庄拉一个子弟连,和兄弟村庄参军同志会师”的号召。获得了农救会、妇救会、识字班的积极支持,纷纷表示,亲人参军决不扯后腿,并保证搞好后方生产,作好拥军优属工作。出现了不少父母送子、妻子送郎,青年妇女送未婚夫参军的动人事例。武继富、武继祥孪生兄弟一起报名参军,把参军工作推向了高潮。一个晚上,全村适龄青年都报了名。先后共有75人被批准入伍,足够组成一个连队,全体参军同志一致推举张照贤、张照达分任连长指导员,在响彻云霄的锣鼓声和欢呼声中“岳庄子弟连”宣告正式成立。县报导组又以“岳庄参军创奇绩,一村拉起了子弟连”为红色标题,印出了大批捷报,连同县委县政府的表扬信,分发全县各村庄。对全县参军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子弟连”在本村进行几天入伍学习,便参加了在龙山前举行的“沂水子弟兵团”授旗典礼和誓师大会。县委书记刘木易和县长李贯一亲自授旗和领导宣誓。“子弟连”便成了“沂水子弟兵团”的一个组成连队,不久便参加了八路军正规部队,奔赴东北战场,驰骋于辽沈平原和白山黑水之间,在解放东北的许多战役和战斗中,英勇作战,立下了战功。前后计有武继富、孙学堂、孙有成、张继基,张镓刚等同志壮烈牺牲。武继祥、张玉基等同志光荣负伤。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撰写了“岳庄子弟连”的光荣史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重大贡献。
岳庄在这次参军以后,全村106个青壮年中,连以前参军人总共有79人参加了八路军。(不包括参加党政工作的人员)。全村青壮年已不足20人。劳动力严重缺乏,生产一度受到影响。党支部又领导妇女和老年、儿童承担起了全部生产、拥军优属、支援前线的重担,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载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荣誉,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于上海
未校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