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建国同志逝世的噩耗,已办完后事,悲痛之余,回忆往事,以致哀悼。
1938年底,由抗大第五期学员和安吴堡青训班学员等单位组成了抗大一分校。东渡黄河,挺进敌后晋东南的屯留、潞城一带,进行游击战。我和建国同志被编入抗大一分校第六营二十四队。
我俩同龄,是连队中年龄较小的,又是同时入党,同时参加党支部的工作。他当时任支部民运委员,我任宣传委员,因此,成了接触最多、感情最好的战友。
1939年底,建国随一分校去山东,我则留在太行,从此断了音讯。直到建国以后,才又到北京相会。
建国同志对党忠诚、作风朴素、平易近人。在抗大进军晋东南和学习期间,经常转移驻地,每次换新的驻地,打前站、看房子、和老乡打交道,都是他的任务。
他一方面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安排好同学们的食宿,另一方面还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对这两项工作,他都做得非常出色。连队领导多次在全连大会上表扬他。
每次转移时,他总比同学们早走一两个小时去打前站,待大队到达时,他已做好了安置工作。离开驻地时,他又比同学们晚走,检查有无违犯纪律的事,做好善后工作。
做这种工作,他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毫无怨言。听说在“文革”期间他在总政工作,曾受到很大的冲击,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但我们在一起聚会时,他很少谈起这些个人的遭遇和得失。像最初相识时一样,还是那么朴实厚道,心里装的、口里谈的都是工作和事业。
特别是他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之后,他和我谈的内容,大都是他接触到的政府工作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对此,他写过不少提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区、街道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他虽然在部队任职,但驻地和群众在一起,基层干部的作风,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党的形象,反映在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上,往往影响着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这是他在提案中反映较多的问题。
建国同志虽然走了,但他为党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200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