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沐春风,高标长相忆(文/纪丕福)

商河杜家 发表于2019-11-04 17:42:10

   我初识杜前同志是在1944年秋天。那时他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派遣,率40余人的工作组,到我的家乡——山东滨海地区莒南县金沟官庄,检查减租减息和开展大生产运动,并通过发动组织青年参加中心工作,总结青年工作经验。金沟官庄,属沟头区,是在1942年被八路军收复的抗日老根据地。当时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日军仍在作垂死挣扎。这年8月,他们集结1万余人,由第五十九师团长细川中康指挥,对滨海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我们莒南县大山一带,疯狂地烧杀劫掠。金沟官庄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周围都是敌人据点,是出了名的“一枪打透的根据地”。日伪军不时地出动骚扰抢粮,对抗日根据地严密封锁,群众生活极端困苦,吃的是“早上菜,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村干部感到杜前同志是省里下来的,不能“慢待”,便筹划给工作组立灶,单独吃饭。当时我担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亲眼看到杜前同志对此进行委婉的劝阻。他说:“大家的好意,我们理解。不过我们革命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来吃好饭的,大家吃什么,我们跟着吃什么。”在场的人很受教育,便遵从他的意见,把工作组成员分到各户。杜前同志被派在纪广超家吃饭,他和全家人一样,天天吃糁子掺糠的煎饼、地瓜秧渣豆腐。有一次纪广超的母亲过意不去,给他炒了两个鸡蛋“改善生活”,杜前同志却把它端给了纪广超的奶奶:纪广超的母亲感动得眼泪都流下了。杜前同志和纪广超家处得非常融洽,‘就像一家人。在他的教育下,全家七口人都参加了文化学习,成为村里全家学习的尖子,并且被评为模范军属。

    杜前同志工作深入扎实。他和工作组一起,访贫问苦,摸清了村里的阶级情况,租佃关系,以及前段减租减息存在的问题,接着广泛地进行思想发动。他通过各种会议,讲形势和党对“查减”的政策,阐释“谁养活谁”的道理;深入各户和群众谈心,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查减”。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吃饭,他推门进来,打过招呼后,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你家比较贫穷,是吗?”“世世代代给地主扛活、要饭。”“全村要饭的有多少?”“120条要饭棍。”“村里识字的多不多?”“村里大多数是穷人,没钱上学,只有两三个人能写个对联、契约什么的。”

    “社会财富都是工人、农民创造的,他们却常年不得温饱。少数地主不劳动,靠地租和高利贷来剥削贫雇农;这种旧制度很不合理。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倒日本鬼子,砸烂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由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当前实行的减租减息,就是要削减地主对穷人的剥削,树立穷人在政治上的优势。”接着他向我描述了共产主义远景,使我很受鼓舞。为了启发村里受苦最深的王宗兰提高觉悟,杜前同志先后跟他进行过13次谈话。后来在全村诉苦大会上,王宗兰哭诉了她遭受财主摧残的经过,群众受到强烈感染,诉苦活动很快开展起来,基本群众的政治优势树立起来了,有近一百户按照政策规定得到退回来的租息。在此基础上,迅速掀起了生产高潮和文化学习高潮。杜前同志了解青年,爱护青年,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在金沟官庄,他广泛地和各阶层青年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他对我说:“过去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捞不着学文化。现在条件好了,你可组织青年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本领。他要我先把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通过他们去团结其他青年。后进青年只要有微小的进步,杜前同志便加以鼓励,全村很快形成了以青年为主的文化学习高潮。740口人中,500人参加了学习。设有黑板报几十块,问答栏十几处,家家都有认字牌。青年人在“查减”、生产、武装斗争、学习等各项工作中,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杜前同志高兴地说:“金沟官庄有希望,沟头区有希望,莒南县有希望。”

    为了贯彻滨海军区关于《广泛开展爆炸运动》的指示,杜前同志常和青年们一起研究地雷战。有一次深夜时分,他只身来到青年抗日先锋队第四班,对队员们说:“地雷,花钱少,杀伤力大;要叫敌人寸步难行,非此不可。”他向队员提出三个要点:①改进提高地雷性能;②巧妙选择设雷地点;⑧搞好埋雷后的伪装。在他的指导下,金沟官庄的男女青年,几乎每人都学会5~8种地雷的使用,包括拉雷、脚板雷、看家雷、飞雷等。日伪军慑于地雷的威力,不敢轻易到金沟官庄骚扰。汉奸们说:“一溜岭泥蛋子,金沟官庄好汉子。”

    杜前同志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关心民众。在金沟官庄,他经常走门串户,问寒问暖,排忧解难,全村的农家几乎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有一次,唐香兰家断了炊,杜前同志和干部一起,动员有粮户借给他一部分糁子,渡过了难关。穆臣江的小孩病重,无钱求医,杜前同志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津贴,全部赠送给他,孩子得以及时治疗。穆臣江为了纪念杜前同志,给孩子取名前程。前程长大以后,热爱共产党,工作很积极,当了团区委书记。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1944年,隆冬时节的一个大雪天,街上积雪很深,早断了行人。夜深人静,我们几个人正在“地屋”里(地屋是穷人为了御寒在冬季临时搭设的棚屋,下半部在地下,上半部用木料和高梁秸搭起棚子,再培上土,在里面于活或住宿)打草鞋,忽然一个“雪人”掀开草帘闯了进来,大家定睛看去,却是杜前同志。只见他身上挂满了雪,冻得脸色都变了。谈话中才得知,这是他冒雪查看的第八个地屋,主要看看乡亲们在这大雪天,生活有无问题。在场的人一时心里滚热,董兴忙从身上脱下旧棉袄给他披上。杜前同志连连说着“不冷,不冷”,又把棉袄还给了董兴。他就是这样,时刻把乡亲的冷暖记心头,就是不顾他自己。其实杜前同志是有件灰色棉大衣的,不过他很少穿,而是经常披在寒衣单薄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身上。全村48名队员,几乎都穿过这件大衣。它成了公用服装。那夜,又不知披在谁身上。

    1945年,又是红叶满山的季节,杜前同志奉命带领工作组撤离金沟官庄。消息传开,大清早人们就相约给工作组送行,街上聚集着几百人。大家情意绵绵,依依惜别,许多年轻人在低声抽泣。韩玉山挤上前去,说:“老杜呀,你跟上级说说,就留在俺村吧!俺村需要你。”唐希拉着杜前同志的手,邀请到他家吃了饭再走。工作组的同志也都热泪盈眶,哽咽着不知说什么好。我们80多名青年男女,不顾杜前同志的多次劝阻,固执地送过一程又一程,才恋恋不舍地返回。

   杜前同志和他的工作组虽然离去了,他们的业绩却长留金沟官庄。在以后的日子里,金沟官庄的各项工作都红红火火,不但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并且相继被评为对敌斗争模范村、参军支前模范村、拥军优属先进村。我在全县“三模”(模范教师、学习模范、办学模范)会议上,当选为特等学习模范。1946年初冬,中共中央华东局根据中央的建议,决定在莒南县试建党所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就选中了金沟官庄。在工作组鲁钊、张明晓、杨荣生、曹大干等同志的帮助下,这年12月24日,山东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二个团支部在金沟官庄诞生,我当选为第一任团支部书记。从此,金沟官庄被记载于青年运动史册。我也于1949年代表团支部,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45年夏天,我率领青年抗日先锋队晨练回来,经过工作组门前,杜前同志突然叫我们停下,回身进屋拿出一支捷克式步枪。他神色庄重、声音洪亮地说:“这支枪是从日军手里夺来的,来之不易。现在赠给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纪丕福。你要人在枪在,用它狠狠打击敌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的话音刚落,队里立即迸发出热烈掌声。我接过枪,兴奋极了。在当时,枪比什么都珍贵。杜前同志把它送给我,这意味着对我的充分信赖。此后,我手持这支枪,参加过十几次战斗。建国后,这支枪虽然退役了,我思想上的枪却永不退役。为了党、人民和祖国的利益,我一直在勤奋工作。现在离休了,仍在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我这样做,不仅是在执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也为了不辜负杜前同志对我的培养和教诲。

    在四年前,他偕夫人康素雯大姐来临沂,参加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成立纪念活动,我们再一次晤面。看上去,他精神矍烁,步履轻捷,思维也敏捷,讲话很有条理,除去脸上增添了几许皱纹外,看不出老态。谁能想到那次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1993年10月

    注:纪丕福:原山东临沂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浏览:81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