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春临大地时节,五月的鲜花开遍了解放区的原野,和煦的春风吹得柳条吐翠,百花绽开,正是日本投降后的第一个春天。杜前受中共华东局领导同志的委托,会同另几位山东青年工作负责干部,策马奔驰在北方的山山水水,横穿山东、河北、山西,跨过四个解放区,日日夜夜兼程行进;几个月后,总算到达了目的地一一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杜前的使命是向党中央报告山东解放区的青年工作情况。为此,他曾下过苦功夫,深入调查青年及青年组织——青救会的种种实况。离开山东驰往延安的途中,他不忘调查研究。于是,他知道了冀南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各地,及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沿途各地上上下下的青年团体、青年运动的许多实际情形。这些从各地实际调查所得的真实资料,在他年轻而聪慧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些疑问、印象和朦胧中的识见。这就是他到延安向党中央所要陈述、报告的。
党中央书记处负责常务工作、领导中央青委的任弼时同志责成先在杨家岭青委机关,举行汇报和讨论会。
毛主席就住在这里。杜前天天可从他所居住的窑洞,往山下看到他所崇敬的毛泽东主席在漫步的情景,这是年方二十五岁的青年杜前极为兴奋的岁月。
五月、六月中央青委的会议,在半山腰一间旧式土窑洞里热烈地进行着。杜前的脑海里闪烁着一串又一串智慧的花。他所列举的真实材料及其所发疑问,以至因其他同志发言而逐渐凝聚形成的见解,在促使中央青委写成《关于成立青年团的建议》,在促使党中央任弼时同志举行中央书记处的会上,讨论建立青年团的决定时,杜前的材料,杜前的提法,杜前的想法,发生了重大作用。
追溯历史的往事,可以说,当年没有杜前等同志的汇报,中央不可能及早作出建立青年团的决定。
杜前到底说了些什么?
第一,说各解放区的原有青年组织——青救会,已经处于涣散状态,半取消状态,甚至取消状态。这种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杜前说道:“自从一九三五年取消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以后,抗战时期有了个青救会,但是到了抗战胜利后,它没有了明确的业务,青年工作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不少地方把青年组织取消了。有的青年工作干部倒也满意,作党、政工作去了。但是,那些留下来做青年工作的人,有的苦闷,有的不安心。
“山东解放区仍保持着青救会的组织系统和名称。但是,实际上对于广大青年的领导和工作,是由党委和政府部门包揽去做了,有时青年工作无人管了。”
杜前又说:“至于陕甘宁边区,听边青联主任王治周同志这么说来,在一般中、下层组织中,那就连青年团体也都没有了。”
杜前还讲道:“从一九四二年以后,我们山东一直没有得到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指示。”
“青年工作怎么搞,各行其事。很多青年工作干部经常参加当地中心任务,很少做青年工作。”
第二,杜前说,根据调查,在青年群众中,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积极分子。这些先进青年不满足于青救会这种全体青年都参加的团体。他们热爱共产党,在党的各项事业中,响应党的号召,走在一般青年的前边,带头干,发挥着突击队的作用。但没有组织起来,积极性不能发挥。
第三,他说,赞成建立青年团。
杜前说:“把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才能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中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发挥先锋作用。
“只有建立青年团,才能彻底解决青年工作的根本任务问题,才能把现在的青年工作大大提高一步。
“对于那些政治觉悟相当高的青年,那种~般的青年团体的确不能满足了。这些年来,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在土地改革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很多青年在党的教育下政治觉悟相当高了,他们的政治要求也相当高了。我们现有的青救会,是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了。至于普通识字班之类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能否通过把青救会的组织生活、组织纪律大大加强起来,解决问题行不行?也不行。因为这不适应于广大的一般青年。
“青救会的确是起了作用,但很不够。它不能成为党的有力助手。目下,它没有严密的组织与经常工作。它也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青救会,在保卫边区的当前斗争中,在锄奸斗争、在参军、在边区建设、在文化活动等项工作中,还表现出力量来。所以,在建立青年团以后,凡原先有青救会的,就不需要取消它。它可以继续存在下去,成为青年团的外围组织。我们今后还要通过它,以工、农青年为主,去团结其他各阶层的广大青年——如地主、富农家庭的青年。青救会还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他谈关于青年团的性质,名称及一些章程规定。
杜前说:“我们希望成立的青年团是政治组织,是新民主主义的非党先进青年组织,是介于党和青年群众之间的桥梁组织。”
“团的名称,我提出两个来,供讨论:一个是‘毛泽东青年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响亮。再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7。我觉得,这两个名字,都比‘民主青年团’要好些。
“青年团的组织,要有自己从上到下的垂直系统。在组织上要有自己相当的独立性。但要受党的领导。
“团员的年龄,可以定为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可以仍然保留团籍。照现在的情况,党员多半是二十三岁以上的。所以,团员的年龄要能与之衔接。
“团员要男女并收(在当时农村环境中,可能忽视吸收女青年——笔者注)。
“团员条件比之于党员条件,应该宽得多,比当年参加少共也要宽。
“团员占青年的比例,如果定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那么青年团就太狭隘了。
“一个普通的北方村庄,多数有七十多个青年,这样,至少要有十五个到二十个团员才行。我们根据山东解放区、沂蒙地区的调查材料,那里的青年积极分子共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其中,男性为百分之十二,女性为百分之十三。我主张把团员与青年群众的比例定在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这样比较适当。团员总要比党员多一些。在一个单位里,团员数量至少不能少于党员。
“发展团员时,二十一岁以下的青年农民是主要的教育对象。对他们的教育要特别抓紧些。那些二十一至二十三岁的青年,已经很能起不小的作用了。
“建立了青年团以后,在村子里,在基层单位中,要以青年团的活动为主,以保证党的各种工作任务顺利地完成。
“团员要编小组,团要有纪律。
“建立青年团,从秘密建团开始,逐步发展到半公开,再达到公开。团的组织可以秘密,但团的活动要公开(当时,各解放区党组织是秘密的一一笔者注)。
“团的组织应当逐步扩大,而不是一下就很庞大。
“团员条件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过分严格。有许多青年要靠入团后的教育,才能逐步提高觉悟,达到合格水平。”
一九四六年六月,党中央任弼时同志在得知各根据地青年工作的现状后,便倡议建立青年团,他命中央青委开会讨论建团问题。八月,已是盛夏,任弼时、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杜前及青委诸同志,直接听取杜前等人的口头报告。详细地、仔细地座谈了青年团的建立。初步决定重新建团。
八月,毛主席指示:试建青年团我赞成。
于是在任弼时的主持下,延安正式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在延安的委员和在延安的中央委员的会议,讨论建团之事。所有的与会领导同志都发了言,林伯渠、徐特立、蔡畅、习仲勋、马明方、胡乔木及康生等都发言赞成建立青年团。任弼时、朱德同志作了主旨谈话并总结。认为:先试建,再普建。
杜前等都亲身参加了这一盛会,聆听了各中央领导人的教诲。会后,经中央青委会议商定,在延安,在绥德,在山东展开试点建团。
九月,秋风乍起,杜前和李成跨上枣红色大马,陪同中委蔡畅大姐离开延安,返回山东。杜前的心情与来时不同了,他肩负着新使命:在山东试着把青年团这株艳丽的新花栽植、开放。
接着,中央正式发出电文,要求各解放区的各级党组织,全都选点试建青年团。在全国各解放区,先后谱写了青运史上的新篇章——建团。
回首往事,青年团的初建,和杜前等有着至为紧要的关联。杜前的汇报,杜前的思考,促进了中央的思考、研究和决定。青年团就是这样逐步诞生成长的。
1993年4月
注:
何启君:曾任天津团市委副书记和市教育局局长。国家体委任司长,现离休。
马 仪:曾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计委顾问。
李云洁:曾任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后调建工部任设计局长。创建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任总经理。
李 成:曾任青年团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淄博市委书记处书记。
王 菊:曾在机械工业部作过党委工作,在某研究所任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