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前同志是我的好领导,好兄长,好朋友。他那热情奔放的工作精神,联系群众的作风,关心同志的美德,深铭肺腑。
1946年11月杜前同志从延安参加中央建团的会议之后回到山东临沂——华东局驻地,向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和华东青委书记杨涤生同志汇报了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讨论建团的情况和准备起草建团的决议,并把我们滨海区青委的几个人找来向我们作了传达,要求我们进行试建。他说:“建立青年团是青年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解放区的青年工作虽然比较活跃,但只有青年救国会一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积极分子的要求,需要有象过去‘少共,和‘民先’那样的先进青年的组织,作为团结广大青年的核心。”对建团的各项事宜杜前同志和我们一一作了详尽的研究,并派华东青委组织部长鲁钊同志参加这一工作。建团地点选择了滨海区莒南县金沟官庄。金沟官是山东解放区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庄,已进行过减租减息、土改反霸的斗争,生产、学习都比较好,党支部领导也比较强。在试建期间,杜前同志不只听我们汇报,还亲自和青年积极分子谈心。讲革命形势,讲青年的前途和任务。他讲话很风趣,青年们喜欢听,如他讲我国美好远景时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什么“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着头。”这些话成为当时青年们的口头禅,直至现在也记忆犹新。
莒南县沟头区金沟官庄团支部于1946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入团仪式还是秘密进行的,开始团员12人,后发展20多人。杜前同志随时随地向各级党组织和青年工作干部宣传党中央试建青年团的决定的精神。迅速掀起建团高潮,青年参军支前热情空前高涨。青年工作走向一个新的时期。
1949年春天,我率领滨海地区青年代表出席全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路经济南。杜前同志这时已是青年团山东(工)委副书记兼济南团市委书记。他热情亲切地接待了我们这一群第一次进城的小“土包子”。他给我们介绍城市生活常识:诸如走路要靠左边走,不能随地大小便等等,他讲话依然那样幽默,引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他让我们去新创办的青年剧场看了生平第一次看的电影,组织我们参观工厂,使我们大开眼界。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农村,过去说的顺口溜“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喝水自动流”的景象谁也没见过,因此一切感到新鲜,一切又都感到陌生。在生活中不免出了些“洋相”。如看电影时,发现我们比别的观众高出半截,经过仔细观察琢磨——原来坐椅没放倒,马上一一打招呼放平了就坐。大便时反方向蹲在便池上,被污水溅了一屁股,这才知道该转过身去用。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心得时都笑着说,要不是杜前同志事前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还不知要出多少洋相呢?
杜前同志平易近人,关心部属,团结同志,大家都感到他既是领导又是亲人,因此我们都亲切地称他“杜头”。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称他,“杜头”已经是我们这代人对他的尊称和爱称了。
杜前同志从1939年12月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山东分局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兼军事体育部长。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青年工作者的先驱,也是体育工作的开拓者。他为发展中国青年运动和振兴中华体育贡献出毕生的心血。直到逝世前他还关心着山东青年运动史的编纂,他多次参加有关编写山东青年运动史的会议并亲自撰文。他一直关心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离休了,病了,还尽力参加一些体育活动。1992年秋天我应邀到上海参加钓鱼比赛,他还坚持到运动员住处看望大家。我几次去他家做客每次都遇到运动员教练员或体育干部前来看望和他倾吐肺腑,可见群众对他的关心和信任。“杜头”的宝贵品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1993年7月
注:
张明晓:原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