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杜前同志相识,是在1949年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时候。杜前同志自1938年起,就从事青年工作。解放前,他一直在山东,先后担任过地区和省的青年工作的领导职务。
1949年,我在团中央任书记兼秘书长。当时,杜前同志任山东团工委书记和济南团市委书记,几次到北京来开会,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后来,杜前同志调上海,任青年团华东工委书记。我们的来往越来越多,渐渐地彼此熟悉起来。1954年,大区撤销,杜前同志调到北京,任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分管全国青联的工作。不久,杜前同志又调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了一段时间。
1957年,杜前同志找到我,提出“归队”的想法。他一直从事青年工作,对这项工作比较熟悉,有经验,也有感情,很想回到原来的工作中去。这时,我已经在国家体委工作。考虑到杜前同志长期做青年工作,在山东期间还管过军体,而体育也是一项青年工作,恰好当时上海体委的领导工作缺人,于是,我建议他去上海体委。杜前同志欣然同意。1957年4月,杜前同志到上海,任市体委党组书记兼体委副主任。此后,直到1990年离休,他一直是上海体育战线的一位主要领导,直到1993年去世,他始终在为上海的体育事业操心。
自解放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杜前同志到上海后,和上海体育界的同志们一道,紧紧抓住上海经济文化基础的优势,总揽全局,科学规划,深入实际,踏实工作,使上海体育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50-60年代,上海的体育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全盘看,上海体育的突出特点是基础扎实,重点突出,普及和提高结合得好,尖子多,后劲大。在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中,上海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选手。像徐寅生、李富荣、林慧卿、郑敏之、张燮林以及后来的朱建华、杨文意等,都出自上海。在70年代之前,上海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最多的。上海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在上海体育所取得的成就中,杜前同志是有功的。
在与杜前同志的长期交往中,感到他对体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每次和他见面,他总要长时间的深谈,谈情况,谈问题,谈看法,谈措施。1961年在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杜前同志参加了组委会的领导工作,担任组委会临时党委委员,外宾接待委员会主任。1964年,他曾和我一道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古巴和阿尔巴尼亚。他还几次作为中华全国体总或国家代表队的领队率团队出访。在实际工作中,在无数次思想交流中,我深感他工作认真,熟悉情况,胸有全局,有热情,有方法,有很强的责任感,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直到他离休之后,还是这样。
杜前同志和我一样,都是由其它工作岗位转到体育战线来的。过去,虽然接触过一些体育,但象这样办事业,都有一个学习、转变的过程。杜前同志到体育工作领导岗位后,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很快变为内行,在上海这个最大的都市独当一面,出色地承担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1983年,杜前同志作为第5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负责大量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显示了很强的业务才干。纵观杜前同志的工作生涯,他一辈子几乎都在和青年人打交道。与他相处中,可以感到他关心青年,热爱青年,熟悉青年。在长期的青年工作中,杜前同志养成了热情朴实、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他工作严肃认真,要求严格,但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杜前同志的去世,使我们体育界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老同志,我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朋友。回忆他,使人又想起那些坚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岁月,感触很多。只期望后人锲而不舍,再接再励,把我们的事业搞得更好,为国家和民族、为子孙后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3年9月
注:荣高棠:原第一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