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刘众前同志(文/马洪新)

lwll 发表于2019-11-05 16:13:15

1996年,我因病住院,众前同志多次来电慰问,关怀备至。不料于年末忽闻众前同志有重病住院检查,又于12月12日,惊闻众前同志在住院仅36天后,医治无效,于12月11日不幸蓦然病逝。噩耗传来,百感交集,他那党性强、爱学习,诚恳积极,热情敦厚,敢于负责的模范形象,立即展现在我的眼前,深深感到是党的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可敬的老战友。我禁不住泪涟手抖,不知如何表达我内心的沉痛哀悼。我与众前同志于1938年相识,又在泰山区共同工作过,至今已近六十年了。彼此十分熟悉,往来密切,倾畅心怀,互学互助,同志情谊深厚。许多在泰山区工作过的“三八式”老同志,都认为众前同志在老干部中,年纪较轻,体壮少病,心胸宽阔,思路深广,是“老中之青”,令人十分羡慕,一定能长寿,乐度耄耋晚年。怎么也想不到前无丝毫预兆即猝然谢世,令人格外悲痛。众所公认,众前同志是优秀的党员干部,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站得高看得远,志坚如山,胸阔如海,心明如镜,廉洁如洗。对工作任劳任怨,积极负责,知难而上,胜不骄,败不馁。遇到坎坷、难题,谨慎、冷静处理,特别注重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虚假骗人,尤其厌恶浮夸吹牛。他曾十分幽默地说:浮夸像个皮球,外薄内空,一肚坏气。有的人自吹自擂,虚假无耻,有的甚至把此作为升官的桥梁,既害人又害己,到头来害党害人民。他谦而若谷,智而若愚,不狂言,不莽撞;少言寡语,言简意赅;两袖清风,严于律己;遇奖不骄,遇冤不怨,容人容事。他诚恳待人,襟怀坦荡,平易近人,不骄不躁,和蔼可亲。他谈工作决不以职压人,不盛气凌人,不摆架子吓人。他善于团结干部,尤其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同志,真正体现上下级平等,以理服人。经常听到不少人讲,众前同志在斗争风雨中,育人不训人,护人不整人,批人不冤人,绝不一棒子把人打死。他时时事事关心群众,深人群众,发扬民主,调查学习,与群众同心,广交朋友,解决问题。他常说:一切为了群众,只要无私心伤害群众,尤其不做有损群众利益的事,就不会犯错误。据我所知,众前同志是受人尊敬的模范干部。我每次去山东,与人谈及众前,无不这样称赞。

    众前同志有酷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惊人毅力。1938年,他随莱芜县委书记刘莱夫同志到莱芜县常庄联系工作,我俩也同时相识,畅叙心怀,一见如故。他说:咱们青年人对革命有决心,有信心,有积极性,可是年轻,底子薄,几乎像张白纸,不懂不会,连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共产主义都说不清楚。怎么办?只有苦心学习,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像花,工作像果,不学无能,不学坏事。当时泰山区开辟工作刚处于初期阶段,他仅十七岁,能讲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尤其青年学习的迫切性,特别讲清楚对学习老红军的重要意义,使当时在场青年无不感到新鲜和佩服,深受启发,认为真是了不起,有远见。特别有些忽视学习,喜武不喜文的少数同志,受启发更大。这一点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众前还常说:工作上的成败原因很多,就个人来说,归根到底在于学习是否学深学透,尤其是否精心学习马列主义及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著作。一句话,成在学习,败在不学。众前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几十年如一日,日日学,时时学,手不释卷,在枪声中、百忙中、假日中不忘学习。对重要书籍、文件字字句句,不计时间、遍数,直到弄通方休,绝不了草而过。他1938年就读了《共产党宣言》,1981年他说已读过二三十遍了,还是似懂非懂。可见毅力惊人。他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他曾说:吃一堑,长一智。堑何在?智是什么?不搞懂弄通,学习何用?学习往往容易摆摊,多粗读,收效甚微,少而精最好。他一生读了不少马列主义原著,并且精心读了毛选和小平同志著作,对文学、科学、史地、理化……等也广有兴趣,博览阅读。

    不少人评论众前同志有将才之风,有很强的领导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大事一清二楚,重轻主次分明,对复杂繁忙的工作,安排有条有理,重点突出。在泰安地区主持工作时,我们俩曾倾谈心怀。他十分谦虚地说,主持全面,第一把手工作责任重大,实难胜任。泰安地区是重要地区,人多地少,战争创伤又重,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百废待兴,如何才能搞得好些?昼夜反思,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次讨论,决定根据“农业是基础”的精神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农业上去了,工交、财贸等都会继之稳妥积极地发展起来,那就主动多了。几年来的努力效果是可观的,可是对这一关系到全局的问题,真正统一认识,却不简单。往往遇到具体问题时,要求不同,认识不同,就发生分歧,甚至发生较大争执。这方面反复做过不少工作,搞通思想,安排好多方工作,尤其安排好物力财力,还是有较好成效的。譬如修水库,起初意见不一,经过实践证明,才真正统一了认识。据我所知,后来他在青岛市主持工作时,同样特别注意抓重点,带全盘,轻重、主次分明。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他多次在讨论会上讲道,学好毛主席哲学著作就能善于抓主要矛盾。他介绍青岛是重要城市,有一定工业基础,是进出口重要港口,当然也是我们经济上的窗口,有很好的条件可以做好。问题一是严重缺水,二是必须与相邻省区县及外省有密切联系,特别要有密切经济来往,扩大出口;三是青岛是有名的旅游休养胜地。众前同志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基础上,经过详细调查,仔细分析,分期分段地抓了三个问题。首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水的严重困难,对水源、引水、净水、用水等环节以很快的速度予以不同程度的解决,获得突出的效果,特别对发展工业效果突出,为彻底解决水的困难打下了基础,受到人民的好评。其次狠抓了旅游业,使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青岛写了光辉的一页。再次是发挥青岛港口作用,与内地经济区建立了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作用。青岛帮助内地,内地帮助青岛,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连距青岛较远的地方,也积极加强经济协作。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经我介绍,众前同志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党委书记赵南起同志相识。他们畅叙各自情况,感到有发挥各自优势,互助互补的必要性,决定各派代表团,签定了九个合同。青岛协助延边发展轻工业,仅啤酒一项,当年由年产2000吨猛升到5000吨,质量有明显提高,迅即成为畅销货。其它如纺织等也都有很大改善。延边帮助青岛解决木材、山货等困难。交往不久,互相结为友好城市,至今来往不断。众所周知,众前同志在省工作时,注意发展流通环节工作,明确了流通推动生产甚至决定生产的观点,对改变过去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起到良好的作用,成为不少省市传颂的佳话。其实,五六十年代他在泰安地区工作时,就十分注意地区间的协作,一直将其作为经济战略的重要措施。就我所知,泰安与吉林省经济交流十分密切,互通有无,互补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计划经济管得过死,统得过严的弊端。人们都说众前同志对市场的作用,对经济良性循环,看大局,识大体,不搞地方主义,是有高度认识的。

    众前同志对大是大非问题心明如镜,毫不含糊,既不随言乱语,也不违心而就,总是深思熟虑以后,才发表有独特性意见。遇到棘手之事,总是持以谨慎、公平、实事求是的态度。遇到反对甚至有恶意的意见,总是耐心交换意见,以达到解决问题又增进团结的目的。在暂时困难时期发生的一些问题,事实俱在,有目共睹。当时指示压顶,不能不干,只能违心地干。但他开始就有感觉,不久就认为要走弯路了。事实证明,众前同志的看法确有一定程度的先见之明。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山东来的同学不少人认为他对“文化大革命”有正确的观点,敢于抵制歪风邪气。众前同志曾说小平同志对“文革”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是令人佩服的真理,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众前同志对改革开放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敢于提出意见,这点颇得同志们好评。众前同志既坚持原则,又有必要的灵活性。举个小例子来说,他家住莱芜,与泰安相距很近,家乡亲友来往不断,他只以亲友接待,绝不在工作上做违反政策的事,博得了干部群众的拥护。不少调赴东北的老同志,每次回乡或赴鲁办事,众前同志无不在吃、住、行等问题上热情周到地给予方便,尤其遇到工作困难更千方百计协助解决,真是难能可贵。在外省的老同志无不感激之至,都称他为山东故乡的“靠山”,真诚的老同志。

    众前同志是受人尊敬的可靠的老战友。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是敢于顶歪风树正气,克服困难的一生,是为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生。他对己对人对待工作各方面的优良品德,作为优秀党员干部是当之无愧的。我们一定向他学习,继承他的遗志,积极为党再尽力量,再做贡献。

    众前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系原长春市政协主席(副省级)

浏览:7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