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众前同志逝世已经整整一年了,但是,对我以及其他和他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来说,对他那蓬勃的革命精神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永远难忘的。
众前同志自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工作,一直没有离开山东。我除在上海的几年之外也一直在山东工作。不过,我们两人更直接地在一起工作,还是解放战争后期至建国初期同在泰山区时的一段。当时,众前同志先后任章丘、泰安县委书记和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47年起我任泰山地委副书记、书记。1950年5月,泰山地委与泰西地委合并,改称泰安地委,原泰西地委书记秦和珍同志任书记,我改任副书记;次年秋,和珍同志调省委后,我再任书记,直到当年年底调上海工作为止。这一期间,众前同志以坚强的党性、扎实的作风、奔放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他所承担的任务。直到现在,时间虽然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众前同志这方面的一些事迹,我仍然记忆犹新。
在八年抗战期间饱受日寇蹂躏掠夺之害的基础上,又经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破坏、消耗,和其他老区一样,泰山区各县的生产力也遭受了深重的损失。加以连年的旱涝灾害,建国初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到1950年春季已经出现严重的灾荒。全专区有4万多户断粮,1万多户逃荒。在各县中,泰宁县(这是抗战期间在徂徕山以南原泰安、新泰、宁阳边界新设的一个县,已撤销)境内灾情尤为严重。经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大部分地区灾情基本得到了控制,而新解放区占比例较大的泰宁县,灾情却一直未能缓解。地委对此十分重视,决定派得力干部去泰宁,兼任县委书记,加强对该县救灾工作的领导。当时任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的众前同志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任务,得到了地委批准。众前同志到达泰宁后,率领机关干部深入到灾情最严重的村、户,调查研究灾情,进行思想发动,在此基础上,贯彻上级党的指示,组织群众开展社会救济,量力实施以工代赈,广泛开展生产自救。地区有关方面也按照他所作的实事求是的情况报告和建议,及时拨发了救济粮和生产贷款,从而稳定了灾区的人心,广泛有效地开展了生产自救活动,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克服困难,渡过了严重的春荒,终于支持到新麦登场,缓解了灾情,基本上实现了“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要求。而在这场斗争中,也充分展现了众前同志无私无畏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和深入实际、善于依靠和发动群众的优良作风。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并补充1949年春开始的大批干部南下留下的空缺,泰安地区从区、县到地专机关都提拔了大批新干部。1950年初,全区五千一百多名脱产干部中,新干部就占了2/3。这些同志虽然大都在村里做过一个时期的工作,而且在与党的干部的接触中耳濡目染接受过党的一些影响,工作热情很高,但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党的政策,更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工作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委决定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加强干部教育,提高新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尤其是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并且决定建立学习委员会,由刘众前同志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曾经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众前同志,充分理解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他针对广大新干部的实际情况,考虑了当时面临的工作任务,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得到地委批准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计划的实施。他不但具体指导各单位按照干部的工作经历、文化水平分别建立学习小组,而且亲自邀请、安排有关的同志兼任不同科目的授课教师,还随时组织地直单位之间以及地直与各县学习经验的交流。由于这种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加之众前同志既熟悉党的政策,又了解新干部的思想与工作情况,因势利导、得心应手,所以,学习的效果十分明显。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广大新干部的水平便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这次学习,对于当时全区的工作开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战争时期形成的区划设置逐步进行了调整。1950年5月,山东境内战争时期分别设立的行署、区一级机构撤销了,专署区的设置也随之有所调整。遵照上级部署,我和众前同志所在的泰山地区与泰西地区合并为泰安地区。合并后的驻地定在泰城。这样无形之中,原来在泰西工作的同志就成了“迁入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搞好团结,就要求原在泰山区机关工作的同志主动让出一些居住和办公用房。众前同志在这次合并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顾全大局、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主动腾出了原来的住房。宣传部门以及地直其他部门的同志们也纷纷效法众前同志,主动让出较好、较宽裕的住房,并多方照顾从泰西迁来的同志。因而这次合并搞得很亲切,很融洽,从生活上到政治上都很团结,从而保证了工作上的协调,在这个问题上,众前同志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抗美援朝开始后,在泰安地区就抗美援朝开展的宣传、组织活动中,众前同志也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把这方面的宣传、发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使全区人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我所忆及的上述这些事实,都还是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的事情。就年龄来说,当时众前同志还处在青年时期。可是,从上述几方面的事迹看来,当时他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导干部了。后来,随着他革命斗争经历的不断丰富,他的这些优良品德也有了不断的发展,从而更加成熟、老练。这是许多同志共同的认识。他的这些优良品德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他为党为事业所建立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
作者系原山东省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