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前同志的点滴回忆(文/吕戈龙)

lwll 发表于2019-11-05 16:22:34

丙子岁末,突然传来刘众前同志不幸病逝的噩耗,闻之心情沉重久难平静,痛惜又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记得1984年我在济南参加山东青运史座谈会时,与众前同志见过一面,那时他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不久以前又听说众前同志离休后不服老,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同时还积极参加多项社会活动。在他晚年的生活中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谁能料想到,他竞那么突然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和众前同志是在1940年一次交接工作时相识的。那时他在泰山区地委青委任宣传科长兼管秘书工作,我在莱芜县青救会工作。由于众前同志已被选调去山东军政干校(对外称“随营学校”)学习,在他离职前,地委调了一位叫孟华的同志到青委负责宣传工作,我到青委任秘书。1940年新年过后,我就去驻莱芜县东榆林村的地委青委报到。接待我的就是刘众前同志,那时他的名字叫刘锡鸿。他向我介绍了青委的有关情况后,就正式交给我几份青委的文件和各县青救会上交的几百元钱的会费等。他着重介绍了青委的现状和副书记彭子芳同志的情况(彭正在各县巡视工作)。他说,彭子芳同志是一位老党员,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作风简朴,团结干部,能力很强,是一位好领导。目前地委正在增派干部充实青委,以适应青救会工作大发展的形势,以后工作会忙起来。不久,你还要随彭子芳同志去沂水(山东分局驻地)参加山东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要及早做点准备……。因为我是初到地委机关工作,各方面都很陌生,众前同志很热情地嘱告我说:“在地委机关工作,要随时准备行军、爬山、转移……在生活上要比你在县区时艰苦得多,时间长了就会习惯的。”通过这次交接工作的接触,我深感虽都是同龄人,但众前同志在政治上、作风上却比我要成熟得多,这就是众前同志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我与众前同志分手后的几年中,虽然对他的消息也时有所闻,但却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47年冬,按照组织上的要求,我们从不同的地区和岗位上,一起来到华东局党校进行整党学习,这样相隔六年之后,我和众前同志竟在山东的五莲县五莲山下的华东局党校难得地重逢了。那时众前同志是章丘县的县委书记,已是一位有丰富领导经验的干部了。在学习期间,我们同编在一个党总支部里,而众前同志又是党校在学员中指定的总支副书记,众前同志的工作很受同学们的称赞。记得他辅导的关于“增强党性”和“党的群众路线”两个专题,使得大家深受启发和帮助。当时由于战争的破坏,鲁中地区灾荒严重,经济困难,为减轻群众负担,党政机关、学校的人员响应党的号召,除降低口粮标准外,还实行粮、柴自运、自磨等措施,作为党总支副书记的众前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学员往返十几里的山路运粮、运柴,很好地完成了保证学员伙食供应的任务。

    1948年二三月份,党校学习结束,众前同志作为泰山区干部的带队人,带领大家回到泰山区。大约在4月份,地委分配他到泰安县任县委书记。而我在路过鲁中区党委时被留下临时做了几个月的救灾工作,7月份才回到地委。回到地委后,我被分配任泰安城关区区委书记,与众前同志作为上下级,一起工作了两个多月。很快,济南解放,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年底时,我又被召回青年工作战线,调到青年团山东省工委工作,此后,与众前同志又分手多年。

    最近,我看了山东省委编写的《刘众前同志的生平》一文,我认为文中对众前同志一生的评价还是符合实际的、公正的。我深感众前同志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半个多世纪里,在长期的工作中,特别是“文革”年代在青岛工作期间,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艰险、勇挑重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为邪恶压力所屈的坚强党性和高尚品德,是他身上最为可贵的东西。斗争实践证明,众前同志是一位具有很高政治素质的领导干部,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诗中所写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想,作为众前同志的老战友,应很好地学习和发扬他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这就是对众前同志最好纪念。

    刘众前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系原沈阳市人大常委

浏览:6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