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众前同志(文/华 山 张 侠)

lwll 发表于2019-11-05 16:45:52

众前同志,少小离家,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近六十年,在人生的旅途中,既有辉煌的业绩,也有不少坎坷泥泞,自始至终以职业革命家的风范,为国家为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正值壮心不已,更加成熟地承前启后发挥才能的时候却匆匆地走了。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悲痛,更多的是惋惜,因为人民需要他,国家需要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受命于危难之中,风雪侵征衣,糠菜半充饥,十二年如一日,转战泰莱,组织领导劳苦大众,在枪林弹雨中和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反动派拼搏。和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员一样,没有传统模式的家,没有分文的职业补贴,也没有固定的宿营地,在千年沉寂的农村,以“奉献生命”为己任,创建抗日根据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义无反顾地献给了苦难深重的中华,还有什么能够比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精神所蕴含的人生价值更为珍贵呢?

    十二年的硝烟战火,十二年的艰苦奋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涣散的农村凝聚成克敌制胜的坚固基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众前同志创业于艰难时代,保持战争年代的生活水平数年之久,日以继夜地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的同时改造社会弊端,在短短几年中,泰莱地区结伙打劫、讨饭乞食等现象基本绝迹,旧中国延续数千年,不受法律约束的吸毒、嫖娼、蓄婢纳妾、聚赌、拐骗等落后、愚昧、腐败的社会现象,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打扫得一干二净,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方位带动人民群众以空前未有的热情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大量积累,支持工业建设。身负重任的众前同志和他的全家勤恳俭朴,清贫度日。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那个时代众志成城的精神呢?

    由于农村建设的步子太快,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在复杂的处境中,众前同志面对现实,既要让老百姓吃上饭,又得向城市提供支援,还必须违心地应付浮夸风,在诸多困扰中大胆谨慎地开拓农贸市场,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恢复农业经济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当时,曾听到受益的农民唱道:“县长、书记干一冬,不如一筐萝卜葱”(大意)。

    此间(1958年),山东农学院奉命从济南搬迁泰安,在人力物力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泰安地区从布局到施工,不遗余力地优先调配。三年间,山东农学院——一座一流水平的农业院校平地而起,而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和住宅,依然保持五十年代初期的水平。今天,山东农学院已扩展为山东农业大学,为发展生产培育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泰安地区党委、政府为学校走出困境以及后来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

    众前同志任职期间在泰安地区留下辉煌的政绩,而他和他的全家始终以公仆的身份恪守职责,俯首为牛。

    “文化大革命”按林彪的说法“是革那些革过命的人的命”,不言而喻,众前同志首当其冲。揪斗、揭发、批判、关闭、劳动改造……应有尽有,但是,泰安地区的平民百姓没有人舍得伤害他,势如为暴风骤雨的“清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罪行”的斗争,对于他固然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是从政清廉的考验。他斗而不倒,心地坦荡,被重新起用,经过千折百挫,跌倒了又爬起来,一如既往无怨无悔,重新为党的事业而奔忙不息。

  众前同志具有共产党人的双重性格,既严谨,又宽厚,严于律己,乐于助人,从不为满足个人需求损公肥私。身为执政党的高级官员,直到离开人间,没有私人财富,为妻儿子女留下的仅仅是自己走过的艰辛之路。他一生创造的财富,为社会提供的价值难以评估。翻阅历史,这样的执政官能有几许?

    对于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志,众前同志只要能办到的,从不打官腔,摆架子,总是及时伸出温暖的手,全力相助。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家遇到一系列难以摆脱的困扰,备感人情冷暖,万般无奈,去他家登门求援,大到排除阻力,小到子女安排,事无巨细,总是请他出面解决,即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人身处困境,也变得复杂化,多次在他的搀扶下,才得以排忧解难。此间,我们没有送过一份薄礼。信任的交流,感情的沟通显得更高贵,真是信义之交,无情胜有情。此后,每适年节或因疾住院,他们夫妇,有时携带子女前来看望,交往至深,但无私交。大到国情民意,小到生活见闻,都是讲政治。在我们的经历中,生活是政治的实践。时代的变迁不能没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传统文化道德的继承始终是我们联系的纽带,友谊的内涵。有人说:刘众前既富有也清寒,富在一生奉献,乐于助人,寒在两袖清风,不贪财物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对享乐的追求,没有为身后的考虑。在我们的预料中,理应我们先他而去,谁知上苍无情,却匆匆地把他带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切的悲痛和思念。想起向众前遗体告别那天,济南殡仪馆内挤满各色各样的人们,当我们驱车赶到时已水泄不通,三次冲破警卫的阻挡才破门而人。走到林瑜同志身旁,我们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失声痛哭,多年干枯的眼眶却泪如泉涌。

    吊唁众前同志的候室里坐满了年逾古稀的老战友,还有来自农村的乡亲,大家等待着最后的决别。这是个令人深思的场面,布衣平民和老八路结下的情份尽在其中。

    众前一生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创业的艰辛,农业生产大滑坡的困扰,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几经挑战,几经磨难,走出了人生辉煌的革命旅程,是我们的好榜样,好战友。他是一支垂泪的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他无愧为中华民族优秀子孙。

作者华山原山东海洋学院党委书记;张侠原山东大学宣传部长

浏览:86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