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众前同志在任泰安地委书记期间,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已兴建的大量的水利工程,为泰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众前同志对泰安地区的地理形势、气候特点、水利资源都非常熟悉。在大会、小会的讲话中,经常分析:泰安地区是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其比例约各占1/3。地势情况是东高西低,山多、河多。大汶河流经全区七个县(当时包括平阴县),流域面积占这七个县总面积的85%。大汶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比降很大。汶河上游各个支流,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逐年淤高,河面拓宽,每年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全区年平均降雨量近700毫米(不属丰水地区),而且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5%),形成了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每年的春播、晚秋作物、秋种无水可用,时常形成旱灾;汛期防汛紧张,部分地区又形成涝灾。西部东平、平阴以及肥城的部分地段低洼,雨季时常积水成灾。中部泰安、宁阳、肥城水资源较好,地下水比较丰富,历史上就有著名的汶阳田之称。大汶河流域每年大体上有二十多亿立方水,经大汶河流人东平湖、黄河。如果遇到黄汶顶托,一些地区涝灾面积扩大,对防汛造成极大压力。建国初期,泰安地区的水利工程只有一个黑龙潭水库和12万眼左右的小水井,抗旱防洪能力很低,遇到旱灾,只有望天兴叹,六百多个村庄,四十多万人和牲畜吃水都很困难。
众前同志清楚地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泰安地区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大搞水利建设。根据泰安的实际情况,必须采取蓄水与排涝、拦蓄地上水与挖掘地下水、治山与治水、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方针。蓄与排这两个方面,重点要放在蓄上,也就是说,治理大汶河的上下游,重点要放在上游。凡有条件的地方,要兴建水库、塘坝,把地上的水拦蓄起来,既发展了山丘地区的水利灌溉,又减轻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和防汛压力,这是治本的办法。同时在山区要大搞封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如鱼鳞坑、水平梯田、植树造林等)防止水土流失,在中部平原地区,要大挖地下水,发展井灌,建设稳产高产田。汶河下游、黄河、东平湖要加固堤防,确保安全。
泰安地区的水利建设,始终是根据刘众前同志的上述指导思想进行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实施的。1958年以前,山丘地区以小型为主,大搞水土保持,这一时期,山丘地区都抓了封山造林,建谷坊、塘坝,挖鱼鳞坑,并建了一批小型水库,水土保持初见成效。泰安、肥城、宁阳等宜井地区,1955年打井形成了高潮。汶河支流的汇河、漕河等主要河道和重点涝洼地,初步得到了治理。至1957年底,全区新增了一大批水井,建成小型水库、塘坝824座,扩大灌溉面积为历史总和的8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0多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总数的三倍多,部分村庄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缓解。
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是水利建设大干快上的时期,也是泰安地区水利建设发展最陕的时期。在中央1957年9月发出的关于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的推动下,泰安地区调整了水利规划,突出大搞大、中型蓄水工程。1958年2月,刘众前同志在地、县、社三级干部大会上,对水利建设作了深入动员,强调集中精力,全党动手,大办水利。同年3月,成立了泰安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由代理地委书记曹礼琴同志兼任政委,专员刘端同志兼任指挥,加强领导,又从各单位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充实了水利建设指挥部,并成立了水利指挥部党组。地委还从地直各部门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科技干部组成了工作组,分赴各县帮助落实水利建设工作。各县、社也都加强了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迅速掀起了千军万马齐上阵,大干陕上的新局面。水库由原来只建小型的发展到大、中、小一齐上。1958年莱芜县大冶、新泰县光明、泰安县刘庄等中型水库先后开工。组织实施最陕的大冶水库,4月9日开工,光明水库5月5日开工,当年都基本建成。1958年冬至1960年又有新泰的金斗、东周,莱芜的雪野、杨家横,泰安县的黄前、大河、纸坊、小安门、山阳,历城县的卧虎山、郎茂山,肥城的尚庄炉,长清县的崮头,章丘县的白云湖、杜张,宁阳县的月牙河等水库先后开工兴建。截至1965年,泰安地区共兴建大、中型水库二十多座,新建了小型水库一千一百多座;机井达到5214眼;东平湖建成了蓄洪水库,还兴建了宁阳的罡城坝,泰安县的大汶口拦水坝,章丘的明水泉开发,肥城县桃园公社五级扬水站等引河灌溉工程,长清、平阴两县共同开挖的济平干渠完成了渠首工程,渠道基本挖通(后因配套工程量大,决定缓建)。
上述水利建设,尤其大、中型工程的兴建,大大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涝洼地进一步得到了治理。对大汶河两岸也进行了加高培厚,险工险段砌石护岸,大大增强了大汶河的防洪能力。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1958年9月至1961年4月,泰安地区和济南市合并,众前同志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农委第二书记。
济南市委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市委秦和珍书记亲自抓水利建设工作,刘众前同志也积极参与领导。1960年5月份,刘众前同志指示和督促水利建设指挥部对水库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查进度、查质量;在水利建设的资金、物料、发电照明设备供应的安排上,要优先保证水库建设和当年能完成的大、中型引水渠道工程的供应;水库要提前做好防汛措施和物料的准备,确保水库安全渡汛。1960年6月初,刘众前同志又以七天的时间,带领水建指挥部的有关同志,亲自深入到雪野、黄前、金斗、东周、大河等大、中型水库工地现场,从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到防汛措施和物资供应,都认真询问,严格检查。他再三强调,水库工程修好了,可以兴利,造福人类;搞不好,劳民伤财,贻患无穷。汛期将到,我们应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搞好。水库主体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汛前能突击完成的,下决心完成;汛前难以完成的,立即着手搞好临时溢洪道和防护应急措施。并指示新建水库当年要控制蓄水量,放水洞可以先开闸放水,减少水库防汛压力;防汛抢险,要固定专人负责,并组织专业队,以确保水库安全渡汛。在众前同志的督促指导下,引起了各县领导和工地现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工程进度,一些病库、险库,由于防护措施及时有力,都安全渡过了汛期。
众前同志在深人工地检查的过程中,还曾两次遇到险情。一次是在检查黄前水库工地时,正遇上炸溢洪道,一块飞石迎面而来,幸被人将他推到崖下,飞石却砸坏了一部胶轮车。再一次是从东周水库返泰安途经金斗水库时,也是遇上了炸溢洪道,若干飞石砸在了汽车篷顶上,幸亏及时倒车,才免遭石击。这两次都是险遭不测,至今想起,还心有余悸。
1961年4月,济南和泰安两市地分开以后,水利建设指挥部撤销,恢复水利局,众前同志仍继续抓水利建设,突出抓了水库工程的扫尾、加固、开挖渠道、引水灌溉等工程。1965年4月份刘众前同志和高逢五同志带上水利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以十天左右的时间,跑了泰安、新泰、莱芜、章丘四个县市,爬山越岭,穿沟过河,把这几个县市的山区几乎全跑遍了,既看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水库,又研究新建水库的地址,随勘察、随研究。从这次实地勘察之后,泰安地区又铺开了一批新的水库和水利建设工程。
这个期间,众前同志从防大旱保丰收考虑,还指导督促肥城、宁阳等平原地区,要大打机井,建设稳产高产田。肥、宁两县还仿造了土钻机,增打了一大批深水机井,大大提高了抗大旱,保丰收的能力。
众前同志在关心水利建设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施工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疾苦。1960年5月份,众前同志了解到雪野水库有些民工因家中缺粮,口粮带不足,影响出工,莱芜县寨里、杨庄、大王庄三个公社已出现逃荒要饭户的情况,立即派粮食局宋登云等同志深入调查,证明情况属实后,立即决定调拨莱芜县救济粮200万斤左右,安定了民心,保证了生产和水利建设。1960年,他在听取卧虎山水库施卫隋况的汇报时,了解到开挖溢洪道的挖土机挖出了几个几十斤、百余斤炸药的“臭炮”,当即严肃指示:人命关天,一旦引爆,将造成成百上千人的伤亡,必须严肃对待,追查责任,负责爆破的领导人员要立即停职检查,今后绝不能有类似问题的出现,要制定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众前同志在处理边界水利纠纷问题上,总是顾全大局,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处理边界水利矛盾的原则办事。泰安地区的宁阳县与济宁地区的汶上等县毗邻,每到汛期,积涝成灾。为了各保自己的农田,上游排,下游堵,矛盾十分尖锐。众前同志针对这类问题说:边界水利纠纷,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的;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上下游兼顾,团结治水。他指示宁阳县,要说服群众,克服单纯利己思想,可以划出一小片低洼地,就地蓄水,我们做出局部牺牲,以顾全大局。这样处理以后,大大缓解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
为了搞好水利建设,众前同志还曾如饥似渴地学习水利知识。1962年,他曾把水利局的技术干部张超同志叫到他的宿舍给他讲课,连续两个下午,从计算土石方、流域面积、比降、径流、降雨量的标准、河道行洪的标准,到使用计算尺乘除、开方等这些基本知识,都认真学习,而且学了数遍,反复问答,并就几个不同的题例进行演算。他就象小学生写作业一样地认真、刻苦。他身为地委书记,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学习水利知识,这种精神感人至深,也足以看出他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后来,他到水利工地检查工作,提到有关水利方面的数据时,在场的县、社领导干部大都答不上来,他则讲得有条有理,并教育大家,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按科学办事。
众前同志对泰安地区的水利建设事业,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广大干部群众在党委领导和刘众前同志亲自指导下,艰苦奋战所取得的成果,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将永远发挥作用。众前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活动,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的业绩,也永远使泰安人民受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众前同志当不愧此言。
作者张敬五原泰安地区副专员
王巨川 原泰安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超原泰安地区水利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