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清风,心地宽厚平。
革命情操泰山松,往昔岁月峥嵘。
为国为民奔波,踏遍汶水岱岳。
离休退居历山,不幸早逝永别。
我在刘众前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达十五年之久。他的不幸逝世,使我的心情多日难以平静。他的优良作风,对党对人民的贡献和对同志真诚厚道的高尚品德,在我心中反复激荡。谨以上述填词表达和寄托对他的怀念哀思。
1951年,我从泰安地区所属的一个县委宣传部调来泰安地区抗美援朝分会秘书处作负责工作,那时刘众前同志是地委宣传部长兼任泰安地区抗美援朝分会会长。1952年以后,我调泰安地委办公室,先后任秘书科长、办公室主任、政研室主任,地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刘众前同志从1953年起先后任地委副书记、书记,1965年下半年调省工作。在这十几年的相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刘众前同志具有对党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党性原则强、作风民主、对同志善良的高尚品格,是一个值得钦佩的领导者。
泰安地区,平原、山区、丘陵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大汶河主流、支流贯串全境,泰山、徂徕山、莲花山、象山、五峰等山脉连绵不断,旱涝灾害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据我亲身经历,刘众前同志在担任泰安地委书记十余年间,对推动泰安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兴修水利、绿化荒山、整修梯田丘陵、洼地治涝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泰山、徂徕山的很大部分,都由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葱葱的林海。大汶河上游的主要支流都修建了拦水工程,约计可以拦截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全区(包括后来划归外地市的几个县(市))共修建大、中型水库二十余座,小型水库、塘坝、平原打井无计其数,并对大汶河中下游和东平湖进行了一些治理。这些工程,对保持山区、丘陵的水土,抗旱防涝,提高粮食产量,保护城市、交通、工矿设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为泰安地区以后农业大发展和保障城市、工矿用水奠定了基础。
刘众前同志对党对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作风踏实,实事求是,在工作中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在1954、1955年间,曾亲自带领地委办公室的同志,骑脚踏车到泰安县的郊区农村调查,征求广大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意见。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整顿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中,为了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先后派地委副书记田勤耕同志、地委秘书长徐志坚同志带工作组去长清县的大崮山村和东平县的花兰店蹲点调查研究,时间达三个月到半年以上。在1964年,宁阳县一部分村因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水涝灾害,他亲自深入灾区数日调查灾情后,把我留在那里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同农民与基层干部商讨生产自救的办法。为了探索改变山区面貌的途径,1965年的夏季,又派我带领专署计划委员会的负责人和办公室的同志深入到莱芜县的牛泉、大王庄、苗山等几个纯山区进行调查研究,同干部群众商讨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农林生产的办法。
刘众前同志作风民主,为人正派,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是经过地委常委会议讨论。在常委会上他从不先定调子,只是在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才慎重地表态,作出决定。有时还个别征求办公室同志的意见,使作出的决定有充分的群众基础。他对待同志胸怀坦荡,诚恳宽厚。在政治运动中,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极力保护同志。就是在“左”倾思潮的压力下,他宁愿自己受到批评,也慎重地处理人的问题。
刘众前同志是泰安地区人民的好领导,革命者相处的好同志,他的优良作风和品德,永远值得我怀念和学习。
作者系原泰安地委秘书长,地区文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