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刘众前同志(文/原所伦)

lwll 发表于2019-11-05 17:56:04

刘众前同志离开我们虽然已经半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那么可亲可敬。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认识刘众前同志是我从部队转业到青岛手表厂工作开始的。1975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青岛市,当组织上对于我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具体职务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表示愿意到基层单位工作。组织上确定我到青岛手表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后,虽然我的家属还在外地,没随我一起来到青岛,给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但我还是马上到青岛手表厂报到上班了。我上班后没过几天,刘众前同志便到青岛手表厂检查工作,给我印象非常深。他听完了我们的工作汇报以后,就如何把青岛的工作和建设搞上去,把青岛手表厂的建设搞上去讲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在我以后参加的多次会议上,我都听到他反复地讲过这些意见。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四人帮”还在横行无忌,刘众前同志能够挺身站出来抓工业建设,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略,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大无畏的精神。

在以后多年的工作交往中,我感觉到刘众前同志对青岛的工业建设不但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实际工作也抓得非常扎实具体。他重视抓重点企业。当时青岛市有三个重点企业,一个是青岛手表厂,一个是青岛啤酒厂,一个是青岛国棉五厂。他经常幽默地说:“你们三家是青岛市的‘三个巨头’,抓住了你们才能带动起一般企业。”他重视深入基层,和基层领导一起研究发展规划,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青岛手表厂就是在青岛市委、市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也是在刘众前同志的重视和关怀下发展起来的。

青岛手表厂是一家集体企业,前身是1956年由市南区五十多位从事修表的个体手工业者响应党的“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组成的“青岛第三钟表修配合作社”。她的第一只手表是在这一年里由工人师傅用手工制作的四钻长针表。她的第一批制表专用设备是由工人师傅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小铣床、小铲床、小镟床、小切轮机等土设备。她的第一只机制手表是工人师傅自己测绘瑞士“生达克”表机芯制造的粗马机芯表。

    青岛手表厂完全是“白手起家”,从一开始创建时就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上集体企业性质,在以后的许多年里都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生产未被纳入国家计划,原材物料和元配件都没有正常的供应渠道,产品的销售也没有商业销售渠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会把青岛手表厂扼杀于摇篮之中。这就使青岛手表厂长期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处于小打小闹状态。到1960年年产手表只有569只,到1964年年产手表也只有7134只。这一年,轻工部以青岛手表厂自产自销,扰乱了手表市场为由,下令全国手表厂断绝与青岛手表厂的协作关系,对青岛手表厂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地制约了青岛手表厂的生产。青岛手表厂只能背着轻工部,私下里求助于几家大手表厂,勉强地维持生存。生产规模仍然很小,发展也极其缓慢。到1975年年产手表仅有17万只,这和青岛手表厂已有20年的生产手表的历史是极不相称的。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这七八年时间里,是我国手表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青岛手表厂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仅用短短的六年时间,便奇迹般地由一个国内不知名的小厂,一跃跻身于国内七大手表厂的行列。到1982年,青岛手表厂已成为大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914.3万元,手表年产量为132.6万只,年产值1.1亿元,年创利税为5500万元。产品有男式和女式机械表两大系列,上百个花色品种,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产品水平,成为省内最大的手表生产厂,市内创利税大户之一。这些成绩是全厂职工艰苦奋斗取得的,也是在市委、市府领导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下取得的。记得1978年按照市府批准的青岛手表厂发展规划,需要500万美元买进口设备,当时市里和厂里都没有这笔外汇,必须由省里来解决。刘众前同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重视,在省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时,他在会上提出由省里解决500万美元的问题。省委在刘众前同志的要求下,由分管工业的书记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确定为青岛手表厂解决500万美元。青岛手表厂利用这部分外汇进口了座标镗、滚齿机、分档仪、静平衡仪、大型自动车等关键设备,使青岛手表厂迅速形成了年产200万只手表的设备能力。按照年产200万只手表的规划,当时的厂房只有4000多平方米,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青岛手表厂的厂房用地,市府把紧靠青岛手表厂原属市园林局的63亩苹果园划归青岛手表厂,青岛手表厂利用这块地皮盖起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使青岛手表厂形成了年产200万只手表的生产能力。

    但是如何使1975年年产手表还只有17万只的生产水平迅速地达到年产200万只手表的生产水平?青岛手表厂的领导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从抓产品质量人手。因为组成青岛手表厂最早的职工全是修表的个体手工业者,在20年里,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分配到这个厂。而这些修表的老师傅们带出来的徒弟所学到的技术也都是修表技术,特别是手表的装配工,实际上都是修表工,每个装配工都配备一套修表的工具,有小锤子、小锉子、小铰刀等。在手表的安装过程中,遇到不合格的零部件,由装配工自己修一修,能把零部件安装在表上就算行了。因此整个装配车间就是一个大修表店,满车间响着嘭嘭啪啪的敲打声。这样安装出来的手表是保证不了质量的。

    青岛手表厂是1970年第一次参加国家对手表质量鉴定。国家是按成品表走时精度、零部件合格率、成品表三防(防水、防震、防磁)三个大项目进行测试,按百分制进行评比,60分为及格,80分为良好,90分为优秀。青岛手表厂第一次参加鉴定只得了18分。以后年年参加国家质量鉴定,到1977年的八年里,只有1974年得到67.45分,其他七年全都不及格。面对这种状况,青岛手表厂的领导认识到,这样的产品质量是生产不出200万只手表的,即便是勉强安装出200万只手表,也卖不出去。必须尽快地把产品质量抓上去,才能使青岛手表快速地发展起来。怎样才能把产品质量迅速地抓上去?青岛手表厂的领导认为,必须彻底改变作坊式的小生产生产方式,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大生产生产方式。安装工人要按安装工艺安装手表,零部件生产工作要按零部件图纸生产零部件,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准投入安装,不合格的成品表不准入库。为了实现这个要求,首先从1978年3月开始,把装配工人的修表工具全部收起来,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准装配工动手修理,全部退给零部件生产车间,不计算零部件生产车间的产量。这些生产要求,对于正规的大企业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按青岛手表厂当时的管理水平,提出这样的要求却成了高标准、严要求。首先是零部件生产车间叫苦连天,完不成日生产计划,接着便是装配车间装不出合格的成品表。当月就没有完成月生产计划。这样全厂到处是一片埋怨声,上级领导机关多次打电话和派人到厂里催问,领导也多次在会议上点名提出批评。面对厂内外、上下的巨大的压力,青岛手表厂领导班子内部对于是不是还要坚持这样抓产品质量也产生了意见分歧。在4月份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多数同志的意见还是要照样抓下去,但仍有一些同志不同意这样抓质量,虽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了决议,却并没有达到完全统一思想的要求。这年5月份刘众前同志到青岛手表厂检查工作。他详细了解了青岛手表厂的产品质量情况,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指示说:“产品质量应当放在首位,建立大生产秩序,应当根据手表厂的实际情况,从抓产品质量人手是对的。你们采取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断然措施,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当坚持抓下去。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从手表厂的长远着想,眼前损失几个月的产量也是值得的。如果把产品的质量搞上去了,生产就会达到一个新水平,来一个质的飞跃,现在损失的产量还会补回来。坚持抓几个月看看情况,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往后缩,打退堂鼓,如果是这样就永远不会突破旧框框,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刘众前同志的指示,对青岛手表厂的领导是个极大的鼓舞,更坚定了他们抓产品质量的信心。接着他们便把全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部集中起来,整顿产品和零部件的图纸和生产工艺,对全厂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在全厂掀起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学习技术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这样职工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促进了产品质量的逐月上升,也使手表的产量逐月提高。到7月份,产品质量已达到70分,产量也超额完成了当月的月计划。到这年年底,经国家鉴定,产品质量达到了73.78分,是手表厂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同时产量也超额完成了50万只手表的年计划,达到53万只,也是手表厂历史上最高的产量。从此青岛手表厂进入了高质量、高产量、高速度、多花色、多品种的生产时期。到1982年,青岛手表厂的手表产量已达到132.6万只,质量达到93.27分,不但手表产量跃进到国内七大手表厂行列,手表质量也达到国家优质产品标准,令国内同行业刮目相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内手表行业越来越不满意,特别是妇女,过去她们长期和男人戴一样的大表,现在她们要求戴女式坤表,但是国内的手表厂当时只有上海和天津手表厂在生产着一种半大不小的所谓女表,实际上并不符合国际系列。青岛手表厂的领导看到了开发国际系列的女式坤表前景看好,想开发17.2mm的坤表新产品。但是青岛手表厂自己的技术力量还担当不起整个机芯的设计任务。他们便与上海和重庆两家钟表公司联系,准备联合设计。这个决定一公布,在厂内外上下又引起了一片议论声。厂内的议论认为青岛手表厂的管理水平、设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能搞单一品种生产,不能两种规格产品一起生产。厂外的议论主要来自领导机关管理生产的部门和领导,他们担心的是搞多品种生产完不成生产计划,没法向国家交待。

    青岛手表厂的领导同志主动地向刘众前同志汇报了这些情况,刘众前同志听了汇报后,表示支持青岛手表厂领导开发坤表的决定。为了不影响老产品的生产,争取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刘众前同志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办法:首先在省里和市里的科委争取开发新产品立项,待设计图纸完成以后,先试制样机,经过验证设计确实可靠,质量有保证,再进行小批量试制。如果男表的市场销售还可以,女表就作为技术储备,小批量地干着。一旦男表市场出现滞销现象,马上减男表,转而生产女表,扩大女表的生产规模。青岛手表厂的领导就是遵照刘众前同志这个意见办的,顺利地开发出17.2mm女表,到1985年正式投产后,便成了青岛手表厂的当家产品,因此青岛手表厂又兴旺了五六年。

    刘众前同志对青岛手表厂的关心是一贯的。他不但在青岛任职期间,经常关心青岛手表厂,调到省里工作以后,每次到青岛来,或者亲自到青岛手表厂检查指导工作,或让青岛手表厂的领导到他那里汇报情况,仍给予了极大的关心。

    在与刘众前同志的接触中,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应当特别记述,那就是他的作风民主和平易近人,可以称得上是“百姓书记”。他每次到青岛手表厂来,从来不准搞接待,只是一杯茶。如果是中午到了吃饭时候,他也不准单独为他准备饭菜,都是到食堂和职工吃同样的饭菜。有一阵子试看、试戴、试用风盛行,但是刘众前同志不搞这一套。青岛手表厂搞出了许多新产品、新花色和新品种,有时厂领导亲自拿到他那里征求意见,有时让秘书给他捎去。每次看完后他都附上自己的意见,将表如数退回厂里。在手表厂试制自动表时,厂领导送样品给他看后说,请刘书记留下一块试戴。他回答说,我不需要试戴,我有欧米茄戴着就行了。你们把表做得好一点,我看看就行了。

我们回忆这段历史,更深切地感到,正是在刘众前同志的亲切关心下,青岛手表厂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作为青岛手表厂大发展的参加者之一,亲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我们更加感谢刘众前同志,因此也更加怀念刘众前同志。

    刘众前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作者系原青岛手表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市协作办副主任


浏览:132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