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前夕,我参加《山东省志•外事志》的审定工作。理事考实,编史修志,刘众前同志对山东外事、外经、侨务和旅游工作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对我本人的深刻教诲,时时浮现于脑际。众前同志离开我们已逾半年,大家时时谈起他,怀念他。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回顾众前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主管外事工作时指导思想的明确坚定,工作思路的开创求实,部署检查工作的严谨周密,对我们从事外事工作的同志做好世纪之交的地方外事工作,无疑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意义。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
1979年刘众前同志调省任副省长后,外事口(外事、外经、侨务和旅游)是他分管工作之一。这期间正是我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也是我省地方外事工作更为活跃,更加充实的阶段。众前同志对中央外交政策调整的敏锐性和执行党和国家外交路线的坚定性对我的教诲最深。
地方外事工作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外事干部要认真研究学习新时期国家外交政策的新调整。1982年底,众前同志听取我关于山东省外事机构的设置变化、地方外事工作的发展、来省外宾的国别和人员变化等情况汇报后,明确指示:外事干部,特别是处以上干部,一定要认真研究中央外交政策的新调整,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个时期关于和平和发展问题的新论述、新判断。当时,众前同志手里没拿笔记本,也没有剪报之类的资料摆在面前,却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和平和发展的讲话按时间顺序一一复述出来,还几乎一字不漏地复述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他说:“现在中央确定了新时期的外交目标,地方外事干部头脑里要时时装着这个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一些踏踏实实的事。”我对众前同志惊人的记忆力感到惊奇,更钦佩他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洞察力。
地方外事工作是国家外交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重点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众前同志经常讲“内事是外事的基础”,要求省外办协助各市地多开辟一些供外国人参观、考察的能反映我国现实发展水平的基层开放单位。他特别反对花钱搞“橱窗式”的对外开放点。他说:“当然,我们让外国人实地考察访问的应该是一些经过挑选的基层单位,但它们必须有代表性,能体现各行各业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它们今天做到的,别的地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能够做得到。这样的参观单位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1991年4月,多次来我省访问的日本山口县知事平井龙先生在火车上对我说:“我很敬重刘众前先生,他不论是谈青岛的事,还是讲山东省的事,都是从全中国发展的角度考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这很了不起。”这席话使我想起十年前众前同志对我的教导:“你现在进入外办的领导班子,要学会从全省的高度看待地方外事工作,而省内的外事工作又是国家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一定要努力研究涉及全局性的大问题,不要局限于一般的送往迎来。”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要时时注意外事工作的全局性,突出地方外事工作的地方性,掌握全省外事工作的主动性。进入八十年代后,不仅来我省访问、洽谈合作的外国人显著增多,省里独立对外的业务,如友城间的合作交流,邀请驻京记者来省采访等等,也发展很快。众前同志经常告诫我们,做好地方外事工作一定要突出地方特点,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依葫芦画瓢。那时,在各行各业都在开放搞活的氛围里,我们也经常议论外事工作有没有“搞活”的问题。有次在接待外宾之后,我问众前同志“外事无小事”这句话究竟对不对,他笑着说:“那就看你怎么理解了。外事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外交大权在中央,外事纪律必须严明。从全面贯彻国家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来讲,外事干部处理任何一个涉外事件都应该谨慎、周密。如果你一定要从纯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句话,那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大、小之分,关键是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他还由此讲了如何发挥地方外事工作的主动作用的问题,对我教育很大。
始终强调地方外事工作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众前同志对他分管的外事部门在全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强调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同时期望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加强省市外办对贯彻执行中央对外方针政策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放手让各行各业独立开展本行业的对外合作交流。八十年代初,社会上对外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时显得有些“乱”。全国外事工作会议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外事工作管理的问题,并决定把省市外事办公室升格为同级党委和政府部委一级机构。那时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的同志日常谈论的大都是“统”和“管”的问题,众前同志却高屋建瓴地指出: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现在不能说没有“乱”的问题,但与南方省市比较起来,我们的主要问题还是外事发展不够,交往渠道不多。省外办对外事工作的管理主要是抓对外方针政策的指导,对各业务部门涉外活动的协调和对各单位执行外事纪律情况的监督。事事都由外办办理的情况肯定要改变,没有各行各业的参与,全省的外事工作也是搞不好的。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省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外合作交流蓬勃发展起来。省直一些厅局不仅能独立接待来访外宾,还先后单独组团到国外进行业务考察。
积极拓宽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尽快办成一些能够收到效益的实事。据1983年统计,省外办已与中央四十余个部委在外事上有联系,省里的国外合作渠道也进一步拓宽,先后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所属机构办成了一些合作项目。如利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齐河、陵县、禹城的农业项目;掖县世界卫生组织初级保健合作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黄县国际农村综合发展示范中心以及平原造林、妇幼保健等合作项目。这期间我省开始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除承办了“世界卫生组织掖县国际基层卫生讲习班”、“世界卫生组织掖县初级卫生保健区间讨论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三个(1985-1989)国改方案编制讨论会”等会议外,国际盐碱土改良会议、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等学术会议也先后在我省召开。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密切了省市外办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
致力于开创山东外事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搞活经济这一中心,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刘众前同志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分管的外事、财经工作中去。八十年代初,山东省的外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出了崭新的工作局面。省和市地的外事机构进一步健全,外事人员得到充实和培训,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改善了接待条件,对外开放的县、市逐步增多,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迅速扩展,所有这些都为我省外事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央外交方针的调整,使地方外事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这一时期山东省的外事工作与前几年相比变化很大,成绩突出,主要是:
一、从单纯的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友好国家的交往,发展到同世界五大洲范围广泛的国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初步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流框架。1980年前,来省访问的外宾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局限在少数几个自解放以来就与我省有着固定关系的国家,像一年数次的罗马尼亚党政干部休假团,非洲几个国家的农田水利考察团等等。八十年代初,来自日本、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访问者显著增加,交流的内容也更为广泛。改革开放前,省直各厅局没有一个单位可以单独承担接待外宾的任务,所有外事均由省外办一手包揽承办。1980年后,省农业厅、教育厅、体委、水产局等部门相继建起了外事处(外经处),不仅可以承担一般性的外事接待任务,还都迅速与国外建立起实质性的业务合作关系。这一阶段,省和市地的负责同志出国访问的显著增多,绝大多数是省独自派往发达国家的考察团。一个时期的“出国热”也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外事工作的空前活跃。
二、从以往政府间的一般性的政治、友好交往,发展到与外国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和工商团体建立起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科技经贸合作上升到地方外事工作的主导地位。首先,出口贸易迅猛发展。1950年全省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仅3497万美元。1962年为5203万美元,1979年为10亿美元,1984年上升到22亿美元。那时我省已与世界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经贸关系,不仅结束了我省长期以来出口贸易发展缓慢的局面,而且打破了出口商品单一、市场狭窄的旧格局,出口贸易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其次,为引进侨资、外资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秋,众前同志率团访日时就十分重视在日华侨工作,在山口县、大阪府都单独抽出时间会见华侨首领。他对友城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格外重视,并责成省经贸委筛选出了一批对外合作项目。1984年,经过多年筹划准备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在青岛开幕,取得了重大成功,现在每年举办一次。第三,这个时期的技术引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5年,我省通过许可证贸易、国际租赁、补偿贸易、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从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等26个国家和港、澳等地区引进了1442项技术设备,提高了我省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三、从济南、青岛、淄博三市的对外开放,发展到胶济铁路、京沪铁路我省段沿线中心城市全部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众前同志对扩大我省对外开放地区倾注了大量心血。那时每决定增加一个开放城市,省市(县)政府外办都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工农业发展水平、城建、交通、参观旅游点、服务设施等等,都要多次踏勘,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按程序报批。1980年后,来省外商要求到非开放地区产品产地踏勘的与日俱增,这从客观上也促使我省加速开放更多的县市。1973年我省只有济南、青岛两个全开放城市。1978年增加了淄博市,到1985年,烟台、威海、潍坊、泰安、曲阜和胜利油田、齐鲁石化两个大企业都新辟为对外开放单位。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两市作为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并建立起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我省的外向型经济走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威海、龙口、石岛、日照和岚山头等港口也是在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这一时期对开放地区的大量基础性工作,为1988年建立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日照、济南7个市及所辖53个县市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从被动接待外国人来省考察、访问,到积极主动地塑造山东形象,加大了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1980年前除外贸局因业务需要独立自主地邀请客户来省洽谈业务外,来省外宾基本上是外交部、中联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邀请的,部分驻京记者来省采访,也是由外交部给省外办下达接待任务。省内派人出访也大致相同,均是承担或参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出访任务。1980年后,省市外办逐渐建立了单独的对外宣传处(科),省委宣传部建立了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和青岛、济南等开放城市多次在北京和省城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外企业家联谊会和新闻发布会,主动邀请驻华使节和外国记者来山东休假、考察、采访和访问。山东省不仅承办外国各类展览会,还派出了“山东鲁砚、陶瓷展”、“山东省物产展览会”、“山东书画展”、“山东省武术表演队”、“山东省杂技团”等十几个大中型展览会(演出团)。省内的各种国际节和庆典活动也相继展开。1984年一年内就举办了第一届“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曲阜首次孔子诞辰故里游”等影响较大的国际交流活动。
我省友城工作的先行者
在友好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对外建立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省外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的友城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的友城工作始于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的神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我省的第一对友好城市——青岛市与日本下关市在1979年10月缔约,率团赴日本签约的正是当时的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刘众前同志。我与众前同志相识也正是那次访日。作为青岛市友好访问团的成员,我随众前同志在日本度过了十五天。他端庄稳重的气度,娴熟的外交技艺,观察事物的敏锐深刻,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久,众前同志调省任副省长并分管外事工作,我也由省外办处室负责人进入领导班子,亲耳聆听众前同志教诲的机会就更多了。众前同志对友城工作的意义估价很高。他经常谈起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友城工作的关怀和支持,也具体分析我国与欧美国家四十年代后期建立友好城市的异同。我国的友城活动被纳人人民外交的轨道,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外交的总方针。友城工作肩负着活跃民间外交和为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两大任务,这种以人民友好为基础、半官半民的国际合作新形式,已经成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和相互了解的阵地,成为中国开展国际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和途径。
众前同志十分重视友城发展的规划工作。他要求省外办根据国家“态度积极,步骤稳妥,友好当先,注重实效”的友城工作方针,全面规划全省的友城发展工作,既要对省内有条件的城市排定一个先后次序,也要对世界各地区、各类不同的国家、城市进行合理的筛选,确定重点发展对象。在他主管外事工作期间,我省就友城问题已与亚州、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有关国家的州政府、市政府当局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商谈,1985年前建立了4对友好省州、10对友好城市关系,1987年我省的友城数量在全国29个省市区中已跃居第一位。同时大量的友好院校、中小学、医院、港口也相继建立起来(八十年代共建立了七十多对友好院校)。
众前同志十分关心友城间的实质性交往。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快地方上的对外合作交流,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命题,不论是友城工作开展的初期还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友好城市都是省市领导出国考察访问、省市自邀外宾来省洽谈合作交流的主渠道。十多年的友城交往,省和各市地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率一百多个团组出访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朝鲜、韩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瑞典、新西兰、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耳其等15个国家,安排了业务部门的专业出访团580人次。自1979年以来,我省通过友好关系进行的科研合作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达120项;引进先进设备300多台(套);举办了近30次物产展览、经贸洽谈会;引进农业优良品种120个;聘请外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名;派出各类研修人员1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事业的指路人
改革开放前,我省的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都没有外联权,只是承担国旅总社下达的接待任务和回省探亲访友的华侨及港澳同胞的接待工作,多为散客,成团的不多。那时两个旅行社在内部编制上是省外办的一个处,最多时才十余名工作人员。我省旅游事业的真正起步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而刘众前同志对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全面规划全省的旅游路线。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作为投资少、见效快的无烟工业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众前同志分管外事工作期间曾多次指示省旅游局(当时属外办代管)认真规划全省旅游路线,以便于有计划地建设新型旅游区,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我省沿海风光旅游线,鲁中南民俗旅游线等都是八十年代初提出来的。在一次会议上,我第一次从众前同志口里听到重点建设“一山(泰山)、一水(济南)、一圣人(曲阜)”旅游线路的说法,感到很新鲜。那时,在具体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中,有外国人来中国究竟是看风光还是游名胜之争,众前同志认为山东省的旅游优势,还是在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上,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建设济南一泰安一曲阜(济宁)旅游线路。
大力改善各地的旅游设施。首先是维修文物古迹,第二是改善接待条件,第三是大量增加培训旅游管理和接待人员。在曲阜,对孔庙大院进行了全面整修,修复了“文革”中挖开的孔子墓及墓碑,在孔林内新修了一条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拨款80万元全面整修曲阜国际旅游社,论证敲定了阙里宾舍新宾馆的兴建;在泰安除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外,还新辟了一条盘山公路,修建了全国第一条载人登山索道,新建了泰山宾馆;兴建座落于济南千佛山下的齐鲁宾馆,众前同志作为省里的领导同志甚至亲自走向前台,在选址问题上力排众议,在楼层高度上坚决反对削减楼层,在经费上亲自协调各方。在省外办我从未分管旅游工作,也曾两次参加众前同志主持的为齐鲁宾馆统筹基建费用的会议。这一时期,全省统一进口了数百辆接待用车,大大缓解了用车难问题。对旅游工作人员,除在省内加强集训外,一些饭店还通过友城关系派员到国外进修。
努力拓展国旅的自联业务。一是争取到了友好城市间的自主外联权,从日本、联邦德国组织了不少友好访问团。日本山口县、和歌山县的友好之船、友好之翼,每年都来山东,最多时一船有500人之多。其次,为招徕游客,省内开始举办各种有当地特色的国际节,组团赴国外洽谈旅游业务,举办旅游图片展览。第三,新增了国内旅游业务,每年有众多外省旅游者来山东观光游历。众前同志分管外事工作开始时,来省外国旅游者不足万人,1984年他离开外事工作时,全省接待的外国旅游者已突破十万人次,国内游客百万人次。
众前同志离我们而去了,我为失去这位老领导而痛惜。他是一位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在外事工作方面的超前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实干家,永远是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对所做的事情总愿见到实效。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上级,执行政策坚定而又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部署任务明确而又给下级留下充分发挥才干的余地。他是一位忠厚长者,对下级严而不苛,总是循循善诱,从不颐指气使。修订《山东省志•外事志》,回忆众前同志对外事工作的兢兢业业,所做出的每一项成绩,都令我激动不已。人虽归去,善事犹在,辑录成文,以资纪念。
作者系原山东省外事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