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化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原则性很强的老同志。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对党对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闪烁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但令人痛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他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75年与世长辞。他去世的讣告我很晚才接到。那时,我也被“监护”着,无法亲自去向他的遗体告别,只好委托我的爱人到北京郭老家中向他的夫人黄海明同志表示深切的悼念。岁月流逝,记忆犹新。14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萦迥脑际,他的革命业绩、优秀品质和平易近人、实事求是的作风,无时不在给我以鞭策和激励。凡是和他有过较多的接触、尤其是熟识他的同志,都同我一样,对郭老的品德风范有着深刻的记忆。现谨以此短文略表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郭子化同志是江苏省邳县郭宋庄人。早年参加革命,在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曾担任徐州学生联合会会长。大革命时期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全国为白色恐怖笼罩的情况下,子化同志以行医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10月,他到枣庄矿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不久成立枣庄矿区党委,子化同志任书记。1935年2月,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成立,子化任书记。由于子化同志的努力,党的力量发展到苏鲁豫皖四省边区的22个县,党员发展到近3.00人。为此,苏鲁边区特委遂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郭子化同志仍任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子化同志担负了与国民党第五战区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他利用各种关系同五战区司令兼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李宗仁建立了联系,直接开展了对李宗仁的统战工作。子化同志取得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委员的合法地位后,介绍了郭影秋等一批同志到动委会工作,并积极推荐我党同志担任各县动委会的工作。同时,子化同志还以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到临沂做国民党山东第三行政区专员张里元的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商谈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在鲁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大计。张里元十分钦佩郭子化的人品和远见卓识,曾借“闻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的古语表示其钦佩之情。此后,张里元也开始了与我党的合作,我党还选派了一批干部到张里元部和所属保安旅做统战工作。
郭子化同志多次与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杨会谈,争得了一个“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利用这个番号,依靠党的组织先后组建了第一、二两个总队。台儿庄战役期间,这支人民武装主动配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特委改划为苏皖、鲁南和苏鲁豫3个特委,隶属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郭子化同志调任边区省委统战部长。这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子化同志担任分局统战部长。这期间,我在山东分局任组织科长,与子化同志相识,虽因工作分工不同,接触不多,但时常听到同志们对他的赞赏,称赞他博学多识、深谋远虑,是难得的谈判能手。在与国民党石友三、沈鸿烈的谈判中,作为我党代表之一的郭子化同志,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敦促分属国民党各派系的武装力量参加抗日。这一段时间里,山东的统战工作在中共北方局和山东分局的领导和郭子化等同志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39年10月,郭子化同志作为山东党员代表之一赴延安,后来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子化同志从延安返回山东工作,担任中共华东中央局委员、山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以后又担任华东局秘书长。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接触较多。当时,我在鲁中区党委担任副书记兼鲁中军区副政委,书记向明兼任鲁中主力八纵政委,随部队在前方指挥作战,以后他调往胶东工作,就由我主持鲁中区的工作。那时,鲁中是山东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大军压境,加上还乡团的破坏,鲁中区倍受摧残,群众生活极其困难,有些地方群众吃糠咽菜都难以为继,区党委机关干部也到了时以野菜充饥的程度。整个鲁中区面临支前、生产、土改一系列任务,特别是生产救灾任务很重。华东局提出“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万的口号,号召全党上下全力以赴,以生产自救为主,加之社会互济、政府扶持,同心协力渡过难关。考虑到鲁中区灾情较重,华东局想方设法调运了一批粮食支援鲁中,扶持灾区生产自救。1948年3月初,郭子化同志代表华东局来鲁中帮助、指导工作,他不仅向区党委传达了华东局的救灾指示,而且深入基层研究救灾措施。在子化同志的建议下,各县都组织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并选送了一批干部到受灾较重的县领导救灾工作,加强了灾区的领导力量。这年4月中旬,我陪子化同志来到灾情最重的沂源县,在涝坡河听取了县委对灾情的汇报,召开了一系列的村干会、村民会,共同研究渡荒措施。如种早熟菜,提早收成以渡春荒。子化同志十分强调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发动灾区人民生产自救。由于子化同志的示范作用,区党委的同志也都深入基层,同群众一起同呼吸共患难,帮助群众打好生产谱,对困难严重户给予必要的救济,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得灾情渐趋缓和。当时,鲁中一些县灾情很重,沂源县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土改和生产救灾两个任务如何摆法?以哪个为主?区党委向华东局提出了请示。这时子化同志又一次来到鲁中,帮助区党委统一思想,明确提出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其他任务均结合中心或推迟进行。区党委完全同意子化同志的意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在子化同志的建议下,华东局通过省政府从各地调拨大豆100万斤,玉米、谷子30万斤,救灾款3万余元,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缓解了灾情。区党委和沂源县委也及时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组织了运粮队、运盐队、做鞋组等增加收入,并将铁匠和群众组织起来,赶修农具,抢种蔬菜,加强田间管理,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由于措施得力,大批粮食物资调到沂源,挽救了沂源灾民,到现在沂源人民还传颂着这一善举,称赞郭老立了一大功。
1948年6月,鲁南、鲁中和滨海加上冀鲁豫所属泰西地委合并为鲁中南区,我任区党委第二副书记和军区第二副政委,同时兼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主任。子化同志当时是华东局秘书长兼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我们联系更加密切了。这期间,子化同志亲自起草了《山东省政府关于为减轻人民负担节约备荒的八项禁令》和山东省政府《关于生产节约度春荒的十项要求》的布告,这对动员干部、群众增加生产、节约度荒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子化同志对支前工作也十分重视,经常了解支前情况,布置支前任务,总结和推广支前工作的经验,解决支前中存在的问题。他不辞劳苦,奔走于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及各纵队和各地党政机关之间,计划和安排支前工作。因鲁中南区地处前线,支前任务繁重,华东局和子化同志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记得淮海战役前夕,在徐州召开了一次鲁中南区党委会议,当时区党委在前方的傅秋涛、张雨帆、程照轩等同志和在后方的我参加了会议。郭子化同志代表华东局出席了会议。因为前后方之间互通情况不够,相互间有些误会,予化同志耐心地做大家的工作,使前后方取得了谅解,共同做好支前工作。为了保证完成艰巨的支前任务,我们从区党委一直到村,层层建立了支前机构,把各村群众特别是青壮年,按支前需要动员组织起来,以备随时征调。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撤到了前方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兵有兵,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那时间,全区人民齐动员,在我军组织的各次战役中,充分表现了老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参军参战,修路架桥,磨面运粮,救护伤员,呈现出一派规模宏大、紧张、热烈、艰苦卓绝的全民参战的局面。不仅支援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潍县、济南等战役,而且随军南下,支援了淮海、渡江等战役。全区动用的大批人力物力,实际上超出了群众所能负担的界限,但是,广大群众自觉地提出: “不惜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响亮口号,支前英雄、模范层出不穷,真正体现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在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就有鲁中南区的沂南县担架团长朱富胜。他作为沂蒙山区人民的代表,直接参加了建国的筹备工作和开国大典。党没有忘记英雄的沂蒙人民,英雄的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了战争。在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面前,我们不会忘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各级党组织和支前组织,也不会忘记郭子化同志在这其中辛勤工作的贡献。全国解放后,郭子化同志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还曾一度代理过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他又一次地到鲁中南视察灾情,区党委正召开县以上扩大干部会议,布置生产救灾工作,子化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灾区慰问视察团,在蒉延芳团长带领下也到鲁中南视察,郭老陪同他们由曲阜到泰西灾区慰问考察,提出了战胜灾荒的许多具体措施。我到分局工作后,在分局委员会开会经常碰到他,子化同志还是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不幸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离开山东。我在青海工作到北京开会时拜访予化同志,那时他担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我说: “郭老,我来看你晚了,你不埋怨我吧?”,郭老说:“埋怨之情没有,却充满着思念之情。”值得高兴的是,他在“文革”中被诬陷的种种罪名,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完全昭雪,恢复了他一生革命者的本来面貌。遗憾的是,郭老却没有亲自看到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四化”建设的道路上前进吧l
(作者: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