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秀智是一位土生士長的農民兒子,從小失母,年少喪父,靠著親戚幫助長大成人,走上了革命的一生。
生為國盡忠,血染疆場,從三九年十月參加革命,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轉業後投入新中國建設當中,久經考驗,身經百戰,組織信任,身肩要職,不管在部隊地方,努終保持政治本色,聯繫群眾,愛護部屬,一生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今孫為謹記祖父德行,以勵後人,整理出“智公三讓”。
五五年解放軍授銜,智公正在朝鮮前線在万成修整期間,當時任團長職務,按照當時定弦標準,可以授到中校以上,但智公主動寫信請求降銜,第一次定為上校。公當時就說:比起我那些戰場上死去的戰友,他們該受什麽銜,我現在很好。如是公又向組織申請降銜,政治部主任前來做工作說:靖團長,你要在申請降銜,部隊其他同志不好辦,經研究降到大衛軍銜不可在降。靖公考慮到組織的難處方可罷休。讓出戰功不圖名利,顯示出智公身處壯年時有此胸懷。
五八年最後一批志願軍從朝鮮回國,轉業家鄉,轉業安置是按縣團級安置為:嶧縣手工業管理局長,工資待遇按團級,比當時嶧縣時任縣長王獻之縣長每月多五元工資。智公又向組織寫報告說:“”我已轉業,要和地方保持一致或降低,比縣長工資還高,雖說有殘廢金等國家應該給我,但要求組識降低工資。“”後堅持要降,最後組織批準。此為一讓。
八二年生活轉好,翻蓋舊房,按原地基蓋房。領居張氏(小紅)家沒有出路,後排四家的胡同很窄,只能容一人走過。公說:“”鄰居無法走路,不能光我們合適,讓出一牆和屋後地方又何妨。只要胡同寬敞,鄰居便於出行就行。“”因此,新蓋的房子無後院與後牆。一直被鄰裏傳為佳話。此為二讓。
八四年三月,黃邱套趙圩子南山(蠍子山)故居和老林,部隊要在附近建訓練營房要佔用一部分林地。經過村裏爭取智公意見,要佔用故居林地二十平方米。公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黨和部隊,我的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的!建營房是國防建設,比起個人利益。國家利益高於個人,我作為黨員和轉業軍人,受黨教育一輩子的人,這點政治覺悟還是有的。只要黨和部隊需要,我老靖沒有二話,國家要讓十米,我給百米。“”於是,讓出了二百平方米,建造營房。現在南山營房只所以有這樣的規模,就是智公第三讓只功。
雖然事情過去多年,但智公之事跡,足以記錄文字,以照後人,今在公誕辰百年之際,愚孫草書此文以慰祖父德行,以勵後人。
下图为2017年驻军部隊組織為靖秀智同志掃墓活动,《棗莊晚報》曾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