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爱的老场长张耀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周年了。然而泰山林场的职工、泰山的人民,无时不在怀念着他。与老场长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大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他的动人故事;泰山一带的群众也会如数家珍般地述说他帮助群众建果园、办学校、谋福利的事迹;在泰安工作过的干部,提及这位老专员、老场长无不肃然起敬。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曲进贤同志说:“张耀南同志对泰山建设的巨大贡献我们不会忘记,泰山不会忘记”。他的名字和业绩已深深地铭刻在泰山的史册中。我们作为建设泰山的继任人,要努力以老场长为榜样,按照老场长的规划建设泰山、管理泰山。
忍辱负重重返泰山
1959年下半年,张耀南同志被以所谓“有包庇右派分子行为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罪名受到“撤销原党内外职务,留党察看,行政降两级”的错误处理。对此,他明确表示“相信党会澄清事实的!可不能不让我工作,不让我工作比给我什么处分还难受。”抱着“干大事,不求名利”的一贯信念,他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泰山山脉,担任泰山林场场长。此时,泰山林场正面临着严峻形势,一方面,“大跃进”使一些人的头脑发热,不愿正视眼前的困难局面,一方面自然灾害造成“八级工不如老百姓一沟葱”的生活状况,职工生活异常贫苦,各自打算自谋生路。张耀南到场后,走家串户,和职工促膝谈心,反复讲:“战争年代那么艰苦,党中央都带领我们走过来了。今天,我们也不能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鼓励大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位曾经领导过泰西地区人民开展过大生产运动的老专员,在林场又一次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在全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他带领干部职工沟沟岭岭实地勘察,在林间空地种瓜、种菜、种粮,亲自联系买种籽,制定种植管理计划。还发动职工割山草、采中药。他意气风发,身体力行,甚至与20多岁的青年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由于他刚到林场不久,大家不了解他患有高血压病,时常头晕目眩,还有过敏性结肠炎,大便经常不能自制。待后来了解后,人们无不为他的精神深深感动。可他对自己的病情并不在意,而对干部职工的困难却了如指掌。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j问寒问暖,倾力相助。三岔分场职工谢家孝受到家中房屋突然倒塌、妻子住院的打击。老场长知道后,立即召开场领导会议,提出一要保骨干,二要帮他渡过难关。决定让谢家孝带三个月的工资回家救急。谢家孝回到家中日夜不停地修缮了房屋,妻子病情一好转便返回了林场。不久,老场长又将他调到离家较近的玉泉寺分场工作。至今,谢家孝提及此事,总是感激地说:“多亏老场长,要不还不知道能不能迈过那个坎呢!”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家干部职工、泰山群众受过老场长的关怀帮助,没人能记得清、数得出。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场长为了保场保人,提出了林业建设中“家庭承包制”的形式。当时,老场长号召林场职工带领家属上山安家落户,建立统一工点,职工承担统一分配的任务,家属参加辅助劳动,同时亦可分得一份报酬,形成了分场、工队、家庭承包工点等新型的劳动组织形式,既适应林业生产分散的特点,又充实了劳动力,稳定了队伍,也相应解决了职工及家属的实际困难。在老场长的率领下,全场干部职工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960年瓜菜粮大丰收,林场职工不但自给有余,还大量支援了外单位。当时,林场200余职工承担着18318亩成林管理,136173亩幼林抚育,6600多亩荒山造林的任务。由于自给有余的粮菜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们情绪高涨,干劲倍增。三年自然灾害结束时,泰山林场不但顺利完成了由造林向管理的转变,各项事业都有了全面发展,生产自救的种种措施,还为后来泰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
呕心沥血规划泰山
对泰山的建设,老场长具有非凡的远见。来泰山之初,他就反复对干部职工讲,建设泰山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要把泰山建设成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平的旅游胜地,使之服务于国家建设,服务于人民。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认为必须有一个长短结合、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作指导。1960年春,林业部要求全国林业系统制订1960-1967年发展规划,老场长抓住了这个时机。他认为,中国的劳动人民对于植树造林也和中医中药一样有着丰富的经验,由于受旧社会反动统治的压迫,解放后又受教条主义的束缚,没有能够充分认识,没有能够总结出系统的经验。要想规划好泰山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调查研究做起。于是他组织开展了泰山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他率领干部职工、技术人员迎着早春刺骨的寒风,跋山涉水,探谷攀峰,走遍了泰山的沟沟岭岭,实地勘察,请教专家,走访山民农户。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口窝窝头。白天勘察测量,晚上与干部职工分析论证,回到家又挑灯撰写规划。参加普查规划的技术员、职工说:“老场长浑身象是有使不完的劲,那一阵子累得我们都散了架,可他还是那么精神。”他的老伴王芳同志说:“这老头子象是着了魔,熬了半夜,有时刚睡下,突然想起个问题,拉开灯又写起来。”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老场长为泰山丰富的资源感到振奋,同时,对林业生产管理不符合实际,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感到痛心。通过半年多的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在掌握大量林场历史、现状、特点、问题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坚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出一个科学系统、充分展示泰山特点的万余字八年规划。这个规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泰山保护、管理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内容涉及林业生产、林场建设、多种经营、组织编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远景规划等。规划从突出泰山伟大、庄严、朴素、美丽、壮观的总体特点出发,在林业生产中,按照调整提高的要求,造林、补林、抚育,美化、香化,科学布局,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相辅发展;在林业建设上,根据林业和游览观光的需要,次第展开山、水、林、田、路建设,改善工作、生产条件;在林场管理上,建立职工教育三个体系,生产、教育和科研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素质为核心,促进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在多种经营上,要改变林业光靠国家投资的现状,提出以山养山、多做贡献的思想,林、牧、副业齐头并进,争取“在八年内将泰山林场建成一个四时有花,无时不绿,高度绿化、美化、香化,树种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游览观赏要求的山岳公园。这一规划充分体现了老场长开阔的视野。科学严谨的思路和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以今天的眼光看,实为泰山建设的大手笔,为后人建设泰山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老场长并没有把工作停留在规划上,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一贯作风,他又提出了建设泰山的具体措施,突出调整提高、多种经营、基本建设三个特点,逐步实现生产、管理、教育、科研等综合保障体系,农、林、牧、副、山、水、林、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以主带副,以副促主,全面发展。以建设服务于风景、疗养、文化和生产为目的,实现四化五园两提高,即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经济化;建设果园、药园、动物园、植物园、花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分步实现森林多用化,管理科学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活环境公园化,把泰山建设成远山、高山、风景山,近山、矮山、花果山,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平的游览胜地。这些思路和措施与八年规划相映生辉,相辅相成,构成了泰山建设的宏伟蓝本,并因在实际操作上的明确严谨性和发展战略上的长远性,保证了泰山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泰山后几代建设者。
鞠躬尽瘁建设泰山
1962年初,组织上对老场长受到的错误处理给予纠正,撤销了原来的处分,并准备恢复他省卫生厅长职务。老场长真诚地为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作风而高兴,他没有为自己曾受到冤屈提出任何个人要求,而是对组织上派来的同志中肯地说:“弄清楚了就好。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我生在泰山,长期战斗工作在泰山,就让我把余生贡献给泰山吧!”多么坦荡无私的胸怀!这充分体现了老场长处处以党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做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这时的老场长正雄心勃勃地要为实施他描绘的建设泰山宏伟蓝图而大干一番。他不顾60多岁高龄,拖着多病的身体,领导全场职工开始了建设泰山的艰苦创业的工作,他四处奔走,力促生产管理教育科研七合一管理体制的落实;他妥善解决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采取调整划片的方法,使国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照顾了职工的切身利益;他推行绿化、美化、香化、经济化、专业化五化并举,抚育、调整、改造、引种四矢齐发,建设防护、风景、用材多功能森林;他坚持以山养山,自我发展的多种经营方针,开展种、养、加工创收项目,增强经济实力;他在全场试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经营责任制,把职工的责任、任务和利益捆在一起,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依次开展了山、水、林、田、路建设,建成泰山第一批公路,改善了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注重培育人材,办起了山东省首家场校合一的劳动大学,在黑龙潭水库附近建立了实验基地,将教学、实践、科研有机结合;在建设泰山的日日夜夜,老场长以其坦荡的胸怀,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风范,深深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他建设泰山的种种业绩中,不能不提及他那极富远见卓识的创造性贡献。
敢闯“禁区”,大搞多种经营。解放后,我国林业发展受到苏联单一经营模式影响,使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差距不断拉大,陷入了林业管理建设缺乏资金,职工福利及生活条件差的恶性循环。搞多种经营被冠以“不务正业”的罪名。60年代初的泰山林场面临同样的局面。老场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向传统的经营方式发难,闯一闯林业工作的“禁区”。他在八年规划中指出:“林场之所以强调争取自给,是因为林业的性质决定了再生产的过程比较长,投资后收益比较慢。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率,必须强调多种经营,以短养长,以山养山,以减少投资额,争取用同样的钱,造更多的林,或腾出资金搞更多的建设。”他在全场提出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山养山,逐步自给”的经营方针,制定了“到1976年实现养鸡20万只,养兔20万只,养猪1万头,养奶牛1万头,养蜂2000箱,种、采中药10万斤,发展经济林,开展加工业”的种、养、加工共同展开的多种经营奋斗目标。做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尤其是在制定这一奋斗目标时,老场长还是一个身背“处分”的人,没有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可老场长就是这样一种人,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从不顾个人的得失。面对种种压力,老场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躺在国家身上光伸手要钱,国家的钱从哪里来?从实际情况看,苏联的单一经营模式不适合泰山。我们应该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路,,通过多种经营改变林场的落后状况。为了把多种经营工作引入规模化、规范化,老场长制定鼓励多种经营的政策,把项目逐步落实到分场工作队,推行定点经营管理的家庭承包制。他还身体力行,亲自南下北上,多方求援,引进了鲁西黄牛、新疆细毛羊、东北梅花鹿、种鸡、种兔、种蜂等。为了取得饲养种鸡的第一手资料,他在鸡场一住就是十几天;为了掌握新品种果树生长特性,他象小伙子一样爬上爬下;每搞一个新项目,他都与技术人员、职工一起研究论证,实践总结;每一项新技术他都带头学习掌握。他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了。一天,下起了大雨,老场长想起实验苗圃的幼苗怕水浸灌,二话没说,戴上草帽,拄上棍子就冲进大雨中,当他把苗圃地里的水放完后,全身早已湿透了。1966年底,刚刚被游斗回来的老场长,见到岱顶分场的郭培法同志,纸帽子没顾上摘,急忙问道:“你们那里的牛羊怎样了?今年下了几个犊?”郭培法看着老场长,话没出口,转过脸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文革”前的1966年,泰山林场多种经营项目已经发展到20余大类,已是花果满山,牛羊成群,茶竹落户,鹿鸣蜂舞。每个场队都有自己特色的多种经营项目,经营十分活跃,林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突出特色,科学育山。根据泰山风景山的特点,老场长在八年规划中提出五团、四化目标,林场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粗放型造林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造林的转变,实现适地适树、科学布局;二是由单一林种树向多样林种树的森林结构转变,由混交林逐步替代单纯林,使泰山防护林、风景林、用材林、经济林的比例合理化;三是由单纯的林业管理向生产、教育、科研相结合的科学管理转变。为此,他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制定了较详细的造林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的具体要求,严把整地、育苗、补植、造林的质量。他先后从省内外引进落叶松、水杉、黄栌、合欢、竹子等十余种绿化树种,山前山后大量栽植了苹果、桃、杏、枣、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进行了茶、黄柏等经济树木的栽培实验。老场长在竹林分场建立了实验基地,在黑龙潭水库周围开辟r百花半岛、争艳半岛、四君子半岛,试验培植了木梨、丁香、百日红、樱桃、玉兰、腊梅、芍药、牡丹、桂花、雪松、龙柏等花卉苗木,最盛时品种达到三十余种,三四万株。可惜这些花卉苗木在“文革”中被当作“封、资、修”产物毁掉了。老场长不但在林场区道路两侧、重要景点和近山、矮山进行重点改造,而且帮助林场周围社队建立果园,使泰山的“四化”向四周辐射。据1965年资料表明,泰山林场不仅年年超额完成育苗、造林、防虫等任务,林木结构调整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风景林、经济林与防护林、用材林比例由1959年的1.5比8.5提高到3比7。重点游览区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香化和近山、矮山的经济林化已初具规模,混交林比例不断提高。一个以松柏为基调,古树名木、绿化树木、花卉植物为辅的景观格局日趋完善,泰山展现出四季常青,四时有花,树种多样,功能齐全的景象。当我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赞不绝口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以及后来游人的赞美声中,可以体会到这是对老场长当时卓识远见的莫大肯定。
办教兴研,育人为本。他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泰山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没有知识的队伍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和建设需要的,没有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发展。针对林场职工大多数知识水平低的现状,老场长采取了三项果断措施,一是请来先生,在全场开展多种形式的补习和专业知识教育;二是在全场倡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鼓励职工一专多能,创造条件让知识分子发挥聪明才智;三是创办了劳动大学,通过场校合一的方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既解决了办学经费,为国家节约了开支,又培育了林场的科技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刻苦钻研业务,拜有一技之长的人为师,60多岁的人常常一学就到深夜。出差外出买回最多的是科技书。职工们回忆,老场长懂得多,讲得在理,干起来是行家,不比技术人员差。他广泛招揽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位叫荆立安的人,擅长园林花卉,但因“历史问题”受到错误处理,一直闲置在家。老场长得知,将他请进场来。荆立安充分发挥他在园林花卉方面的特长,不仅自己在这方面干出了一番事业,还带出了一批园林花卉的专业人才。经老场长努力,林场干部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不少人日后还成了专家。为了办劳动大学,老场长呕心沥血,克服了重重困难。劳动大学从建校到办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的办学思想亦十分鲜明,即坚持自力更生,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生产科研的实际相结合,思想教育始终以共产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内容开展。劳动大学几年之中,培养出了一批有理论、有实践、能吃苦耐劳的优秀技术人才。
筑路架桥,造福子孙。泰山山高路险,沟谷纵横,自古除登山盘道外,只有砍柴、采药的山间小路。林场的生产生活全凭肩挑人扛,老场长越来越感到解决道路问题的迫切性。可林场修路架桥谈何容易!一是山高路险,沟谷纵横,地形复杂;二是主管部门与林场没有足够的资金;三是林场修路还没先例,一无经验二无懂技术的人。可老场长就是一定要啃啃这块硬骨头。面对种种不理解、畏难情绪和冷嘲热讽,老场长扳着手指一样一样给全场职工算修路的好处,从近处说到远处,从生产算到经济,直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说得大家动了心;他三番五次跑主管部门谈发展,讲优势,算细帐,硬是争取上级拨了款;他率领水利学校师生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测量队伍进山,土办法洋办法并用,一段段勘测,一片片调查,竟拿出了令专家点头的设计方案。现在已是莱芜市委书记的张敬茂同志回忆说:“刚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就被老场长‘拉进’了勘察设计组,我们跑遍了泰山的前前后后,凭着吃苦耐劳不懂就问的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反复勘察,反复计算,终于搞出了方案,经专家一补充,就成了完整的方案了”。有了上级的支持、群众的支持和可行的方案,老场长就势推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设想;经过几年,根据人力财力,逐步拓展,形成以泰山西路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公路、驮运路、步行道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1962年,终于拉开了泰山修路史的第一幕:泰山西路公路建设。
这条长12公里的路,不仅要逢山开路,还要遇水搭桥,按老场长提出的“要建就建高标准的,不能只满足现在,还要着眼未来发展的要求”的标准,仅十余万元的资金,竟没有一个专业队伍肯接受。是上,还是下?又引起一番争论。老场长坚定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见困难就退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他一方面从各分场抽调年富力强的职工组成筑路队伍,一方面从济南铁路局请来了工程技术人员,在泰山西路安营扎寨。拿惯了锄头、砍刀的手干起了木工、铁匠、石匠的活;造林抚青的能手当起了工地施工员。干部职工记住了老场长的话:“就是要用我们这双手,为今天创造一个有利环境,为明天打下坚实基础,为林业工人争一口气!”泰城群众回忆说,那时泰山西路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闪烁,十余里灯火连成一串,很是壮观。
修路中最难的还是建岱桥的建设。修这座跨度20米,高12.73米,宽6.45米的石拱桥,现在看来可能不怎么起眼,可在30年前,却实实在在让建设者折腾了一番。大桥原址坝基不牢,且桥低、路坡度大,桥面窄。改址建好一些的桥,不仅要重新设计,预算也要大大突破。于是在改与不改上出现了较大分歧。老场长了解情况后,召集指挥部成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会统一认识,他说:“筑路建桥是百年大计,眼光要远,质量要高。上有长寿桥,下有大众桥,我们建的桥要在体现庄严、朴素、实用、耐久风格基础上,超过这两座桥。不象样子的桥宁愿不建!”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大桥按照老场长的要求在重新设计后动了工,泰安行署也挤出资金支援建桥工程。1963年秋末,大桥终于建成了。它以高质量、高标准和风格独特,在泰安被誉为与泰山大桥齐名的两大桥梁。它取名为建岱桥,这三个字,代表了他与干部职工建设泰山的决心,展示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精神。在老场长带领下,泰山的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至“文革”前,已形成了以泰山西路、泰佛路为主干的公路、驮运路、步行道的交通网络。
“文革”前不到七年的时间,在老场长领导下,泰山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泰山的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绿化、美化、香化、经济化”四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还在制订八年规划之时,老场长就认识到,从长远发展看,建设泰山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一山多管,一地多管、条块分割的体制妨碍发展。他构想建设以泰山为中心,集农林牧副、旅游、文物名胜管理、文教科研于一体的大泰山区,建立林场、省果树所、省林校、劳动大学等七个单位的“七合一”生产、科研体系,成立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泰山管理建设机构。他还构想着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院的完整教育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大规模森林博物馆……。老场长建设泰山的思想以及为之付出的实践,不但为后来泰山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泰山建设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死而后己 魂系泰山
“文革”期间,老场长被当作走资派的典型,冠以多项“罪名”,遭受了非人的摧残、连续不断的批斗游街、漫骂毒打,过着劳改犯一般的生活。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想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破坏山林幕后策划者”的罪名置他于死地。可这一切没有动摇老场长对真理的追求和事业的执着。他凭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建设泰山的信念,关心着泰山的建设,思考着泰山的未来。待刚刚恢复些人身自由,他竟然在住处的方寸之地又开始了种养试验。关心他的干部群众为此捏着一把汗,劝他注意处境。他却说:“现在不忙里偷闲搞些试验,将来泰山建设就得多反复”。1971年,老场长终于“解放”了。可害怕他重新工作的人,利用掌握的权力,以问题多、年纪大为由,仅以85%的工资待遇匆忙“替”他办了退休手续。这位1937年参加抗日、1939年已是泰西人民拥戴的专署专员的革命功臣,受到如此对待,许多同志为之愤愤不平。老场长却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他说:“这些钱也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一家三口足够用了,不要再向国家伸手了。”他在待遇上不争高低,可不让他工作却不甘心。他以“泰山建设的自由服务员”的身份,联络一些立志泰山建设的同志,一边学理论,一边探索泰山建设的路子。他多次向地委写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向林场提建议,谈建设。心怀叵测的人说他是反面教员,关心他的同志劝他少操些心。他却说:“我虽退休了,还想以场为家,对泰山建设提点意见。如果认为我是反面教员,只要对建设泰lIj有好处,我甘心当这个反面教员,一直到死。”他一如既往,开始动手起草《“五七”、“辅助”、“结合”、“利用寸土实验场”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的意见》,三易其稿,反复修改补充,总结了泰ljJ林场前段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泰山建设的设想和步骤。直到他病危卧床时,还坚持让外孙女念,他口述修改意见,再由外孙女记录。这份字里行间凝聚着老场长的智慧和经验、浸透着他后半生心血的《意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才定稿刻印。这份宝贵的《意见》将影响着后来几代泰山工作领导人和建设者。
老场长没有局限于理论、目标上的探索,而是更勤于实验。1972年夏,刚从医院动完大手术回家的老场长,在亲手草拟的“家庭手则”中深情地写道:“在战争年代,为了夺取一寸土地,不知牺牲了多少同志。今天,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有责任把每一寸土地建设好。不然,对不起牺牲的同志。”在这种信念促使下,他在自己家门前办起了小小实验场。他的亲朋好友成了实验场的成员,林场的职工、技术人员成为技工。在60平方米的院内院外,鸡、兔、鱼、鳖、杏、桃、瓜、果、菜应有尽有。他精心管理着这片实验场,对每一个新品种都留下了详细的栽培、饲养、经济概算的记录。一次,家人陪他到济南看病,陪同他去的人四处奔走联系医生,他却溜到了种鸡场购置了良种雏鸡。病一看完,顾不上看结果,就象护宝贝似的将雏鸡带回家。家里人埋怨他:“都什么时候了,是命重要还是鸡重要?”他却嘿嘿地笑着说:“都重要。我把饲养技术摸透了,以后在林场搞林间放养,这样可以又省饲料、又省场地、又省……”,他越说越兴奋,仿佛看见了林间觅食的鸡群。可身边老伴的眼里却噙满了泪水。因为,检查结果已确定他患了癌症。他在病塌上写给孙子的信中说:“为什么一开始就做记录呢?特别是花费的记录,就是为今后多种经营工作做思想、组织、管理、技术的准备。”老场长就是这样痴心事业。1974年秋天,当实验场里果香花艳、鸡肥鱼壮的时候,老场长终因过度操劳、疾病缠身倒下了,这一次他没能再度从病房里走出来。他把老伴、外孙女叫到床前说:“我这一辈子坎坎坷坷,但却无怨无悔。最让我自责的是,没能把泰山的事业干好。党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我却没能改变泰山的面貌,真是去的有愧,去的不甘心啊!”一个为革命奔波一生的老党员,在临终前,没有对一生受到的诸多的不公正对待留下半句怨言,没有为还是家属的老伴、还下乡在林区的外孙女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留下的却是对建设泰山深深的眷恋!他这种不为名、不求利,始终以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己任的风范,为他光辉的一生划了圆满的句号,为身后的人留下了高大完美的形象,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老场长去世后,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尽管对追悼活动规模做了诸多限制,可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的领导和同志,泰安的职工、干部、农民等以及四面八方发来的唁电仍是络绎不绝,花圈摆满了用作追悼会场的礼堂……。现在回忆起来,象那样震颤人心气氛的追悼会场面真是少有的。这是人们心中对老场长最公允的评价啊!
可以告慰老场长的是,老场长念念不忘的泰山建设大业,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停顿后,伴随着党的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老场长当年的种种构想如今大多已经变为现实。浸透着老场长及老一代林场工人心血的泰山14万亩林地上,已展现出枝繁叶茂、林木整齐、结构日趋合理的风姿。到1994年,森林覆盖率已达80%.林木蓄积量已达45万立方米,风景林、防护林比例已达4:6。当年老场长在竹林分场的绿化实验区已扩展到泰山整个林区,十余万株绿化苗木郁郁葱葱,构成了泰山“春天百花争艳,夏日满山滴翠,秋季万紫千红,冬时松竹梅三君子斗丽”的自然景观。林区多种经营得到较快发展,经营的项目发展到50多个,年收入已达200万元。干部职工生活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和住房四通一新。正如老场长预言的那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泰山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中外游客人数由1978年两三万人次到1994年已突破年四百万人次。为适应泰山建设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泰安市政府已于1985年成立了风景园林、文物、林业三位一体的泰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对景区内风景、园林、文物、林业、规划等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如今,泰山已有了第一部总体规划,有了一支逐步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建设队伍。如今的泰山,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走出了国门,与德国阿尔卑斯山、法国圣•米歇尔山、欧美著名国家公园、新加坡、香港等旅游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泰山被认定为国内首家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当我们为泰山景区拥有的丰富资源而自豪时,当我们沿着老场长建设泰山的设想向纵深拓展时,当我们在老场长历尽艰辛领导筑起的公路上铺筑现代化旅游公路时,当我们全盘筹划泰山建设大计时,当我们为种种困难困扰时,眼前总浮现出老场长张耀南同志坚韧不拔和殷殷期盼的神情,仿佛听到老场长坚实有力的脚步声,觉得老场长就在建设泰山的队伍中,在鞭策着我们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不断去开拓新的领域。老场长张耀南同志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了泰山建设的史册,深深镌刻在泰山儿女的心底,他象泰山上迎风挺立的松柏,根已深深植入泰山肥沃的土壤之中,永葆着生命的长青。
在纪念老场长张耀南同志逝世2l周年之际,我们把千般情思、万般深恋汇成一句话:泰山,不会忘记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