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终生的往事(文/张魁三)

边院柳林 发表于2019-11-23 22:45:42

武冠英同志与我既是老战友,又是我的老乡、老师、老大哥、老领导,我一直尊称他为武老。

    我是肥城大王庄人,与武老家乡柳林村不过七八公里路,同属边院镇管辖。我1912年生人,武老1904年生人,长我8岁。1932年,我还在泰安三小读书,就久闻泰安“三大文豪”之名,武老则是三大文豪之一。他当时任泰安四小的校长,实际上他早已是从事革命活动的老党员和中共县委的领导人之一了。武老一生光明磊落,无私奉公;既是博学才子,又敢于直言进谏。这在我们这些老战友中是公认的,而他给我记忆最深的也是使我终生感悟的,却是它特殊的人格魅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日本侵略军开始轰炸泰安城。轰炸后的第二天,中共山东省委委托泰安县委在泰安南召开会议,成立“山东人民抗敌自卫团”,发动武装抗日。这就是有名的“篦子店会议”。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武老,也是正式与他相识。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武老的动员发言。武老的讲话,没有慷慨陈辞,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却以深入浅出的引导和朴实无华的家常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列数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种种惨无人道的兽行,然后像家乡人“拉呱”一样启发大家:“有人杀了你的爹,辱了你的娘,不许你还手还不许你发火,你心里是个啥滋味儿?!现在日本鬼子已经开始糟蹋咱们每一家,杀害咱们每一个人。谁的良心能被狗吃了,不当回事儿!”他还举出济南“五三”惨案时期,日本人残杀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的例子。随即,他低低的吟唱起来:“恶虏寇华年已久,中国百姓蒙耻羞……”武老富有磁力的话语和浓重的乡音,把深深埋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民族自尊感挖掘了出来。谁能面对这样的乡亲、老师如此的肺腑之言而无动于衷?

    使我犹为敬佩的是,其后武老话锋一转:“日本鬼子到底是鬼子,是鬼就不是人。人和鬼斗还真不容易咧!咱可要提防!”他按照省委、县委的战略部署和计划浅显而又精辟地分析了当前泰安地区的抗战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具体主张。武老的动员浅显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入的道理,近乎庄稼汉般的直白却让每个人都心服口服。不仅极大的鼓舞了干部群众、部队、地方的抗日士气,又让老百姓有了与日本鬼子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抗日统一战线后,国民党的顽固派不但不抗日,反而组织地方武装扩大自己势力,不断向共产党抗日武装挑衅制造矛盾,坚持反动反抗日立场,企图打击削弱以自卫团为领导的抗日势力。国民党山东第一专署专员郁仁治就是顽固派的这样一个代表。他在泰安打着国民政府的旗号招兵买马,扩充反抗日武装并视自卫团为自己独霸泰西的最大障碍。为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完成抗战大业,武老曾代表自卫团与郁仁治进行谈判和说服引导工作,后经山东省委同意,自卫团曾在名义上编入了郁仁治部的保安团。但这个郁仁治得寸进尺,不思悔改,进而变本加厉地企图吞并共产党抗日武装。

    1938年秋,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一个营,将我和武老以及所在部队的十几个人包围在长清大峰山,带队的正是国民党山东第一专署专员郁仁治。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武老经过紧张思考,认为这个时候如果硬拼硬打,只能激化矛盾,不利于今后一致对外抗战,还要造成不必要的牺牲。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向对方喊话:

    “你们也是抗日部队,为什么不打鬼子,反而跑到大峰山来打自己人?”

    “你们不听中央调遣,不服从我的指挥还滋事惑众!”郁仁治开始还强词夺理。

    “现在是国难当头!日本鬼子把刀举到咱头顶上往下砍啦!难道还让我们服从调遣,跟着你们去打内战,祸害老百姓!那样咱们还是爹娘养的,还是中国人吗?!”

    面对武老的义正辞严,郁仁治干瞪着眼,张了几次嘴,半天没答上话来,保安团的营长张相兰以及他的手下本来端着的枪也戳在了地上。

    保安团禁不住我们掏心窝子的解劝,在强有力的政治攻势下,终于撇下包围,悄悄离开了大峰山。

    武老曾亲自参与创建自卫团的第五大队并兼教导员。抗敌自卫团后来迅速发展壮大,从两个队发展到十五个大队。抗日对敌斗争如火如荼般的在寨安地区展开。

    在抗战的几年里,我与武老曾并肩作战,共同参加过多次打击日本鬼子、日伪汉奸的大小战斗。

    1938年初,攻占肥城,夜摸界首;1938年春,黑虎泉和道郎战斗;1938年秋,攻打马家店;

    1944年,攻打东向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武老当年的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甚至每个表情,至今历历在目。

    今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可能我永远无法说清,是什么让我在67年前就认定他是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足以证明我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武老的一生跌宕坎坷,也像我们这些老战友们一样受过冤案、挨过批判、遭过打击报复、“吃”过皮带、棍棒。但他至死没有对党和党的事业产生过丝毫动摇。他无私无畏,嫉恶如仇;从不文过饰非,更敢于仗义执言。因此,他吃过太多的“苦头”,也影响了他一生的“仕途”。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更加相信:我们党的事业需要更多像武老这样的人。

    像无数忠诚予党的老革命所奋斗牺牲那样,武老用民众的话,唤起了民众,点燃了1937年泰安抗战的那把火,更用他毕生的付出,圆满地诠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

  2004年9月


  (本文作者张魁三为原国家地震局局长)

谁在收藏
浏览:94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泰山野马
    泰山野马
  • 东汶之畔
    东汶之畔
  • 边院柳林
    边院柳林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