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大学生在连队(文/王永廉 王脉善)

权台村de 发表于2019-11-24 14:06:48

    运河支队的干部,除了部分土生土长,在实际斗争中培养、锻炼,逐步成长的以外,主要骨干是一批红军干部和来自抗日军政大学及其它干部学校的学生。先后在运河支队工作的红军干部有10多人,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学生有20多人。这里记述的是一个抗大毕业生在连队进行政治工作的事迹。1944年初秋,运河支队几经曲折,已经发展近千人。为了加强部队建设,进一步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战略反攻这一新的形势,上级决定在运河支队建立营的编制,把这支带有游击性质的地方武装,建设成为正规的地方主力部队。

    8月下旬一个晴朗的下午,建营大会正在黄丘山套里的丁庄举行。各个连队组成的方队整整齐齐排列在丁庄前面的场园里。全体干部和战士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支队政委郑平的讲话。当二营四连的战士们听到19岁的权启厚被任命为他们的指导员时,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并不由自主地议论起来:“小权?好!“小权给咱当指导员,保证行!”可不,‘抗大’来的嘛!”

    四连的老战士们都记得,在那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这支几百人的武装在坚守微山岛的战斗中,由于同日军硬拚而失利。战斗后只剩下大队长邵子真和10个干部战士。是党和人民一直关心着这支队伍,不断为它充实力量,使它不仅没有垮掉,而且一天天发展了起来。1943年夏天,又从主力部队抽调来一批骨干。18岁的“抗大”毕业生权启厚就是在这时从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队来到这个游击大队当文化干事的。那时,乍一看这个细高个、白净脸、大眼睛、高鼻梁、文静自若的小八路,战士们都把他比作小姑娘.可相处一年后,大家都知道他“真不简单”。平时不打仗时,他看书、写字.作文章,待人说活温文尔雅;一打起仗来,能冲能杀,既灵巧又大胆。原来这是个文武全才!这样的人来给他们当指导员,谁能不高兴呢?可是,高兴归高兴,要带好来自四面八方的这一连兵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些同志多数没有文化,虽能打仗,但革命道理懂得不多,长期的游击生活,又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要把这样一支队伍按照我军宗旨建设成为一支能攻能守具有坚强战斗意志,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对只有19岁的指导员权启厚本人军政素质,是个很大的考验。但是,他靠在抗大学得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终于把这支队伍带成一支屡建战功的英雄连队。

    扛枪打仗为人民

    建营不久,天气渐渐的冷了,一场大雪过后,大地到处冰封雪盖。这对衣着单薄的新四军战士来说是非常严重的考验。(1943年10月运河支队改名为新四军四师峄滕铜邳总队)特别是夜间站岗,冻得浑身冰凉脚手麻木,下岗后很难入睡。四连驻地的群众了解到这种情况,主动凑起一些秫秸,让晚上下岗的战士烤火取暖和送一些麦穰让战士铺在身下。

    指导员权启厚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每天晚上都要查几次哨。一天早晨,他忽然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大娘在呼号的北风中抖抖嗦嗦地拣着树枝。他过去一问,才知道这个老大娘家里已经没有柴草做饭了,他很是内疚,暗暗地责问自己:我们是为谁带兵打仗?人民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看到了没有?人民已经没有柴草做饭,而人民还主动把秫秸等送来为战士烤火取暖。回到连队,他同副营长兼四连连长华新乙、副连长郑玉仁等同志商量后,立即召开了全连大会,把早晨看到的情景对战士们进行讲解,以“我们扛枪打仗是为的什么?”为题,给战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这堂课,深深地教育了战士们。他们中有许多人从驻地群众的艰难生活想到了自己家里父母兄弟同样在生死线上受着煎熬,终于弄明白了:我们扛枪打仗为的是解放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的是解救自己苦难中的父母兄弟。作为人民战士,要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的利益,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会后,战士们主动把群众送来的秫秸又送还给群众。此后,他总是经常同华新乙、郑玉仁和党员骨干一起研究把从驻地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对战士进行教育,因此,这支连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没有人发一句牢骚、怨言。使这支农民组成的队伍阶级觉悟越来越高了。

    舅舅打碎一只碗

    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上过“抗大”的权启厚深知这是使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特别是要带好这支“游击”惯了的队伍,更需要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教育战士们。

    当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战士们虽然懂得了遵守纪律的道理,可违犯小纪律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权启厚认识到,仅仅批评还不够,要提高战士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除了需要继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外,干部带头遵守和执行纪律,为战士做出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他的舅舅到队伍上来看他,有一个同志端来一碗开水,他舅舅喝水时,不小心失手打了一只碗。舅舅临走时,权启厚要舅舅转告他母亲,最近让捎些钱来。舅舅走后,权启厚先向司务长借了两角钱,赔偿了舅舅打的碗。同志们说:“这碗又不是你打的,怎么能让你赔呢?”权启厚说:“舅舅是为我而来的,他打了碗,当然我要赔了。’’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有一条:“‘损坏东西要赔,。我们每一个干部战士都要坚决执行我军铁的纪律。”

    权启厚收到母亲捎来的钱,立即归还了向司务长借的款。权指导员代舅舅赔碗的事,深深地教育了四连的干部和战士。违犯纪律的事情越来越少,即使偶然发生也都能主动检查,认真改正了。

    “老虎”的脾气也能改

    四连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虽然不断提高,可是少数人的世界观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改变的,长期以来形成的游击习气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去掉的。面对这样的同志,权启厚头脑冷静、沉着,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邵老虎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邵老虎”是二排长邵世德的外号。这个人身高力强,作战勇猛,在四连素有“猛虎”之称,有的人就干脆叫他“邵老虎”。这只“猛虎”,哪儿都好,就是有个爱喝酒的毛病。有一次同日军打仗,他除了缴获枪子弹,还缴获了一个水壶,从此,他就常常把装满酒的水壶背在身上,夜间行军走着路也想喝一口,这给部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这年冬季的一个夜里,四连悄无声息地移防行进在运河南岸的田间小路上。权启厚时而出现在队伍最前面,时而来到队伍最后头,摸摸这个战士的背包,又替那个战士背一会步枪。有时又象一个大哥哥轻轻拍一拍刚入伍的小战士的肩膀,嘱咐一声“别打盹啊,要跟上!”他就象这支队伍的灵魂,走到哪里,哪里就活跃起来。但当他走到二排,忽然一股酒味扑鼻而来。他立即向前面的二排长邵世德走去。难道他又喝酒了?!”

    权启厚当指导员几个月了,和战士一样,没有丝毫特殊。40岁的邵世德,看着这个比他小一半的指导员,从心底里佩服他。尤其是在邵世德喝酒这个问题上,指导员体谅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多次耐心地向他讲为什么做一名革命战士不能随便喝酒的道理。邵世德也满口答应,并下决心戒酒。可是昨天,部队驻地有一家卖酒的,扑鼻的酒香使邵世德的酒瘾又上来了,他偷偷花钱装了一壶。他怕指导员发现,就让战士小崔装在挎包里背着。可不知怎么搞的,酒味还是透出来了。邵世德心里正作难呢!要是让指导员闻到了,可怎么交待呢?

    细心的权启厚很快发现酒味是从小崔的挎包里散发出来的。他暗中微微笑了笑,心里说:“老虎啊老虎,你又酒馋了?自己不敢带,让战士替你带!你呀!……

    “邵老虎”犯了纪律,权启厚满有理由批评他一顿,可是,他想,运河支队刚建营时间不长,“邵老虎”又是在冯玉祥的军队干过多年,他有喝酒的习惯也不是一年了,由过去的明着喝,到现在的不喝少喝暗着喝,说明他有了一定的进步。要继续耐心地帮助他,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他边走着,边考虑着怎样处理这件事。

    邵老虎到底是经过党多年教育的老同志。这时正边走边骂自己没出息.连酒也戒不住。为喝酒的事,指导员说过自己多少次了,怎么还不自觉呢?

    来到宿营地,他决定主动找指导员检讨.正好指导员来找他。他脸一红说:“指导员,我检讨。我又买酒了。”

    没想到指导员却微笑着说:“我不是来谈你买酒的事,我是来了解行军情况的。”

    细心而又机灵的权启厚看到邵世德满面愧色后,他一个“酒”字未提,却更使邵老虎满面羞愧。他低着头说:“指导员,战士们都很好,只有我一个人犯了纪律,你处分我吧!”

    权启厚拉着他的手说:“还需要处分吗,你不是主动认错了吗?”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邵排长,纪律是我军胜利的保证。我们干部要带好战士。就要在各方面为大家做出好样子来,要不,谁听我们的,你说是吧?”

    五大三粗的钢铁汉子邵老虎,在这位年轻的指导员面前,鼻子一酸直想掉眼泪。他咬着牙说:“指导员,今后我要是再喝酒,你就狠狠地处分我好了!”

    权启厚安慰他说:“我相信,不用处分,你也一定会把酒戒掉。等我们打了胜仗,一起喝庆功酒。等抗战胜利了,我们再喝胜利酒,让你喝足喝够。”

    从那以后,“邵老虎”他加强了纪律性,真的戒掉了酒。就象猛虎添翼,带兵打仗更勇敢了。在以后的战斗中,他多次立功,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待战士亲如兄弟

    1944年10月,四连补充了29个新战士,这都是些穷人家出身的孩子,他们的亲人把他们送到队伍里来,为的是早一天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权启厚从这些新战士身上看到了人民对子弟兵的支持、爱戴和期望,他决心带好这些战士。他逐个了解这些新兵的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和思想情况,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行军的时候,他不但从来不让通讯员为他背背包,而且总要替这个小战士背一会背包,替那个小战士扛一会枪。

    权启厚的父母非常疼他,经常给他做了袜子和鞋捎到队伍上。可是,同志们从没看到他穿过袜子,即使在大雪纷飞的严冬,他也是打着赤脚穿布鞋。原来,家里每次捎来的袜子,他都送给了那些小战士。

    那时,离上级机关比较远,自己也没有被服厂,战士们穿的鞋都是群众手工做的,式样不一,大小也不一定全合适。细心的权启厚就帮每个小战士把鞋子缝好带子,以免行军时不跟脚。有一次,15岁的小战士丁继才夜行军时老是跟不上队,这引起了权启厚的注意。休息时,权启厚在黑暗中摸着丁继才的脚和鞋,原来鞋的麻线太粗,磨脚。他立即把自己的鞋换给了小丁。到了宿营地,他又嘱咐各班的班长,一定要把新战士的生活料理好,帮他们学会自理,不能让他们受了委屈。

    权启厚就是这样象大哥哥一样关心着每个战士,使他们体会到革命队伍的温暖和幸福。不少战士感动得热泪盈眶。丁继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只剩母亲和两个弟弟。他不知道“父爱”是什么滋味。指导员的关心使他觉得象在家里一样。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丁继才已经两鬓斑白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权启厚带兵、爱兵的许多动人细节。他说:“权指导员使我体会到‘父爱’是一种什么滋味。”让战士们聪明起来

    权启厚来到四连后,常常为这样一件事苦恼:“大部分干部和战士都不识字,命令只能靠口头传达,有时避免不了要走样。不能看书学习,有许多革命道理也只能通过别人讲给他们听。连队的战士大部分是十几岁、20几岁的年轻人,打天下要靠他们,将来人民坐天下也离不了他们。可是,没有文化怎么建设新中国呢?这个抗大毕业的学生,眼光是这样的远大。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勾画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蓝图了。他决心帮战士们学文化,让他们一个个都变得聪明起来。

    要学文化,就要有笔。权启厚灵机一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把子弹壳、废牙刷柄磨制加工,做成了“土钢笔”。不长时间,许多战士都用上了他做的“土钢笔”。

    要学文化,还要有书。权启厚想,要战士们学得有兴趣,学得快,只有先把他们用得最多、最迫切的知识教给他们。于是,他把全连战士的名字,武器的名称、队伍训练时的口令等等,编成了语文课本,教战士们识字。比如:“汉阳造”、“七九步枪”、“七九步枪打七九子弹”、“六五步枪打六五子弹”、“稍息,立正!”等等。这些都是战士们平时会说而又不会写的字和话,学起来特别有意思,收效快。

    权启厚逐渐把革命道理揉合进文化学习里面,使许多战士既学到了文化,又学到了真理,一个个变得更聪明起来。四连,这支由游击队改编的队伍,在权启厚同志耐心细致的教育下,终于变成一支思想觉悟高、战斗力强的主力连队。这支连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45年5月,运河支队大练兵,全支队七个项目的七面锦旗,被四连夺去五面:队列、射击、急行军、劈刀和政治题测验。

    同年夏天,在“刀劈黉学”的战斗中,四连担任主攻,同兄弟连队一起,一举拿下了汉奸龙瓜屋子盘踞的“黉学”,消灭了龙瓜屋子的汉奸大队。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1947年1月,四连改称为八连,参加鲁南战役建立奇功,被命名为“平山英雄连”。

权启厚同志在自己的一切言行中都为战士们做出了榜样,特别是在战斗中,他更是身先士卒,既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又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战斗员,受到战士的拥护、爱戴,受到上级的表扬.1947年8月,在山东省定陶县姚湾楼阻击国民党蒋军王牌整编第十一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23岁.我想他的家乡江苏省铜山县权台村的人民定会为有这样一位优秀指挥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谁在收藏
浏览:62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运河后生
    运河后生
  • 权台村de
    权台村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