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泰山,雄踞齐鲁大地;滔滔汶河,千里奔腾不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泰山、汶河山水之间造就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坡的大盆地。
泰山西行20公里就是这个大盆地,山东泰安夏张镇就坐落在这个大盆地里。夏张镇之形成,来源于一条古驿道。
据《夏张公社志》和夏张白塔子碑文记载:夏张镇古驿道始于秦,昌盛于宋末至清,历代整修,在历史上是连接泰山与中原大地的国道。
夏张古称“嶅阳里”(“嶅”为山前平地),因处嶅山(凤凰山古名)之阳而得名。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符县在此扩建了二郎庙后,迁来姓夏和姓张的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后因夏、张两姓逐渐繁荣,至清宣统二年(1910)更名为夏张。
夏张古驿道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因为宋真宗皇帝要途经夏张到泰山封禅。
史书《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二》记载:宋真宗封禅泰山从开封经东平、肥城、安驾庄、夏张至泰山,从此“夏张古驿道”变成“夏张古御道”,又因夏张位于泰山西侧,故又名“泰山西御”。
宋真宗驾临夏张后,北宋王朝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式设置夏张驿,配驿丞、驿役、仪仗队、鼓乐队、鸣炮兵等。夏张驿的南北出口分别叫三官阁、玉皇阁。现存的三官阁重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车辆轧出的痕迹至今还清晰可见。由此可见,从北宋至清朝,夏张驿一直昌盛不衰。
清宣统二年(1910),津浦铁路通车,夏张驿作用减弱,遂撤销夏张驿,改名为夏张镇。
夏张镇、无梁店、王士店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遗址,王士店向东1华里有著名的小泰山。
小泰山与宁家庄东面的卧龙山相连,卧龙山山南有明朝建的“帝王堂庙”。明、清、民国时代,小泰山、帝王堂香火旺盛,每年四月初八小泰山碧元老君的生日庙会时,南方各省信徒纷纷到小泰山进香,到王士店庙会购物。实际上,碧元老君的生日庙会已成了商贾物资交流大会。小泰山周围50华里范围内有15个名胜古迹,著名的寺庙、战争遗址,如秦汉时代东汉刘秀曾兵败至夏张,八角琉璃井饮马;战国时候齐鲁之战争夺汶阳田;民国时期张作霖进行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宁家庄西部曾为战场;七七事变爆发后,夏张农民起义,泰西抗敌人民自卫团在夏张成立等等。
沧海桑田,时光如电。夏张,这座黄河岸畔的古镇,穿越历史时空,迈着沉重的脚步,伴随英雄的业绩,沿着时间的驿道,从远古一路走来,走到今天。
今天,英雄的夏张人民正在继承先辈的革命遗志,与时俱进,发奋进取,拼搏争先,创造美好的未来。
夏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山因水而清,水因山而秀;
这里,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沃野千顷;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坡,山水迷人,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众多。夏张有一条河名叫挡将河。
传说,汉武帝刘秀早年遭王莽军追杀,在河边遇险。大将马武拼死护主,使刘秀脱险,挡将河因此得名。
夏张有一座构造奇特的建筑名叫无梁殿。
无梁殿建于元朝元年,大殿呈圆形,既是塔又是阁,没有横梁,是典型的“墙倒屋不塌”结构。据传说,泰安历史名人,明万历年间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就是在无梁殿前,引诱皇帝说出了“山东无梁(粮)”的话,从而为家乡父老减轻了赋税。
夏张有一个古村落名叫鸡鸣返。
据史料记载,鸡鸣返因明永乐皇帝路过这里正值鸡鸣时分而得名。另外,夏张的狗刨泉、马刨泉、饮马池、报恩寺,帝王堂、演武场、香水寺等地均流传着与帝王有关的故事。经过千年演绎,御道文化在夏张丰富而多彩,其中的智慧与情趣,妙不可言。
除了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夏张境内的自然风光也秀丽迷人。
夏张境内的卧龙山、小泰山、金牛山、青龙山、五龙山、凤凰山和盘龙山等八大山峦巍峨叠嶂,蜿蜒起伏于夏张东、北、西部,正南方是汶阳田。
凤凰山古称嶅山,位于夏张西北,因形似凤凰而得名。凤凰山敖阳峰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山洞叫鹁鸽洞,此洞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洞内怪石嶙峋,洞壁上龟裂的石缝深不可测,鹁鸽洞左侧峭壁上有棵倒悬生长的古柏,壮若虬龙,在古柏树下,有会仙洞、朝阳洞。正对会仙洞的山腰间有三块奇特的巨石,名叫三官石,传说三官石每滚落下一块,山下的上王庄内便会出一个大官,1904年龙年的一个夜晚,历史名人王耀武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青龙山位于夏张北面,山顶有一座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寨,名叫青龙寨。至今古寨墙仍蜿蜒起伏,犹如巨龙盘踞在高山之上。青龙寨是当地村民修建的防御太平军、捻军的团练山寨。青龙山下有三皇庙、灵液泉等景点,三皇庙内,供奉着人类的三位祖先:神农、伏羲、燧人。旧时,三皇庙庙会非常兴盛。
夏张东北方向有金牛山,山顶上有一座汉代的古寨,名叫赤犊寨。据史料记载:汉更始元年(公元23),郅君章聚兵于此,创赤犊寨,“赤犊”之意是指郅君章的部队将继承赤眉、绿林起义的传统。赤犊寨面积约60亩,寨墙基本完好,是“泰山第一古寨”。在金牛山上有一天然石洞叫金牛洞,夏天洞内凉风飕飕,冬天洞内雾气蒸腾。夏张还是一个养育名人、艺人和革命英雄之地。
清朝顺治年间户部侍郎、仓场总督王度就是夏张人。
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已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莱芜梆子(前身为老阳春班,徽班之一),就由王度在夏张镇创立。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泰安革命烈士就有张传伦、陈焕臣、王廷奎、李其文、王士贞、尤万富等35位。以后,还有崔子明、张文雅、张一波、崔健、崔建文、崔建敏、武冠英、李鸿宾、吴伯箫、赵丹、刘丽英、曲格平、欧阳中石、刘金龙等将近500人,都是从泰安和夏张走出去的农民儿女。经过战争炮火的洗礼和革命征程的磨炼,他们都成为声名显赫的革命功臣和令人敬仰的名人。
张一波和这些功臣、名人一样,也被编人了2006年出版的泰山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安儿女》。不仅如此,张一波和崔子明、张文雅、崔健、崔建文、崔建敏、武冠英、刘金龙等人,还被编入了2009年出版的<开国将士风云录》。
据<中华泰安儿女》和《开国将士风云录》记载:著名的“夏张起义”组织者和参与者崔子明、张传伦等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夏张地区的早期革命领导人。而本传记的主人公张一波,不仅继承和践行了父亲张传伦的革命遗志,而且后来还成了名扬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史学家。尤其令人羡慕的是,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3位记者得知张一波的动人事迹后,不仅慕名专程前往沈阳张一波的住所采访,而且还兴奋地将张一波称为“国宝”和“东方之子”。不久,“东方之子”栏目播出张一波的先进事迹后,张一波的老家泰安夏张的父老乡亲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知道,张一波不仅是辽宁沈阳的荣耀,更是家乡泰安夏张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1.苦难的童年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子英雄儿好汉”。正是因为张一波出生在共产党和八路军干部的家庭,这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将是不平凡的传奇一生。
童年时的张一波就特别懂事,父亲参加革命常年不在家,他从小就听母亲的话,帮助母亲做饭、洗碗、扫院子、干家务活儿。
一晃儿几年过去了,张一波很快长大了。
1935年9月,刚满8岁的张一波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十分渴望读书,每天站在他家大门口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从眼前走过,心里羡慕不已。母亲王风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知道家里穷供不起孩子念书,曾几次暗自流泪、叹息。后来,还是一咬牙向亲戚借钱把张一波送到了宁家庄小学念书。
在宁家庄小学期间,张一波很快学完了《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课程。可是,就在张一波怀着远大理想,憧憬着美好未来,心里暗自在盘算长大了也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侵华战争从天而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山东包括泰安县在内的周边各县都遭到日军的侵占,立志抗战的共产党人随即开始了与日本侵略者的敌后游击战。
泰安被日军占领后,全县很快沦为敌占区,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对各乡镇村屯进行大扫荡,老百姓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此时,由于战乱原因,宁家庄小学被迫停课,张一波和村里的同学们不得不走上了走村串屯的流亡读书之路。
从1935年到1940年,张一波一再转换学校,辗转于各村屯小学艰难求学。有时停课回家等待复课,一等就是三五个月;有时返校接着上课,没过几天又开始停课。这样,停课,复课,再停课,再复课,反反复复,总算断断续续地念完了六年小学。
在流亡读书期间,张一波先是跟随曹光英老师和曲化泉、曲德海、李克顺、李克木、李克勤、张继高、张继远、李善堂、宁大洪、宁二洪、王二凝、高宏吉等十几名同学转移到夏张镇小学。一年后,又跟孔兆坡老师和同学们转移到鱼池下洼小学。不久,再次返回到宁家庄小学。
此时,只有13岁的张一波已经完全懂事了。他从内心无比憎恨日本强盗侵略自己的家乡,害的自己有书不能读,有家不能回,乡亲们整天提心吊胆,为躲避日本鬼子进村扫荡东藏西躲。但由于自己太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军横行霸道,却毫无办法。然而,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位共产党员,早已秘密地从事着抗日工作,甚至连他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名义上是在外地教书,暗地里却在抗日。因为,那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保密的,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向妻子儿女泄露,不然随时都会被国民党和日寇抓捕杀害。
父亲张传伦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此时此刻,家里人毫无察觉,乡亲们更不知道,都认为他在外地教书,谁也没想到他是一名地下党和八路干部,在秘密地进行抗日。张一波年纪小,自然更不懂得这些,天真地认为父亲就是一个教书先生,所以家里才有这么多书。1924年,张传伦从南方回到泰安老家后,随身带回了十几篓书籍。除了有《论语》、《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小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说唐》、《说汉》、《岳飞传》、《三侠剑》、《唐诗三百首注疏》、《朱淑真断肠词》、《孟姜女寻夫记》、《增附汤头歌诀》、《药性赋》、《素问抄》、《脉诀抄》、《新青年》、《泰戈尔》、《郁达夫》、《总理遗嘱》、《孙中山全集》、《泰戈尔戏曲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曾国藩的《曾文正公文集》等书籍外,还有《康熙字典》、木刻印刷线装本《饮冰室合集》、《东莱博议》、《觉世鸿文图说》、《增广剔弊五方元音》、《读史论略》、《笔算数学》和《柳公权字帖》’等学习用书。这些书是张传伦从1917年离开宁家庄到1924年,在泰安、上海、杭州等地8年期间读书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积攒的。
后来,慢慢长大的张一波,在父亲的影响下,被这些书籍深深地吸引住了。放学回家帮助母亲干完家务活儿后,没事就埋在书堆里孜孜不倦地阅读父亲张传伦读过的书。在这些书籍中,张一波特别爱读《新青年》、《泰戈尔》、《郁达夫》、《总理遗嘱》和《孙中山全集》等进步书籍。可是,只上过几年小学的他,要读懂这些书籍,可真是费力不少。有趣的是,在读《孙中山全集>时,书里很多字他都认不全,硬是囫囵吞枣地坚持去渎,虽然似是而非地明白一些大概意思,但张一波还是知道了孙中山这个人很了不起,不仅大力倡导“天下为公”,而且自己还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己任,一心一意为劳苦大众干事儿。
2011年,已是84岁高龄的张一波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说:“我之所以读过那么多的书,这真得感谢我的父亲。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非常羡慕和佩服我父亲,可就是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弄回来的那么多书,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个干大事儿的人。”
其实,当时还有许多秘密张一波更是全然不知。东向镇他的二舅王九云、表舅李鹤年,还有几个他不认识的人经常去找他父亲张传伦。这些人一来,父亲二话不说,立刻就跟他们走,一走就是十天半月不回家,有时候一连几个月不回家住在外村屯。
原来,他的二舅王九云和表舅李鹤年也是共产党员。他们和父亲张传伦一样,正在泰西地区各乡镇村屯秘密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党员和农民运动。不仅如此,他更不知道,当时他特别爱看的《新青年》杂志和李大钊写的《庶民的胜利》那篇文章,都是反动当局严厉查禁的。
世事难料,人生不易。不管是谁,一生当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张一波也不例外,他的这个转折点从一开始就是不幸的,残酷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个转折点,准确地说是厄运,这个厄运很早就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而且来的还很突然。
1940年,在张一波刚满13岁的时候,由于汉奸告密,他的父亲张传伦不幸被日军杀害。从这时起,张一波就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张传伦牺牲后,张一波家的大门也被日军贴上了封条。从那一天起,张一波和奶奶、母亲、哥哥、弟弟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全家人顿时陷入绝境,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
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母亲几次流着眼泪,希望他和哥哥继承父亲的事业,抗战到底,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此时的张一波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两眼噙着热泪,双手紧紧地攥着拳头,使劲儿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地向母亲发誓:“妈妈放心!我一定会为父亲报仇,去打日本鬼子。”
2.少年流亡
1940年至1945年,在这6年当中,在泰西地区,像张一波家这样到处流浪的八路家属叫抗日流亡家属。
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管辖的泰安县西部地区,这些八路军抗日流亡家属都由八路军部队负责供养。按照规定,当时,每个八路军抗日流亡家属都能定期或不定期地领到几斤小米或10元鲁西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行的纸币),也有国民党政府发放的中央银行票和日伪政权发放的皇军军用票。有时候,这些八路军抗日流亡家属不能及时领到小米或钱票时,就只好偷偷地到敌人盘查的不严的村庄走村串户,到处乞讨,糊口度日。
母亲王风云把行动不便的婆婆张李氏秘密地安顿在一个亲属家里之后,领着张一波哥仨,到处流浪,居无定所,今天住在这个村,明天住在那个村,整日提心吊胆,生怕被敌人追杀。
当时,逃离村里的一些八路流亡家属起初没有经验,全家人一年到头,每天都是在一起要饭。敌人发现后,经常是将这家八路家属全家人连窝端,一个活口不留,全部杀掉。
有了这样的血的教训,后来,许多八路流亡家属提高了警惕,知道人多在一起要饭目标大,容易被敌人发现。所以,为防止汉奸、特务盯梢,全家人经常分开单独要饭。他们整日流浪在张家庄、刘家庄、大西牛、小西牛、赵家店、王士店、城子崖、东城、下洼、满庄、馍馍山、河西上章、郭家小店和无梁店等10多个村庄,今天住在这个村,明天住在那个村。一家人虽然在附近几个村庄要饭,但为了提防汉奸、特务追踪,常常是有时相聚,有时分开。有时候,一家人凑巧在一个村里碰见了,也不敢聚到一家吃饭,而是分散到几户农民家里去吃饭。只有在汉奸、特务跟踪不紧的时候,才偷偷地凑到一起团聚几天。
1940年年底,为防止日本宪兵和日伪军追杀八路抗日家属,泰西抗日县政府对全县的抗日流亡家属秘密转移做了统一安排。在安排张一波一家转移时,泰西抗日县政府八路军独立营营长、敌工部部长兼锄奸队队长崔子明亲自找到宁家庄村一个叫曲二道士的人。
曲二道士之所以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因其曾经当过道士,在家里兄弟当中排行老二,故得此雅号。崔子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也是事出有因。
原来,几个月前,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关系,秘密地让曲二道士来到宁家庄当上了日伪政权报告员。
曲二道士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当时,他全家人也在日伪政权的残酷统治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因此,曲二道士同样对日本鬼子也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名义上是给日伪政权当报告员,暗地里一直在为泰西抗日县政府和八路军做事。
一天,崔子明找到曲二道士说:“你们宁家庄张传伦的家属就交给你了,一定要保护好他们全家,千万别让汉奸、特务发现。”曲二道士说:“崔部长!放心吧,有我在就有他们在。”
几天后,曲二道士将张一波的母亲、哥哥、弟弟一家五口人做了分散隐蔽。在安排好张一波的母亲、哥哥和弟弟之后,13岁的张一波被曲二道士送到了夏张镇一家药铺。这家药铺掌柜的叫乔明义,乡亲们尊称他为乔先生。
乔明义是张传伦姐姐张传英的儿子,是张一波的亲表哥,比张一波大20岁。此时,表哥乔明义早已知道二舅张传伦是村里的汉奸告密害死的。因此,不仅对二舅妈王风云一家深表同情,而且对表弟张一波格外地关心和疼爱。
张一波来到夏张镇,在乔明义家药铺里躲藏了lo天。在这lo天里,他深得表哥乔明义喜爱。因为张一波虽然是个小孩子,但却非常懂事。每天早晨起来,不用别人指使,总是把药铺里里外外的卫生打扫得千干净净。闲着没事时还拿个戥子,帮乔明义拉药匣子、抓药、称药,答对前来药铺抓药的主顾。到了晚上,还跟乔明义住在一个大炕上睡觉。乔明义背药书,他也跟着背。所以,没用几天的工夫,不仅药铺里那几味常用的中草药药名都让他背得滚瓜烂熟,就连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中医临床名著《伤寒论》和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他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张一波在乔明义家药铺隐藏10天后,曲二道士又把张一波和弟弟张正中接到了一起,送到了小东牛大集。来到大集,一个卖馍馍的农民和曲二道士接上了头。原来,这个卖馍馍的农民叫李淳德,也是一名地下党员,在小东牛大集以卖馍馍为掩护,专门负责转移和接送抗日流亡家属。
曲二道士与李淳德见面后,对李淳德小声说了几句话,把张一波和张正中哥俩交给李淳德就走了。曲二道士离开大集后,李淳德领着张一波和张正中哥俩走了十多里路,来到了满庄。
满庄村住着张一波的四个表大爷,这四个表大爷的名字很有讲究,是按“忠孝仁义”四字排行。
当天晚上,李淳德把张一波、张正中哥俩送到了李传忠家里。李传忠是张传伦亲姑姑的大儿子,按辈分论,张传伦和李传忠哥四个是亲姑舅兄弟,张一波、张正中哥俩应该管李传忠叫大表大爷。
在满庄村的头一天晚上,张一波、张正中哥俩吃住在大表大爷李传忠家里。第二天晚上,二表大爷李传孝把张一波、张正中哥俩接到了家里吃住。第三天、第四天晚上,三表大爷李传仁和四表大爷李传义又先后把张一波、张正中哥俩接走了。
原来,张一波的四个表大爷听说表兄弟张传伦牺牲后,很早就想收留这三个到处流浪的孩子。可哥四个合计完之后,转念一想,又怕被汉奸、特务发现,要真是暴露了,这几个孩子在自己家里被敌人一窝端,反倒是好心办了坏事,毁了这几个孩子。所以,想来想去,哥几个一直不敢去接。这回总算见到了表兄弟张传伦的两个孩子,心里万分高兴,争着抢着去接张一波、张正中哥俩到家里吃住。他们哥几个好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人人都在想,自己家里条件虽然不是太好,但每天煎饼、大葱、咸菜还是可以让两个孩子管够吃,总比去要饭强多了。有时候,他们还特意让两个孩子跟自己一起吃小灶。其实,那时候农村所说的小灶,无非就是四个表大爷自己偶尔吃一两顿白面馒头或面条。当时,泰西地区乡下的老百姓除了逢年过节能吃到几顿细粮,其余时间常年顿顿吃玉米面窝头、煎饼卷大葱和咸菜。就是这些粗粮,每年家家户户还都是青黄不接,常常断顿。尽管只是让张一波、张正中哥俩跟自己吃点儿细粮,可四个表大爷还是觉得,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表达出自己对表兄弟张传伦两个孩子的特殊关照和厚爱…“
有一天,张一波、张正中哥俩在大表大爷李传忠家正在吃晚饭。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张一波倒是比弟弟张正中大两岁,多一个心眼儿,见这两个人进屋后,二话没说,放下饭碗,拉起弟弟张正中就往外走。大表大爷李传忠见状,立刻笑了起来,大声说:“孩子!别怕。他们不是坏人,这个是我的大儿子,叫李春龙,你们应该管他叫大哥;那个是我的二儿子,叫李春虎,你们管他叫二哥。他们和你爸爸一样,都是八路。”张一波听完,羡慕地看了看李春龙和李春虎,不好意思地拉着弟弟又回到了饭桌前。
“小弟弟!你们受苦啦。你爸爸被日本鬼子活埋的事儿我们都听说了,现在你妈妈他们都好吗?”李春龙一听张一波、张正中是表叔张传伦的儿子,立刻来到两个表弟跟前,爱怜地摸着张一波的头问寒问暖。
“你们哥俩都饿了吧?快吃饭吧!”李传忠的老伴儿知道两个儿子李春龙和李春虎走了一天的路,还没吃晚饭,在李传忠和儿子唠嗑儿的时候早已把煎饼、大葱和咸菜拿到了饭桌上。
父子三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儿。大儿子李春龙一边吃饭,一边兴奋地说:“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日本鬼子现在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踺不了几天啦。”“为啥?”李传忠不解地问。见父亲不明白哥哥这句话的意思,二儿子李春虎解释说:“爸!你听信儿吧,德国鬼子快投降了。在西方战场,德国打苏联没打赢还吃了大亏,现在很快就要完蛋了。德国一完蛋,小日本也就跟着完蛋。”
李传忠父子三人边吃边谈,张一波和弟弟张正中在一旁瞪大了眼睛静静地听着,有些话他们能听明白,有些话根本听不懂。但就是在那一天,13岁的张一波才知道,不光是日本在打中国,原来德国也在打苏联。虽然他不完全懂得德国打苏联是怎么回事,但二表哥李春虎说的最后一句话他还是听明白了,过不了多久,日本鬼子就要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