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大学学习5个月后,大部分学生开始陆续参加工作,各自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土改工作队,深入到乡村协助农民搞土改;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各区县党政机关当了领导干部;一部分学生留在了学校担任领导或从事教学工作。
工作分配结束后,冀鲁豫第四抗日中学的12名同学从东北大学就此分手,各奔东西。刘建文被留在了东北大学,到校部组织科担任科长。学校为了照顾张一波,把他调到了东北大学卫生所担任指导员,让他一边养病,一边工作。马士民、王康滋、苏传忠、周茂武4
个人被分到了佳木斯市公安局。王康滋当了秘书,马士民、苏传忠和周茂武三人都当了科长。范德珍、苑为富、有泰汶、马士祺、渠时路和张敬堂六个人,有的参加了土改工作队,有的到地方当了干部。张一波到了学校卫生所才知道,算他在内,整个卫生所只有8个人。所长叫康云,是从延安来的老八路。他的妻子叫何云,是从北京来的地下党。6名医生当中有两名中国医生、4名日本医生。
在卫生所期间,张一波和他们相处得非常好,整个卫生所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努力工作。
一天,一个叫小月的日本医生得知张一波患有肺结核病,操着生硬的中国话问张一波:“你的肺侵润得了多长时间?”张一波说:“能有10多年了。”他奇怪地看着张一波,又问:“那你为何不治疗?”张一波说:“治了,就是治不好。”他说:“我给你开药治疗,可是这药又苦又涩,你的敢喝吗?”张一波说:“只要能治好病,什么药我都敢喝。”不一会儿,小月就拿来一包白色的西药面儿。
小月医生真好,他怕张一波喝药费劲,事先教给张一波一个喝药的好办法。他端起一杯温开水,喝了一大口,扬起脖子,咕噜一声,张开嘴,先给张一波做了一个示范动作,然后对张一波说:“你的像我这样,先喝一大口水,把水咽下一点儿,然后扬起脖子把剩下的水含在口中,把药面儿倒进嘴里再喝下去。”这办法真好使,药面儿顺着口里含着的水一下子进到肚里,在嘴里没停留,所以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苦涩。张一波每次都这么喝药,一点不费劲。喝完药,小月又给张一波注射青链霉素。两个月后,张一波的病真让他给治好了。
张一波在卫生所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政工工作,同时负责采购药品。卫生所连一辆马车都没有,每次进药都得用自行车去驮。当时,东北大学能有两三千名学生。卫生所用药量很大,两三天就得去远在佳木斯东北角郊外的药库进一次药。这个药库离东北大学足有20多华里,要是步行去取药,一去一回就得将近一天时间。为了取药方便,张一波利用早晚休息时间,很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这样,每次去佳木斯郊外药库取药,张一波骑自行车去,只用半天时间就把两纸壳箱子药驮回来了。
说到卫生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有一件小事儿张一波一辈子也忘不了。
康云所长知道张一波患有肺结核,体弱多病,身体不好,隔三岔五还要骑自行车去20多里地的药库驮药,很是心疼。所以,他家里每次做好吃的都要请张一波去解馋,给张一波补充营养。
时间长了,张一波有些不好意思了,每次总是找借口推托不去。可越是这样,他每次都硬是拽着张一波去。他知道张一波爱看书,每次吃完饭,都再三叮嘱说:“正堂(此时张一波还没有改名)!我知道你爱读书。可你这病需要好好休息,现在不要看书了,还是养病要紧,等病好了再看也不晚。”有时候张一波为了不去他家吃饭,故意躲着他。康云也有办法,每次家里包饺子或包包子时,都让妻子何云把一饭盒热腾腾的饺子或包子送到张一波的宿舍。
1947年春节到了。学校里东北当地的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回家过年去了,外地的师生因为回不去家,只好都留在了学校过年。
在大年三十晚上,为调节节日气氛、丰富留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校总务处举办了一个春节娱乐晚会。
接到通知后,作为总务处的下属单位——张一波所在的卫生所30多人全部参加。在这次晚会上,张一波表演了口技节目,这是张一波在山东老家时跟一个叫林小木的艺人学的。当时,口技这种艺术还没有普及,尤其是不少从山沟里来的东北学生更是没见过。张一波表演的口技是模仿弹棉花的声音。没想到,这个节目刚表演不一会儿,就赢得了一阵阵掌声。模仿完弹棉花的声音,大伙没听够,还让张一波表演。一看大伙爱听,张一波又模仿了鸟叫、猪叫、牛Hl{和驴叫的声音,再一次满足了大伙的强烈要求……
这次晚会张一波是终生难忘的,这是他来到东北以后最开心、最高兴、最忘情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会不但由总务处葛处长亲自主持,而且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主席的秘书、东北大学的副校长张如心也来参加晚会。张一波心想,自己能和这么大的人物坐在一起,真是太难得、太荣幸、太自豪了。
在学校春节放假期间,留校老师和学生为了滑冰,都自发地参与制作滑冰场的劳动。有的用脸盆端水,有的用水桶拎水,大家排成长队,一拨又一拨地往东北大学校部门口的空地上浇水。几个小时后,一层厚厚的冰面不断向外扩展,越来越大。第二天早晨,一个简易滑冰场就建成了。
滑冰,可是张如心的拿手好戏,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在哪学的滑冰。在滑冰场上,只见他身轻如燕,就像在平地上表演杂技似的,滑冰的动作花样翻新,各种优美的姿势引来观众一阵阵喝彩!每次滑冰,都是张如心滑得最好。不管是啥时候,只要他一来滑冰,观看的人就要比平时多好几倍。因为,观赏张如心滑冰,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张一波从小到大没见过滑冰,到了东北大学才知道还有这么一项有趣的体育运动。看人家滑冰好玩,张一波也上场跟着学。就是在那一年冬天,张一波也买了一双滑冰鞋,学会了滑冰。从此以后,那双滑冰鞋张一波从佳木斯带到绥化,又从绥化带到沈阳,一直跟他到了辽宁省委党校。
在东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期间,张一波有机会通读了更多的马列主义著作、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书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思想和信念,提高了无产阶级觉悟,丰富了文化知识,在政治、思想和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他不仅学到了政治理论、经济和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一名革命干部。因此,东北大学不仅是他青年时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他一生中最为留恋的地方。
1946年年底,张一波经过深思熟虑,正式向东北大学机关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转眼之间,张一波在东北大学的生活结束了。
在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中央要求要尽快培养一批青年干部。为此,东北局决定:在黑龙江地区创办6所中学。不久,党组织从东北大学抽调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创办中学工作队。这一次,张一波又被选进了工作队。工作队组建完毕后,立刻奔向黑龙江省各地创办中学。
3.在绥化创办中学
1947年2月,根据东北局安排,张一波所在的工作队从佳木斯东北大学被调到黑龙江绥化县创办一所中学。
其实,在八路军和共产党调干进入东北之前,绥化县城内已有绥化中学和绥化女中两所中学。虽然绥化县已有中学,但是当时这两所学校都是在日伪时期创办的,教师向学生讲授的都是日本人和伪满洲国规定的课程。
按照东北局指示,为派出得力干部办好共产党自己的中学,东北大学经过精心挑选和认真研究,决定由梁志超担任到绥化创办中学的工作队队长,张一波、刘建文等抗日根据地的调干参加工作队。
梁志超,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他是当地有名的教员;“九一八”之后,他是第一批流亡关内参加革命的东北青年。人关不久,他就加入了党组织,后来被分配到冀鲁豫抗日行署担任教育科长。在冀鲁豫第四抗日中学期间,他还当过张一波的语文教师。在张一波这批调干来东北之前,他是第一批调入东北大学的干部。在东北大学期间,粱志超一直担任教务处副处长。这次调干到东北,张一波和梁志超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两个人竟然在东北大学不期而遇。
梁志超带领工作队到绥化火车站下车后,绥化县政府用大汽车把他们接到了县政府。让梁志超惊喜的是,在绥化他又见到了一个老战友,这个战友叫何克,何克在绥化县当县长。老战友久别重逢,又是在东北不期而遇,两人格外亲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到绥化以后,工作队并没有马上进驻学校,而是直接住进了县政府招待所,县长何克立刻吩咐食堂管理员,做了几桌子好饭好菜,热情地款待了工作队。
何克,在日伪政权统治时期,一直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担任国民党的县长。抗战胜利后,接着担任共产党的县长。原来,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时,何克和梁志超都是地下党。何克这次来东北当县长,和梁志超一样,也是作为第一批调于被派到绥化县的。
刚到绥化,为安全起见,梁志超带领的20名东北大学学生每人都佩带了枪支(三八大盖)。当时,抗战胜利后,日本关东军刚刚撤出东北,国民党特务,汉奸、土匪一时还没有肃清,东北地区很不稳定。国民党反动派利用这些特务、汉奸和土匪,经常搞破坏活动,偷袭刚刚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部队和暗杀地方革命干部。
梁志超和20名东北大学学生在县政府住了一个多月,对当地环境熟悉之后,才带领大家正式进入了学校。
绥化中学位于绥化县城东城墙附近,绥化女中在绥化县城南门里不远处,两所学校相距只有1华里。
梁志超带领工作队进校后不久,立刻将绥化中学和绥化女中合二为一,创办成一所新中学。新中学的校名叫绥化联中,校址选定在原来的绥化中学,闲置的绥化女中校舍变成了绥化联中的教师宿舍。绥化联中组建后,梁志超担任校长(县团级),教导主任由刘建文担任,张一波担任总务主任(区营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均是进入东北的调干,其他学生全部担任教师。
绥化中学是日本人兴建的,很有特点。整个校园是一个圆形的圈房子,全部是红砖瓦房。圈房子里一半房子是教室,剩余的房子依次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粉房、豆腐房和仓库等。离圈房子不远处是马圈、厕所和柴草垛,校舍外面还有一大片学校自己的耕地。
新组建的绥化联中有500多人,其中有教师50多名。当时,绥化联中教师队伍中一半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一半是原绥化中学和绥化女中留下来的教员。
绥化联中正式组建后,刚开始上课也是仿照东北大学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当前形势,宣传共产党建立东北根据地的目的、意义及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每次上大课,都是将全校师生集中在学校的大操场,然后校长梁志超亲自给大家作报告,讲形势,讲政治。上完大课后,学生们回到各班开始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接着给学生们讲授专业课。
工作队在绥化联中办学期间,张一波不仅担任总务主任,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全校历史教员。他在为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深得同学们的欢迎。尤其是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他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一方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对比说明。全校学生普遍认为,张一波老师讲授的中国近代史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人人胜,便于记忆。尤其是当地的东北学生,听完张一波讲的抗日战争,对关内的抗日根据地情况和八路军、共产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
后来,东北野战军到绥化联中招兵。学校积极动员学生参军,张一波带的那个班级有50多名学生,由于这个班的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了对八路军共产党的印象和看法,在学校动员之后,班里一下子就有30多人报名参加了东北野战军。不仅如此,这些人都在解放战争中立功受奖,不少人还成为部队的优秀军官。
1947年4月24日,是张一波一生中永远难忘的日子。经校长梁志超、教导主任刘建文两位老党员介绍,张一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在入党宣誓仪式上,梁志超语重心长地说:“正堂,人的一生别的日子可以忘记,唯有自己入党的日子不能忘。今天,是你政治生命的开始,你可要记住这个日子啊。”张一波激动地说:“我记住了!我爸爸就是共产党员。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爸爸的革命遗志,终于成为一名党的干部。”张一波说完这番话,已是热泪盈眶……
张一波在担任学校总务主任期间,在绥化县县长何克的大力支持下,给老师和学生们办了许多好事。
绥化联中组建之初,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物资极度缺乏。好在学校有现成的房子,县政府每月给提供粮食,吃的住的都能解决,但全校师生包括工作队在内,穿的、用的实在是太寒酸了。尤其是张一波这些调干,头一年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出发时穿的就是一身又旧又破的棉袄棉裤。现在已是第二年冬季,他们还是穿这身棉袄棉裤。不但工作队是这样,老师和学生也是穿得破破烂烂、衣帽不整。当时,绥化联中的不少老师和学生在星期天休息时到城里办事儿,还闹出了笑话。认识他们的市民知道他们是绥化联中的人,见面都热情地打招呼。不认识他们的市民看见他们像是见了瘟神一样,他们走到哪,哪的人都躲避他们。起初,他们不知道是为啥,后来看那些市民的眼神儿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原来人家都把他们当成要饭花子了。
后来,这个笑话被梁志超校长知道了。为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梁志超只好向老战友、绥化县县长何克求援,请何克往学校拨点儿钱给老师和学生做衣服。何克听完梁志超讲的这个笑话,心里很不好受,干着急也帮不上忙。因为当时绥化县委、县政府也是实行供给制,吃的穿的都是上级按人头定额发放,根本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不过,何克思忖了半天,还是想出了一个不花钱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想,日本鬼子战败前留下的军需仓库里不是有军用服装吗,把这些衣服送给学校不也能解燃眉之急吗。想到这儿,他立即向上级请示。上级领导听了何克的想法,也觉得合情合理,反正日本鬼子的那些军装也没人穿,闲着也是闲着,就给学校一些吧。
得到上级批准后,何克立即写了批条,让梁志超派人去取军装。张一波拿着何克县长的批条,领着10多个人立刻赶往离学校2华里以外的日本鬼子军需仓库,把几十套军装背回了学校。
当天下午,发军装的时候,可把老师和同学们高兴坏了。全校师生和工作队队员,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人一件崭新的军用大衣,一顶崭新的狐狸皮军用棉帽子,一双崭新的军用棉袜子。大伙穿上大衣,戴上帽子,互相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不知是谁开了一句玩笑:“咱们这里哪是学校啊,分明是日本关东军的兵营。”
四季更替,冬去春来,一眨眼的工夫秋天到了。
因为绥化联中自己有几十亩耕地,经过老师和同学们一年的辛勤耕耘,这一年秋天,学校也收获了不少粮食。打下的粮食学校吃不了,张一波向梁志超建议,学校留够口粮,把多余的粮食卖掉,用换来的钱再给全校师生做一套棉衣。梁志超听完,立刻同意。
就这样,张一波用卖粮钱买来了一批灰布和几十斤棉花,除了给全校师生每人做了一套崭新的棉袄棉裤,同时还给每人做了一双新皮鞋,买了一双薄袜子。
吃穿问题解决了,让人没想到的新问题又出现了。
东北解放之初,当地许多老百姓一时还轻信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对从关内刚刚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共产党调干还存有偏见。
当时,受国民党的长期蛊惑和挑拨,不少老百姓都以为共产党真的是“共产共妻”。听了这些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都信以为真。这还了得,哪有自己家的财产让大伙几分的,哪有自己的老婆让别人睡的,这共产党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不仅如此,从绥化中学和绥化女中留下来的那些老师一开始都认为,梁志超、刘建文和张一波等人都是土八路,没文化,他们打心眼里瞧不起工作队这些人。所以,绥化联中刚组建不久,这些老师就有人干脆不干了,偷偷地离开了学校。有的老师虽然没走,也是心有余悸,在等待观望。每个人心里都在想,看工作队对他们到底咋样?一旦对他们有不利的地方,也都随时离开。这些老师真的走三五个还不至于咋样,怕的是,如果他们一走,学生也跟着走。要是出现这样的局面,那学校可就办不成了。面对这个严峻的新形势,工作队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让这些老师离开。如果他们全都走了,无疑是对绥化联中的一个致命打击。原来,这些人都是教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俄语、日语和英语的老师,而且大部分还都是当地老师,学生和家长对他们特别信任。当时,八路军、共产党到东北创办中学,各地都缺这样的老师。没有这样的老师,一所中学根本就办不成。而东北大学的学生毕竟有限,各地都在创办中学,像张一波、刘建文这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够分配。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商讨对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消除这些老师对工作队的成见,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用事实去教育他们。只有采取团结、友爱、关心、教育和转化的办法,才能改变他们对工作队的不正确看法,留住他们。
“一定留住他们,保证学生上课。”工作队时刻牢记这句口号,开始千方百计地做这些老师的教育转化工作。
当时物资匮乏,粮食、煤炭十分紧缺。所以,从生活上关心就成了工作队打开工作局面的一个突破口。
以前,在日伪统治时期,这些老师没粮吃、没煤烧,学校一概不管;现在,工作队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他们有粮吃、有柴烧。以前,学校总是拖欠工资,一拖就是几个月,他们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现在,每月到了开工资的日子,学校就是资金再紧张,也要到处借钱保证按时给他们发放工资。所有这些,使共产党与日本人、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哪里像谣传的那样,共产党“共产共妻”,根本没有这回事儿呀。
经过一段接触,国民党特务、汉奸的谣言不攻自破。这些留下来的老师都亲眼所见,共产党八路军和日本人、国民党正好相反,比他们好多了,不干坏事,净干好事。后来,这些老师全都被留住了。先前偷偷走的老师,听说绥化联中教师的工资月月按时发放,待遇比以前好多了,又都主动地回来了。
在做这些老师的思想转化工作中,张一波还和一个老师成为好朋友。
有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叫刘义,妻子张玉英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两口子都是在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办的学校毕业的。这对夫妻不仅书教得好,为人也正直。因为家里孩子多,一直挺困难。张一波知道这个情况后,主动去帮助他们。经常给他们送粮,送煤,送劈柴。两口子见工作队对他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被感动得不知说啥是好,每次见张一波来送东西,都一个劲儿地说感谢话。张一波见他们真的不想走了,也诚恳地说:“你们要是真想感谢就帮我们去做别人的工作。”刘义爽快地说:“这个好办!明天我和玉英就去找他们。”几天后,在他们的说服下,许多老师都明确表示留在学校不走了。后来,刘义和张玉英夫妻不仅都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张一波和李又罘的培养下,还都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又罘,1908出生,山东省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中共党员。1925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在山东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后,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在济南与施展、王景鲁等三人组织“无名画展”。1938年到延安,在陕北公学、鲁艺美术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新华书店经理和延安俱乐部负责人等职。1946年被派东北任黑龙江省绥化第一中学校长。
梁志超带领工作队组建绥化联中后,李又罘由原来的绥化中学校长变成了绥化联中的副校长,分管学校后勤工作。
李又罘是张一波的顶头上司,两人几乎天天接触。在做学校后勤工作时,两个人经常一起做豆腐,一起漏粉条,一起买袜子,一起种小麦,一起铲地。久而久之,二人成了好朋友。
在为学校老师购买日用品时,因为学校没有车辆,张一波只好步行从绥化县城往学校背。有时候买的东西多,李又罘就和张一波一起去绥化县城百货商店,把袜子、毛巾、肥皂、牙膏和牙刷等日用品装满两大包,一人一包背回教师宿舍。
学校有一个学生叫谷怜,他的哥哥谷丰在学校开粉房和豆腐房,同时兼管学校食堂。
绥化联中组建之后,谷丰被继续留用。刚开始,绥化中学和绥化女中合并后,由于师生人数剧增,学校食堂需要大量的豆腐和粉条,谷丰一个人忙不过来,张一波和李又罘只好去帮忙。可是做豆腐、漏粉条可是个技术活儿,张一波和李又罘从来没干过,谷丰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很快,张一波和李又罘就学会了做豆腐、漏粉条。
李又罘和张一波同住在绥化女中一个教师宿舍,二人几乎天天晚上在一起。张一波特别喜欢李又罘画画,常常向李又罘学画画。李又罘学的是国画,用毛笔画画。见张一波如此虚心好学,就天天晚上教张一波画画。几个月后,张一波就学会了画人物、鸟、虫、鱼、马、牛、羊等简单的国画技法。
李又罘不仅教张一波学画画,还经常给张一波讲在山东老家的故事。听了李又罘讲的这些故事,张一波才知道,原来李又罘与王尽美、邓恩铭、康生、江青和施展等人都是山东诸城的老乡和同学。几个人在诸城时,先是在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他们又一起去济南读书。李又罘、康生和江青等人因为家里有钱,几个人上的是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王尽美和邓恩铭家里穷,只好上了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读师范要比读中学省不少钱。
到了济南后,几个人虽然都不在一个学校读书,但为了能够天天见面,联系方便,大伙儿一商量,都住在了一个地方。当时,外地的学生进城读书,怕受人欺负,常常是住在一起的。有的还成立了同乡会,这样大家抱成团,很多事儿就好办多了。后来,他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诸城校舍”。
1937年10月以前,李又罘与康生、曹轶欧都是毕业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康生、曹轶欧去了延安,参加了革命。李又罘回到了济南中学当美术教师。
1937年以后,日本鬼子占领了济南。鬼子进城后,李又罘扒火车跑出了济南。
李又罘上了火车,冷静下来,心里暗暗在想,离开了学校,吃饭都成了问题,上哪去呢?正在一筹莫展时,突然想起了江青、康生和曹轶欧都在延安,于是打定主意,去了延安投奔这几个老乡和同学。在火车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女学生在逃离济南时也去扒火车,可费了挺大劲儿就是上不去。李又罘见了,赶忙把她给拽上了火车。上了火车,两个人攀谈了一会儿,互相有了大概的了解。女学生见李又罘心眼儿挺好使,又是一表人才,委婉地流露出要与李又罘处对象。李又罘一心想去延安,婉言回绝了。到了延安,李又罘加入了鲁美。
李又罘向张一波讲完了自己的故事,接着又讲王尽美和邓恩铭的故事。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山东省诸城市),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励新》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登载了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
1921年春,他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并“尽善尽美唯解放”,抒发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信念。党的一大之后,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任书记。
1922年1月,他和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为适应工人运动发展需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建立,王尽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按照党的指示,他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
1922年lo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经9天,斗争取得胜利。紧接着,他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同年11月,他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被工人营救才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党的三大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去北京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归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这期间,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山东党的工作迅速发展。同年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长期的忘我工作和艰苦生活,使王尽美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1925年春节前夕,因疲劳过度吐血晕倒,进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他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去青岛与邓恩铭等一起领导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定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因肺病复发,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养病,后到青岛治疗。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终年27岁。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参加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
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发起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反动派残酷地将他杀害。对于王尽美和邓恩铭两个人,在没有认识李又罘之前,张一波就有所耳闻,已经知道这两个人很了不起,都是中共一大代表。在此之前,对江青一无所知。这次听了李又罘讲完江青的故事,张一波才知道,原来毛泽东主席的妻子不仅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大美女,而且还是一个电影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