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最大的心事
近两年,张一波身体欠佳,患有糖尿病、癌症、双下肢脉管炎等30多种疾病。去年,他曾3次住院,几乎每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病愈后,张一波的身体仍很虚弱,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子女都不在身边,晚年最大的心事就是怕自己心爱的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由此,他决定将家中现有的资料都无偿捐赠给泰安市档案馆,以了结心事。之所以仍旧选择泰安市档案馆,是因为他觉得所有资料都捐赠到一个地方,也就能保存得更完整、更系统。
张一波的住处颇显寒酸,桌椅、书架、木床破旧不堪,到处都是泛黄的书报,装有资料的纸箱、纸口袋,有的地方甚至只容得下一个人转身。但张一波觉得自己是富有的,这些相伴自己一生的资料就是他心中最殷实的财富。
“这箱是赵尚志的研究资料。”“这箱是李兆麟的。”“这箱是王铁汉的。”“这箱是冯庸大学的。”张一波告诉记者,这回捐赠的档案资料内容,跨越清初、辛亥革命、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历史时期。主要有他父亲张传伦烈士的历史档案资料,张传伦是中共地下党、泰西抗日县政府八路军科长,惨遭日军杀害;有关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东北抗日联军军史的资料;更有他离休23年来,研究“九一八”问题、二战中日共同历史、二战战争遗留问题、中国民间受害者对日索赔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东京审判判决书、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抚顺平顶山惨案及诸多反人道罪行的研究资料、书籍等,总计10大类万余册档案资料。
在这些资料中,有清末时期张传伦在家乡读小学时的作文和课本,有张一波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念中学时的日记、作文和课本,还有张一波的儿子在“文革”及改革开放初期念书时的日记、作文和课本。尤为珍贵的是,张一波研究中共满洲省委史新发掘的史料和手稿,内有抗联配合苏军反攻东北抢占57个战略点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建”罕见史料。
资料最好的归宿
接到张一波的捐赠电话,泰安市档案局高度重视,3月14日,该局局长曹伟星带领副局长姜悦强、档案科科长赵力燕一行3人专程来到沈阳接收这批档案资料。
在张一波家中,双方一一核实了捐赠资料,签下《捐赠档案资料协议书》。曹伟星说,平素他们也曾接收到个人捐赠的档案资料,多是家谱、革命史料等,但都是零散的。将自己毕生积攒的资料全部捐赠,数量如此多,内容如此丰富,张一波还是第一人。
泰安市档案馆已决定,依据张一波所捐赠的这些档案资料,专门为他建立全宗,即“张一波个人档案全宗”,单独进行保管。内容包括张一波父亲张传伦烈士的小学作文、教科书、《中山全集》等用书;张一波夫人袁鲁毅(原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也是老八路)生前的手稿、日记等;张一波小学日记、作文、教科书、手稿、录音、录像等;张一波哥哥张正庭的档案资料等。同时,将捐赠的图书、剪报等其他资料归人馆藏资料相关类别保管。按计划,泰安市档案馆还将协同当地党史办、史志办等相关部门,对张一波所捐赠的资料以出版书籍、编研史料、举办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研发利用,充分发掘和发挥这些珍贵资料的价值。
在这批资料被接收运走后,张一波似乎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几天来,他有更多的期盼压在心头。昨天,他委托本报面向社会发出倡议书:为抢救海内外的辛亥革命、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料,呼吁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将自己的档案资料回归祖国,回归档案部门。
辽宁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孙成德曾在档案部门工作多年,他对张一波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其意义在于: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交由档案部门保管,可以有更好的保存条件,以使历史更好地传承;作为公共文化资源,档案资料能够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王兴华记者赵乃林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辽宁日报》A07版)《辽沈晚报》和《辽宁日报》对张一波向家乡泰安无偿捐赠档案资料这则新闻报道完之后,沈阳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辽沈北国网、东北新闻网、东方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数十家各大网站,对《辽沈晚报》和《辽宁日报》刊发的这两篇报道都纷纷做了全文转载。
在做好国内珍贵历史档案资料保管工作的同时,张一波对海外名人的历史档案资料也同样牵挂在心。作为党史专家,他知道,抢救海外名人资料,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记忆,这项工作同样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很早以前,张一波就列出了10位与辽宁有关的海外民国名人名单,力争在有生之年促成这些名人的档案资料回归祖国——为中华民族保留一份珍贵的记忆。
因为张一波搞了一辈子抗日战争史研究,所以在他看来,散失在海外的这些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尤为珍贵,已经成为凤毛麟角,再不及时抢救就会永远地灭失了。很多时候,一提起这件事儿,张一波就痛心地说:“这些定居在海外的重要历史人物99%都已经故去,而他们留下的这些珍贵历史资料如果再不抢救保留下来,将来后人靠什么去解读历史呢?”
2010年9月7日,83岁的张一波列出了一个包括10位与辽宁有关的海外民国名人名单。之后不久,他又发出倡议,要立刻开展具体工作,力争自己在有生之年促成这些名人的档案资料全部回归祖国。由切身感受引发,张一波想到更多的史学研究工作者如何保存身后的史料,特别是海外华裔史学学者的研究资料如何回归祖国。因为这些资料特别是来自于民间可以作为历史事件佐证的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存世量在逐年减少。有些资料即便已被一些学者收藏,但这些八九十岁的学者一旦故去,他们手中的资料便会瞬间灭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有很多学者的后人因不了解这些资料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的父母去世后,大都把这些资料当成废纸处理了。
20世纪80年代,张一波结识了祖籍在沈阳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吴天威。
吴天威是做抗战史和战争遗留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1998年自掏腰包在美国旧金山建立一个“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并联系陈香梅等280位华人发起成立“二战史实维护会”和“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学会”,这当中有5位沈阳人,张一波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吴天威已经70多岁,不仅年事已高,而且还患有心脏病。可是,吴天威的亲友和后人都不是搞历史研究的。张一波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刻提出,恳请吴天威把他存有的史料捐赠给祖国,吴天威当即应允。
2005年,吴天威因病去世,张一波继续与他的儿子吴锡硕接洽。2007年,在张一波的努力下,吴天威的儿子吴锡硕终于将82件标准箱研究资料从美国带回沈阳,无偿捐给了辽宁省档案馆。
几十年来,张一波一直在努力与海外华裔人士联系,包括史学研究同行、相关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及后人、著名人士及后人等50多人。他之所以始终不懈和锲而不舍地去做这些事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们能以捐赠的方式,让这些来之不易、十分珍贵和难得一见的史料回归祖国,留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著名爱国人士冯庸是奉军早期将领冯德麟的长子,曾于1927年创办冯庸大学。“九一八”战争爆发后,冯庸勇敢地率领学生奋起抗日,保卫家园。
张一波从山东泰安来到辽宁沈阳后,得知冯庸平生留下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由其在台湾的外甥张文琦保存。
为抢救这些历史资料,张一波马上多方打探和联系,总算找到了张文琦。经过做工作,2010年8月25日,张文琦将其舅舅冯庸的珍贵档案资料2415件无偿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
随后,张一波又开始与远在美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熊士辉之子熊元杰接触,希望熊元杰能将其父亲熊式辉撰写的《熊式辉日记》捐赠给祖国。除此之外,在张一波所列的名单中,还有张学良、刘毅夫、王铁汉、黄显声等爱国人士。张一波焦急又痛心地对我说:“现在都有些晚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再也没有机会抢救了……”
离休21年不消闲,离而不休,发挥余热,一直研究中国抗战史。这就是一位胸怀民族大义、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书写真实历史的小八路张一波的传奇人生。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写的一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我想,这最美的语言就是对本书主人公的最好颂赞。怀着深深的敬意,我只能用这首饱含深情的歌词作为这篇传记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