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播雨(二)

呦鹿山de 发表于2019-12-10 16:24:41

    47  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

1983年3月,目治区党委调我到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任书记。

    时年,我五十五岁。

    到1990年12月离任时,我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

    回首昌吉州的八年,可以说,我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扪心自问,无怨无悔。

    昌吉州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广大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都令人欣慰。

    昌吉州的八年,是我革命生涯中充满激情、放开手脚的八年,是我难以忘怀、值得回忆的八年。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但每当我想起在昌吉工作、战斗、生活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讲述起和同志们一起搞机构改革、产业调整、农业‘发展、牧民定居、工厂修建、兴修水利、抗洪抢险等等一桩桩激动人心的往事。

    当年鲜活的场景就会历历在目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要说回忆不容易。许许多多事情千头万绪,一时难以理出头绪,就让我从印象最深的事谈起吧。

    48    昌吉是个好地方

客观地讲,昌吉是个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昌吉回族自治州当时辖八个县,即昌吉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米泉县、阜康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后来,经过国务院批准,1983年7月21日撤销昌吉县,设立昌吉市(县级市);1992年11月3日撤销阜康县,成立阜康市(县级市);1996年12月30日撤销米泉县,成立米泉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总面积76975.94平方公里(2007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米泉撤市划并乌鲁木齐,与乌鲁木齐东山区合并为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作者注),总人口101万,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汉族等36个民族。

    昌吉回族自治州处在天山北麓平原地带。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昌吉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三十七公里。交通方便。北疆铁路和乌(鲁木齐)伊(犁)公路通过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三县市。

    昌吉州内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和所辖各团场。昌吉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我到昌吉州工作时,昌吉州的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以粮为纲”的框架,种植业比较单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我在昌吉州的八年,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踏遍了昌吉州的山山水水。

    我深入到昌吉州的农村牧区,走进工厂、矿山大大小小的企业,逐步了解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从实际出发,适时地、因地制宜地提出昌吉州农牧业、乡镇企业及工业的发展设想,和州党委一班人共同商讨,制定科学的、阶段性的、长期的发展计划。

    49    战胜干旱夺丰收

    1983年,我到昌吉州党委任书记时,老天爷好像要故意考验我一样,昌吉州遭遇一场多年少有的大旱。大旱是个下马威,对我是一个考验。

    当时,全州田地缺水面积高达上千万亩,其中,有五十万亩土地无法按期播种,已种的地也很难出苗。

    有二十多万头牲畜饮水也十分困难。

    面对严重的旱情,我和州党委一班人进行了认真研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同旱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83年4月20日,我代表州党委在自治州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号召全州各族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斗争。

    同时,成立了自治州抗旱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州长马存亮、副书记颉富平、副州长程培琪、张立德等同志任副总指挥。

    各县市和各公社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抗旱指挥机构。全州上下把各方面的力量都组织起来,全力以赴抗旱。

    当时,从州到所辖县市,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同心协力,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播种计划。采取保住冬麦,种足玉米、高梁,控制水稻的措施。

    在水井上挖潜力,快开井,多开井。

    我到奇台县调研时发现,乌(鲁木齐)奇(台)公路以南的旱田,十多万亩春小麦在地里出不了土。当地称为黄芽。

    奇台县是产粮大县。丰水年,粮食大幅度增产;早年,粮食大幅度减产;总产不稳定。

    我和副州长张立德、县委书记马金善研究,根据公路以南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决定打井。

    把当年州上打井经费集中到奇台县乌奇公路以南,打机井、修道路、拉高压线、修水渠。

    县、社出一部分民工,把这十万多亩旱地搞成水浇地。

    天山的来水用于灌溉山前地区的农田。

    把这十多万亩春小麦明年改种冬小麦,改造低产田。就这样,保证了奇台县的粮食丰产、高产、稳产,农民的收入有增无减。 

    经过一番积极的努力,这一年,全州实现了灾年增产的喜人局面。农牧业获得丰收。农牧民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7%以上。

   50  四个“漂亮”

    1983年11月,根据自治区党委的指示,昌吉州进行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是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开展的天赐良机。

    对昌吉州来说,机构改革不仅是适时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深切体会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昌吉州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必须从抓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手。

    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精简庞大臃肿的机构,提拔优秀青年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昌吉州党委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认真抓好昌吉州的机构改革工作。

    11月30日,昌吉州召开州直机关和昌吉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我代表州党委讲了五条意见。

    一是要走群众路线,把好关口,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

    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老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

    三是要加强领导,排除干扰;

    四是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五是要认真搞好民意测验。

    同时成立了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办公室设在组织部。

    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组织了五个干部考察组,分头进行干部考察。每个考察组由一位州党委常委负责。每个组负责两个县。

    我带一个组在州机关考察干部。考察组严格按照规定考察新进班子的成员,客观地评价原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

    干部考察工作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可以预料到的阻力,如宗教、派性的影响、干扰,和个别不负责任的议论与说法。这当然无关大局。

    州党委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鼓励并推荐年纪轻、有文化、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进班子。

    调整后的干部班子,职数减少了,年龄下降了,文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这次机构改革,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体现了 “不拘一格”,各行各业,特别是在教育系统,选出了一批有大学学历的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

    我们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平时,加强考核教育。对没有大学文凭的年轻干部,送他们去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和成人教育学院学习、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准和文化层次。到自治区党校和新疆大学等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的一些优秀的同志先后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同时,还派干部去内地有关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来昌吉工作。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州党委选送干部到内地经济发达省市挂职一事。

    为了提高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开阔视野,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州党委决定先派干部挂职锻炼,将各县、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部分州、县、市机关年纪轻、有文化的干部,派往浙江、江苏、河北、山东、辽宁等地进行担任实职的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干部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期中进行考察,回来后总结交流。

    从1989年开始,进行干部挂职锻炼,三年完成。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自治区党委的表扬,也得到广大干部的认可。

    在组织人事工作中,州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的柴庚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他牵头,有时任州人事局局长的刘晶、副局长张继勋、组织部副部长顾中秦等同志的密切配合,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后来,一些同志陆续被调到自治区和兄弟地、州、市担任重要职务,挑重要的担子。这是党的组织人事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党的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富有生机与活力。对此,我内心有一种难以表述的高兴。在本书的第二稿,我行文至此,曾情不自禁地列举了一些我很熟悉的担任要职的同志的名单,以佐证我的直观感觉。后经反复琢磨,我又产生了因不可避免的疏漏而可能造成缺憾的担心。鉴于此,我最终还是决定忍痛割爱,把已经写到书稿里的一串名单很不情愿地划掉了。请读者朋友谨记:只要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您就为我现在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分自豪与愉悦,我就发自内心地向您的进步表示敬意,这本书就是献给您的。让我们还回到本题上来。

    让我们用一位当年蜚声新疆、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话为本题的文字作结。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恩茂同志,当年在自治州三级会议上,讲了一段历史不能忘记的话。他说:

    今天,在这里,看到参加三级干部会议的全体同志,我感到很高兴,高兴的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三级干部队伍是符合“四化”标准,团结战斗,能够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队伍。正像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讲的,是一支漂亮的队伍,漂亮的队伍能干出漂亮的工作,能打漂亮的仗,能取得漂亮的成绩。所以,我很高兴。

     王恩茂同志还说:

    在这个时期,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很好,民族团结不断得到了增强,社会秩序一直是安定的,整个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是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51    屯河水泥厂的昨天与今天

我到昌吉州不久,副州长张立德向我反映了一个情况:州水电局想建一个小水泥厂,上海宝山县水泥厂答应帮助建设,因有关方面意见不一致,定不下来。

    我想,昌吉州只有一个天龙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远远不够用,缺口很大。水利部门架电线、打井、修渠、建水库,农牧业搞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水泥。建水泥厂很有必要。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资金。

    张立德说:“我们让各水利部门集资,水利厅答应给予帮助,银行再贷一点,资金就够了。”

    我说:“只要有资金,水泥厂就上马。”

    水泥厂的厂址选在头屯河西岸河堤里,故名屯河水泥厂。

    昌吉州水泥厂是1984年靠“化缘”搞到的二百四十万元水利建设资金铺底建起来的。当时的领班人何贵品和后来的刘国山,带领不怕吃苦的职工,用汗水和智慧写下了昨天的辉煌——

    1984年9月投产后的头屯河水泥厂,用短短五年的时间,使其成为一个年产灰水泥9万吨、白水泥1万吨、产值1500万元、利税3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

    投产后的头屯河水泥厂,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1985年2月,获得自治区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基本要求合格证书;

    1987年、1988年,325#、425#矿渣硅酸盐水泥,425#矿渣大坝水泥相继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证书;

    1988年、1989年,计量工作先后达到国家二级和三级标准,先后获得国家计量局颁发的二级和三级计量合格证书;

    1990年5月18日,经自治区企业升级考评小组考评,头屯河水泥厂的企业管理、经营管理、产量、质量、产值、效益等多项指标均达到自治区二级企业标准,升级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企业;

    1990年,在行评行检考核中,头屯河水泥厂以优异的成绩荣登光荣榜,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兵企业;

    1988 -1991年,各项指标均符合和超过国家二级文明企业标准,被定为国家二级文明企业;

    1984 -1991年,有三十人次分别获得昌吉州和自治区“科技成果奖”,QC小组的科技攻关项目二十二项分别获得昌吉州、自治区和国家部级奖励。

    当时的领班人何贵品,踌躇满志,在答记者问时,掷地有声地说:“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抓住机遇,获得事业的成功;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社会创造价值。”

    屯河水泥厂辉煌的惊涛把自己推向今天。1993年,屯河水泥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疆建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1996年7月4日,“新疆屯河”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上市,跻身全国五百家上市公司行列。

    2000年,天山股份与屯河股份实现了强强联合,成立了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地打造了一艘现代级的“企业航母”。

    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后收购了疆内多家水泥公司,并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北疆先后成立了八个分子公司、一个控股公司和一个参股公司,拥有全国首条100%利用电石渣日产l 600吨水泥熟料新型于法生产线及日产1000吨熟料水泥型干法生产线等先进工艺和装备,具有年产水泥280万吨的生产能力。

    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中、高抗油井等十多个品种的水泥,相当一部分品种的水泥填补了自治区水泥生产的空白。

    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领风骚的品牌优势。“屯河”牌水泥荣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美国API花押认证证书”、“自治区名牌产品”等称号。

    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优质水泥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疆各大城市和重点工程,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为西部大开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经典杰作。这是西部中国人的杰作。作为一饱眼福的一个老干部,我心中是何等的高兴啊!

    顺便说一句,上述使我动情的资料是新疆屯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名叫祁慧的年轻人提供的。这位年轻人无意中使我抚今追昔,心中的快意激情在刹那间点燃,有一种从来未有过的精神享受使我沉醉其中。我对这位年轻人说声“谢谢”。

    《屯河水泥厂的昨天与今天》是可以写一本书的,作为回忆录中的一节,文字不少了,就此打住吧。

    52    保留了一支矿山队伍

    昌吉州经委主任张志福向我汇报说,小龙口煤矿要撤销,工人往其他煤矿不好分配;不少工人吃劳保,仅此一项,州财政就要拿出三十万。

    这个情况引起了我的考虑。

    当年,全疆不少煤矿要建矿井。我的意见,不要撤销,调整领导班子,组建煤矿建井工程处。

    煤矿建井工程处组建后,到和什托洛盖等地煤矿建井,情况很好,扭亏为盈。

    后来,将这支队伍调到昌吉市硫磺沟,建年产9万吨煤的胜利煤矿。

    这支被保留的矿山队伍后来成为昌吉州矿山战线的一支生力军。 填补昌吉州棉纺工业的空白昌吉棉纺织厂是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

   53   昌吉棉纺织厂

1984年8月23日破土动工。总投资3900万元。日本提供技术设备。

    昌吉棉纺织厂是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祁果去日本引进的补偿贸易项目。

    昌吉原来有个棉纺筹建处,一直没有项目。我们多次到自治区联系,自治区最终把棉纺织厂的项目批给了昌吉。

    昌吉棉纺织厂建设规模:环锭纺3.28万锭,气流纺3000头。

    孙太杰任筹建处主任。

    孙太杰是华东纺织大学毕业的专家型干部,干劲很大。

    昌吉棉纺织厂是由江苏省南通建筑公司施工的。 

    我经常去工地上看看。施工进度很快。一年建成,1985年9月28日正式投产。

    昌吉棉纺织厂是自治区棉纺织行业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厂。在保证质量和速度的前提下,节约了不少建厂资金。

    昌吉棉纺织厂建厂后的几年,经济效益一直很好,提前归还了国内、国外贷款。

    昌吉棉纺织厂填补了吕吉州棉纺织工业的空白。

    我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第一稿,即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叶昌柱同志给我送了一本《新疆昌吉棉纺织厂志》,并指着上面的有关记述,建议我将这些值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重要内容补记到这一节文字中。我觉得,退休前在昌吉州做史志工作的叶昌柱同志的建议很好,决定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补记如下。

    一是至关重要的领导人在昌吉棉纺厂的活动。

    1983年6月,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祁果的邀请,日本参议员绫羽工业株式会社社长河本嘉久藏、日绵株式会社业务副部长小崎长矩、香港棉业公司董事长周孝先一行八人,到昌吉谈判引进日本棉纺设备的意向。自治区纺织局党委书记刘景西和日本河本嘉久藏代表中、日双方在意向协议书上签字。

    1984年7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来厂视察。1984年8月23日,自治区、昌吉州党政领导祁果、黄宝璋、托乎地•沙比尔、张思学、肖桂馨、程培琪、颉富平、王常泰、常加福等出席昌吉棉纺织厂举行的开工奠基仪式。

    1985年8月1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祁果派自治区纺织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刘景西来厂视察10月1日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1985年9月28日,昌吉棉纺织厂举行投产典礼。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王恩茂、铁木尔•达瓦买提、祁果、李嘉玉、张思学、托乎地•沙比尔及有关部委、厅局负责人共82人参加。昌吉州党政领导肖桂馨、马存亮、李达仁及昌吉州人大、政协、各部委、局和昌吉市的领导共91人参加。日本国务大臣、国土厅长官河本嘉久藏、日本东洋纺织公司、日绵株式会社、绫羽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在厂技术人员、澳大利亚外宾、香港东海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周孝发夫妇共27人参加。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和日本国务大臣、国土厅长官河本嘉久藏为昌吉棉纺织厂投产剪彩。

    是年9月29日,参加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活动的中央代表团成员王光美、浦安修等来昌吉棉纺织厂参观。

    是年10月7日,以蒋大为为团长的中央民族艺术团来昌吉棉纺织厂慰问演出。

    是年10月9日,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一行来厂参观。

    1986年4月26日,自治区党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祁果来昌吉棉纺织厂视察。

    二是至关重要的领导人为昌吉棉纺织厂的题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的题词是:祝愿新疆昌吉棉纺织厂取得更大成就。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的题词是:发展纺织工业  增强自治区经济力量。原日本国务大臣、国土厅长官河本嘉久藏的题词是:中日友好之花。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吕剑人的题词是:快速基建  早日投产  发展轻纺工业。

    原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肖桂馨的题词是:发展棉纺工业  繁荣昌吉经济。

    原昌吉回族自治州州长马存亮的题词是:再接再厉,加快纺织工业的发展。

    54    昌吉糖厂的创业之路

昌吉糖厂的创业之路坎坎坷坷。

    昌吉糖厂是自治区“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自治区制糖行业的第十四家骨干企业。

    昌吉糖厂作为自治区五十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之一,也是昌吉州全额贷款建设的最大企业。

    1985年,昌吉糖厂被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批准列项。1986年1月,国家轻工业部审查批准昌吉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8年10月,昌吉糖厂破土动工。

    经过三年零一个月的筹建和安装,制糖车间于1991年11月11日下菜,15日,第一罐白砂糖包装问世。

    昌吉糖厂的创业之路,坎坎坷坷,一波三折。

    昌吉糖厂建在奇台糖厂之后。奇台糖厂建于1983年6月28日,年产白糖一万吨。 

    要在昌吉建日处理甜菜一千吨的糖厂,当时阻力很大。

    一种观点认为,在昌吉市不能建糖厂。

    有的单位明确表示,不支持在昌吉市建糖厂。

    当时,州党委的机关报《昌吉报》发表文章,说昌吉市不适合建糖厂。

    我批评了《昌吉报》发表的文章的观点。

    后来,《昌吉报》又写了一篇稿子。我亲自修改后,在《昌吉报》上发表,观点是:昌吉市最适合建糖厂。

    我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根据的。

    根据就是调查研究,就是调查研究所面对的实际情况。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我有调查研究,而且是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所以,我有发言权。

    当时的调查研究,现在想起来,还颇感自豪。

    我当时带着秘书赵天杰,到昌吉市一个乡一个乡地实地调查,跑遍了昌吉市所有的乡镇。

    通过实地调查,我摸清了以下一些基本情况:一是昌吉市有可开发土地三十八万亩;

    二是昌吉市地下水资源丰富;

    三是昌吉市昼夜温差大,适宜甜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蓄;

    四是昌吉市农民有种甜菜的经验。

    掌握了这些适合建糖厂的第一手资料之后,我和州计委第一副主任梅迹伍同志一起,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常务副主席黄宝璋汇报,陈述在昌吉市建糖厂的可行性。黄宝璋常务副主席向我们提出了一条带有指示性的要求:昌吉州能给自治区上调一亿五千万公斤粮食,就批准昌吉市建糖厂。

    我当即表态:保证给自治区上调一亿五千万公斤粮食。

    拿到了在昌吉市建糖厂的令牌,我和州长马存亮立即商量,抽调干部,组建糖厂筹建处。

    副州长程培琪同志具体负责筹建工作。

    昌吉糖厂的设计由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负责。这时,增加了日处理甜菜五百吨的设计。

    昌吉糖厂日处理甜菜达到一千五百吨。年产白糖三万吨,用废蜜加工酒精二千四百四十吨,用废丝加工颗粒粕九千吨。

    1985年,经自治区召开会议论证:昌吉糖厂不是重复建设。

    昌吉糖厂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紧缩银根,建厂的资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筹措建厂的资金,耗去了我们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筹建处先后派人到北京催要贷款三十八人次。我和马存亮州长也多次到自治区工商银行联系贷款问题。

    几经周折,昌吉糖厂毕竟建成了。

    昌吉糖厂在我们建设者的心中重千斤。

    昌吉糖厂成了昌吉市一道亮丽的经济建设的风景线。

    昌吉糖厂的建成,对于昌吉州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带动农民种甜菜致富,扩大就业再就业,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副州长程培琪同志当时分管工业经济,建昌吉糖厂出了大力。后来,因为年龄原因,到州政协任主席。

    1998年,庆祝昌吉糖厂建厂十周年时,我题词祝贺:

创业路坎坷    十年经考验。

成绩甚卓著,今后再贡献。

二十个字的贺词,充分表达了我的喜悦心情。 

浏览:186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汤善
    汤善
  • 呦鹿山de
    呦鹿山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