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播雨(三)

呦鹿山de 发表于2019-12-10 16:26:39

55   一组欢快的音符

    天龙钢铁厂调整加强了领导班子。1983年,全面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推广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管理为内容的全面整顿,甩掉了连续十七年亏损的帽子,当年实现盈利三十多万元。

    我和马存亮州长到天龙钢铁厂祝贺。

    天山化工厂是一个年亏损九十多万元的企业。他们创办了科研所,开发了新产品,依靠科技扭亏增盈。

    天龙水泥厂,扩建年产五万吨水泥的旋窑生产线。天龙锁厂,开发了镀锌、镀铬新工艺,效益很好。我们还扩建了州纸板厂、五宫煤矿。

    电线电缆厂技术革新,引进意大利电缆设备。

    昌吉州水电局预制厂,用二十五万元技术转让费,从浙江省新安江引进自应力、预应力双层打井用的水泥网管。 

    还开发铁红、铁黄等新产品。

    昌吉州劳动服务公司预制厂,开发大理石产品。州劳动服务公司新建啤酒厂。

    州二轻局建了食品厂和被服厂。粮食局在五家渠建了饲料加工厂。这些厂的建设,犹如一组欢快的音符,愉悦了昌吉州广袤的大地。

    56    庭州竞开工业之花

昌吉州各县(市)都新建了一批企业。

    玛纳斯县番茄酱厂引进意大利设备,2×3000吨的两条生产线投产,年产番茄酱六千吨。

    玛纳斯县还建起了棉纺织厂、玉雕厂、造纸厂。

    呼图壁县建了棉纺织厂、针织厂、电线厂、无纺布厂。昌吉市水泥厂,新建旋窑生产线,年产水泥五万吨。昌吉市还建了玻璃制品厂。

    米泉县水泥厂,新建年产五万吨水泥的旋窑生产线。米泉县还建了食品厂。

    吉木萨尔县建了土豆和大蒜制品厂。

    阜康县建了铁锅厂、塑料制品厂和橡胶厂。奇台县建了糖厂、造纸厂。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建了毛纺厂。

    各县、市扩建和技术改造了一大批企业。 

    昌吉市城镇办的安装变压器的街道小厂,逐步扩建发展成今天的上市公司——特变电工股份公司。

    呼图壁县技术改造了皮革厂、帽子厂、昌华皮鞋厂。奇台县古城酒厂扩建西酒车间。

    呼图壁天山酒厂扩建了二百五十吨酿酒车间。

    昌吉州的阜康、吉木萨尔和玛纳斯三县,还大力支持准噶尔盆地东部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大力支持新疆第三电源——玛纳斯电厂两大企业的建设。

    大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全州各县市兴办工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时任副州长的赵中原分管工业,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57    从告状到感谢

我刚到昌吉时,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部分牧民告状说,雀仁牧业大队的春秋草场让外来的农民打井,开发种粮,建成一个雀仁公社。牧民们有不同意见,要求退耕还牧。

    这个状告了很久,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

    我和州长马存亮、副州长张立德,还有县委书记张吉祥、县长哈力别克,于1983年秋天,一同去了雀仁牧业大队的草场。

    雀仁牧业大队的春秋草场,面积很大,一望无际。

    我们在现场一边看草场,一边研究,一致认为,过去开了草场,打了井,牧民受到了损失;现在,如果让农民搬家,也不容易办到;雀仁公社地下水源很好,可以打井,灌溉改良草场。

    有的同志反映,牧民不同意打井,一听说还要打井,就会“爆炸”。

    所谓“爆炸”,就是坚决不同意的意思。

    我认为,可以向牧民讲清楚,过去“以粮为纲”,打井、开发草场,是种粮食,牧民有意见,理所当然;现在,打井是为牧业服务,建立新的人工种植草料基地,代替自然草场,走种养结合的道路,让牧民脱贫致富,为牧民着想。你为牧民着想,牧民怎么会想不通呢?

    县社领导按照我的这个思路,统一了认识。牧民的工作做通了。

    从雀仁牧业大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解决越冬牲畜需要补饲的草料,我们先在草场打井二十眼,种粮种草五千亩。这二十眼井的经费不要县、社拿,由州上支出。到1984年春,打了十八眼井,种牧草五千多亩。牧民不习惯种牧草,县上就派公社技术干部和农民给予指导。

    当年冬天,雪虽然很大,但牲畜越冬由于有草有料,损失是历年来最低的。牲畜的膘情好,产羔率高,产毛率也高,牧民尝到了甜头,脸上挂满了笑容。

    第二年,雀仁公社社长、牧业大队的大队长给州党委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有两个:

    第一,感谢州党委拨经费给我们打井,牧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八十元到一百元;

    第二,要求再打井,请州党委继续给予支持。

    这封感谢信告诉我们,牧民收入提高了,农民安心生产了,共同富裕了,民族团结就增强了。 

    我们总结了雀仁牧业大队的成功经验,向全州推广。奇台县根据雀仁牧业大队的经验,把二马场的春秋草场划人半截沟牧业大队定居配置的人工草场,改变了牧民流动放牧居无定所的习惯。

    各县也都相继在牧区开始建立人工草料基地,帮助牧民搞好定居。

    在农村调研时,我看到,农村发展畜牧业,潜力很大,条件很好,各种秸秆很多,草料充足;如果有一些小型个体草料加工户加工草料,草料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农民再搞一些青贮饲料,农区发展畜牧业的后劲就更足了。我的这个思路再次被实践所印证。

    三年后的1986年,昌吉州农区牲畜存栏头数超过了草原畜牧业。

    58    修建团结干渠

    1984年9月21日,玛纳斯县清水河地区3000余名农牧民隆重集会,庆祝团结干渠第二期工程竣工通水。团结干渠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工程,长12.5公里,其中,隧洞21个,总长3.229公里。最长的五号洞长728米。

    第二期工程,长10.75公里。

    第三期工程,长10.3公里。1985年9月竣工。

    团结干渠位于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境内,引清水河河水。原名团庄子渠。

    团结干渠是当时全疆最大的牧区水利工程。一系列闪光而又厚重的数字已经载入史册:干渠全长42.5公里;渠首海拔高程为1400米;渠尾海拔高程为640米;于渠总工程量:挖土方147.5万立方米;总投工273.2万个;国家累计投资628万元。

。 

    团结干渠的建设,玛纳斯县委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予以支援。驻县人民解放军也参加了劳动。

    团结干渠通水后,土地受益面积达17万亩,扩大牲畜饲料基地3万亩,增载牲畜20万羊单位。首先得益的南山牧场,一举改变了过去连年亏损的面貌,成为自治区牧业先进单位。

    到1985年,昔日只有四户人家的干沟,逐步增加到几百户人家在那里建房落户。

    干沟里相继建起了文化站、医院、小学、饲料加工厂等。

    塔西河干渠副总指挥买买提•托乎提,将自己的办公室从县人民政府搬到了南山的干渠工地,立下“团结干渠修不通,我绝不下山”的誓言。自1977年以来的十二个古尔邦节,有七个都是在工地上与民工一起过的。无论是带领民工到乌鲁木齐拉钢材,还是到天龙、石河子等地拉水泥,路过玛纳斯县城家门口,他常常顾不上进去看一眼。

    买买提•托乎提1977年获得“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88年获“自治区农牧业连续十年丰收先进个人”称号,12月,当选为县委副书记。1989年9月,被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3月,当选为玛纳斯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7月13日,年仅四十九岁的买买提•托乎提因过于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我们活着的人,和他一起在团结干渠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人,应当永远记住他,并继承和发扬他的那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

    当时的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维吾尔•米努甫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对团结干渠工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想起来,就叫人心里感到温暖。这里顺便记述几句,算是一个永远的感激和感谢吧!

    59  农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1985年,是自治州农牧业大发展的一年。在6月初召开的州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我对全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四个转变”:

    由单一种粮向种草、种料、种经济作物转变,大力发展种植业;

    向种果树、种葡萄、种瓜菜转变,大力发展园艺业;向畜牧业转变,大量养鸡、养鸭、养兔、养鱼,把粮食转化为蛋、肉、鱼;

    向加工业转变,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实现深加工,多层次增值。

    之后,在全州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又提出: 

    昌吉的畜牧业要农牧结合,农区实行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牧区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这一农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肯定和推广。

    1986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在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

    畜牧业是自治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畜牧业要坚持实行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相结合,农区实行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牧区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1987年12月24日,宋汉良书记在昌吉州三级干部会议上讲:

    去年,我们在北疆开了个牧区经济会议。我看来看去,昌吉州走的这条道路是非常正确的。我希望昌吉能坚持下去,并逐步在全疆推广。昌吉州在1983年提出牧农并举的问题,动员牧民开发草原,开荒种草、种料、种粮,走农牧结合的道路。过去一度在草原开荒、种草、种料、种粮,都有反感。现在是动员牧民开荒、种草、种料、种粮,这就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 

    之后,我带着秘书闫科培,多次深入牧区,调查研究,提出牧区要尽快富裕起来,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加强草原基地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逐步使牧区由游牧转为定居。

    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史工作委员会1990年10月编写、1991年1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昌吉回族自治州历史大事记》第141-142页对此有如下记述:

    (1983年)6月下旬,昌吉州党委书记肖桂馨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雀仁乡检查工作时,提出要搞好牧民定居,用建立新的人工种植草料基地代替自然草场,走种养结合的道路,让牧民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团结。1984年雀仁乡建立人工草料基地、实行牧民定居的做法在全州推广。昌吉州确立在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农区实行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这是发展昌吉州畜牧业生产带有方向性的设想。自治区党委充分肯定了昌吉州的设想和实践过程,并提出在全疆推广。昌吉州牧民定居半定居的户数逐年增加,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深受牧民欢迎的好做法。

    这条记述的客观、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把记述中“带有方向性的设想”中的“设想”一词改为“实践”,就更加准确了。因为记述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设想”的提出。这里向读者作一个简要的说明,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历史经验的认识。

    60    阿肯巴依一家

    阿肯巴依是浩瀚的沙漠深处的哈萨克族牧民,一家八口人。

    阿肯巴依在放牧的同时,种了30亩粮食和20亩苜蓿,经营了其他副业,一年收入10700元。

    阿肯巴依说,他一家边放牧边种地,打了400斤粮食、5000斤饲料、2500捆牧草,日子过得很好。

    我称赞他是一位会经营、善管理的好牧民。

    阿肯巴依所在的这个牧场,多数牧民开始定居。每户种地都在30亩左右。生产和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1985年,人均收入多的1000元,少的也在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州党委关于发展牧区经济的思路,是符合自治州实际的,是符合牧民利益的,效果是明显的。

    当时,奇台县牧民实行牧农结合的,占牧区总户数的70%。

%。 

    吉木萨尔县提出,在牧区要实现“五有”,即牧民有牲畜、有草场、有耕地、有棚圈、有固定住房。

    听了、看了这些情况,我感到很高兴,鼓励他们坚持做下去。

    61    赞牧民生活

1990年,全州牧民定居工作有了重大进展。昌吉州1983年开始组织牧民定居。七年间,全州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在牧民定居点上盖房、打井、修路、架线,建立经营管理、良种培育、疾病防治、饲料加工等较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

    到1990年,占全州牧民总户数61.24%的各族牧民在定居点上安居乐业。

    七年间,牲畜头数增长了40%以上。牲畜自然灾害死亡率由5%降到0.7%。

    七年间,牧民人均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500元。定居点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饲草料总产3800万公斤,可保证定居点上30万头牲畜安全越冬度春。

    定居后,牧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定居前的不足一半增加到90%以上。

    1990年10月,有感于昌吉州牧民定居的喜人场景和哈萨克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写了一首诗,题为《赞牧民生活》:

    游牧定居相结合,基地建设创新业。科学放牧讲效益,多种经营结硕果。草原变迁仅七载,面貌更新喜事多。改革春风暖万家,前景灿烂更宽阔。从自治州成立到1986年,三十多年来,每年都以大

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抗灾保畜。然而,每年都逃脱不了灾情的危害,这严重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部分牧民定居,并逐渐走向富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展畜牧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走新路子,才有高质量的新生活。牧民们用他们的生活实践向我们进行新的述说,我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62    推进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第一次经济改革,条件比较好的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三县市农村进展反而迟缓。

    我带着问题,到玛纳斯县农村调研,了解到农民要求改革的积极性很高,主要阻力来自干部。

    农民说,改革了,干部得参加劳动,就占不上集体的便宜了。

    农民的说法不无道理。

    调查后,州党委通知三县的领导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抓紧改革;如果持有不同意见,拒不搞改革,就请这样的干部让位。

    改革也是硬道理。推进了改革,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后来,一股“双田制”的风刮到了昌吉州。我认为不符合党的政策,就没有执行。 

    我们昌吉州农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大搞节水农业,推广良种和模式栽培,搞好地膜利用、施肥优化、植保防治。

    我们昌吉州还扩大技术干部承包丰产方,建设丰产田,把科学种田的技术教给农民。

    冬季搞了科技之冬,面对面的教农民如何科学种田。我们抓了农业广播学校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乡镇干部和农村青年。乡镇干部和农村青年既学了文化,又学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学了就能用上,效果很好。

    粮食的产量上去了。冬小麦单产由一百公斤左右提高到二百公斤以上。种植的玉米,是推广南斯拉夫SC704品种,单产提高到八百公斤。单产提高了,总产就增长了。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业。

    广大农村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户,有养畜专业户、养禽专业户、养鱼专业户,还有养牛专业村,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运输专业户,以及种粮大户。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63    玛纳斯县农民人均收入居全疆之首

    玛纳斯县县委书记刘衡、县长员向荣等党政领导干部在农村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保持水土资源平衡,井水、河水统价统调,“以水定地,保证灌溉,主攻单产,提高总产”。

    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1983年的65.3%下降到1986年的49.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1983年的28.6%上升到1986年的48.3%。

    由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冬小麦返青后,灌溉用水由两次增加到三次到四次,基本上做到了按需灌溉,有效地缓解了5月的“卡脖子”旱,克服了春秋枯水期水土不平衡的矛盾,保证了灌溉用水。

    结果是,三年连续夺得农业稳定增产增收。 

    同时,大力倡导集约化经营,加强管理,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单产不断提高。

    粮食单产三年递增27.2%,总产递增15.7%。

    三年农业总收入,递增26.5%,人均收入递增33%。1989年,玛纳斯县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031元,为全疆农民人均收入之首。

    全州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8.57元。

    玛纳斯县头工乡楼南村粮食专业户任明东,从1984年到1989年的六年间,向国家累计纳粮500吨,被授予“全国种粮模范”、“全国扶贫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上庄子村农民周宗普全家五口人,1989年,收入2万元,人均4000元。家里装修了新房,生活过得很幸福。

    昌吉州先富起来的农民,是农民朋友的一面面旗帜,昭示着更多的农民朋友,凝聚在他们的旗帜下,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迅跑。

浏览:120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汤善
    汤善
  • 呦鹿山de
    呦鹿山de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