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兵地关系好
兵团农六师和昌吉州是邻居。
人们戏称,昌吉州有多大,农六师就有多大。
是的,昌吉州各县、市和兵团农六师各团(场)互相毗邻,地界犬牙交错。
过去,时有因为地界、草场、用水等产生矛盾,发生争执。但这些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并不影响我们兵地之间的关系。
我们兵地之间的关系始终很好。
身兼农六师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的我,深深认识到,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是一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我要求各县市,一定要和兵团农六师各团(场)妥善处理好关系。
我们州党委领导所有成员和身兼昌吉州党委常委的农六师政委张奎魁同志,以及兵团农六师党委一班人,认识十分统一,处理兵团农六师恢复时的遗留问题十分顺利。
州党委对留在地方的原兵团农六师干部,按德才标准提拔使用,体现了“五湖四海”的精神。
兵团农六师的干部在昌吉州各个行业中,也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在此,我要感谢原兵团农六师的政委张奎魁,感谢原兵团副司令员王寿臣。他们对昌吉州的支持和帮助,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72 军民奋战保堤坝
1987年7月11日,库容蓄水3500万立方米的呼图壁县大海子和芳草湖农场小海子两座水库水位超过了警戒线。
水库水位继续上涨。
水库无溢洪道,大坝随时都有溃堤决口的危险。
堤坝一旦决口,处在下游农六师的芳草湖总场和各分场的居民点及大片农田就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
汛情急。快决断。刻不容缓。
当时,我正患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听到汛情,我非常着急。本来,与新疆医学院约好要去看病。我立即决定不去了。
当天,我陪同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玉素甫•穆罕默德,与兵团及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洪工作。
会议决定成立呼图壁河流域防洪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农六师政委张奎魁任第一副总指挥,水利厅党组书记张立德、副州长王伯良、昌吉军分区司令员杨明斌三位同志任副总指挥。
当天,我们组织调运25000条麻袋、901万条草袋到抗洪现场,加固水库大坝,挖溢洪渠。
7月13日,新疆军区派来300名官兵、派出50辆军车前来增援。
农六师调来5000多人进驻防洪渠。
自治区水利厅紧急调拨两万条草袋和10吨铁丝,投人防洪。
我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在两座水库昼夜巡查,对存有隐患的部位进行加固。
经过军民十几个昼夜的连续奋战,保住了堤坝,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
毛主席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昌吉州境内的驻军、武警部队和兵团农六师,每逢重大节日和八一建军节,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活动。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到部队驻地开展慰问活动,慰问部队官兵。昌吉州的军政、军民关系坚如长城。
73 亲历两次党代会
在昌吉州的八年,我亲历了两次党的代表会议。一次是1985年的第五次党代会。
一次是1990年的第六次党代会。
在这两次党代会上,我都作了《工作报告》。
第六次党代会以后,我已年逾花甲,六十二岁了。按规定,我已“超期服役”两年了。
我从昌吉州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又工作了三年。
1993年,我离职休养。这一年,我已经六十五岁了。
74 拍摄电视专题片
2002年,昌吉市电视台《天山南北昌吉人》栏目组记者找到我,要采访我在昌吉工作的事迹,拍摄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拍成后,题目定为《肖桂馨敢开工作先河》,概述了我在昌吉工作的特点。
我在昌吉州工作八年,与昌吉州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离休虽然已有十多年了,但是,昌吉州的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与我一起工作的那些昌吉州领导干部和县市的领导干部‘,给我留下的印象依然十分鲜明。
我永远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与他们共同度过的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
我时常为昌吉州这些年来所发生的每一个新的变化而感到自豪。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撰写这部书稿,审定这部书稿的校样时,我已经八十周岁了,超过了“古来稀”的年龄。
回想自己这一生,为党和人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跟随共产党,艰苦奋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始终都是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1944年,我十六岁参加革命;1993年,我离职休养。在这些难忘的岁月里,只要工作需要,我像一块“革命的砖”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里搬。从内地到边疆,我先后调动了七个工作单位。
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
在革命的道路上,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这样那样一些挫折,总是难免的。
抚今追昔,我胸怀坦荡,无怨无悔。
六十五岁离休时,我写了一首小诗,抒发情怀:革命一生路坎坷,
风雨征程五十载。年过花甲志不衰,只求安康度晚年。
两位年轻干部这里,我还要提到两位在我身边工作过的年轻干部。
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工作,我和这两位年轻干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一位是秘书闫科培同志。
闫科培同志大学毕业以后,1984年春天调到州党委办公室,当了五年秘书;1988年,三十一岁的闫科培同志被提升为办公室副主任。在全州,他是比较年轻的县级干部。
闫科培同志以后被调到新疆综合电机厂任党委副书记、书记。2001年,任昌吉市委书记。由于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2005年,被自治区党委提任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副厅长级。
1988年,小闫当了办公室领导后,秘书工作由另一位年轻干部赵天杰同志接任,直到我离休。
小赵年轻、进步快,先在米泉市任副市长,后调到州上任体改办主任、建设局局长、州党委副秘书长。现在是玛纳斯县委书记。
在昌吉州工作八年,先后有两位司机为我和其他领导同志服务。他们是吴春生和葛成斌同志。这两位司机,不仅驾驶技术好,而且还做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我几乎没有休息日地工作,他们的服务工作与我同步,因而也非常辛苦。
76 老伴牟秀华
我老伴牟秀华,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碑廓镇。牟秀华在师范上学时,临沂公安处在学校招干。牟秀华应招,参加了工作。
牟秀华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支持我的工作,牟秀华多次无条件地调换工作岗位,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来没有怨言。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我遭遇坎坷,命运无常,来自方方面面的攻击和非难令人防不胜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的厄运不可能不殃及到老伴。然而,老伴牟秀华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以超常的毅力和勇气,顶住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和压力,成了我排解困惑和烦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凡接触过牟秀华的干部和群众,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牟秀华同志政策观念很强,很讲原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述。由于牟秀华意识到自己是领导干部的伴侣,气质和水平都应当与领导干部相匹配,因而,格外注意学习,格外注意用党对领导干部配偶的要求衡量和约束自己,因而,当需要她对某些问题作出解读时,她能解读得深入浅出,人情人理,令人折服。牟秀华于无意中帮我做了许多别人无法替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了许多我不知道的或尚未发现的矛盾。这时,对老伴说声“谢谢”,我感觉分量轻了。
我这个人,看不得百姓受委屈,受苦。有人用一句文词概括我,说我有平民视角和草根情结。我觉得,人,不论职务高低,三百六十行,不论干哪一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干部来自老百姓,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是老百姓的公仆。工作干好了,老百姓满意了,不仅是干部的本分,而且应当是干部的追求。古代诗人不是有乐老百姓之乐、忧老百姓之忧一类的诗句吗?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人?没有老百姓,哪有领导干部?没有人民群众这个“主人”,哪有领导干部这个“公仆”?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上千了几十年,我从不敢对百姓之事和人民群众之事有丝毫的懈怠。这一点,老伴牟秀华和我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对待百姓的共同情感,是一种无坚不摧的伟大的力量。我之所以在阴霾中能看到丽日,在泥沼中能看到坦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老伴牟秀华用对百姓的情感助推我,使我在最需要力量时得到力量,是关键的关键。
说远了。还回到我的老伴牟秀华的正题上来。再简要说几句吧。
几十年来,牟秀华跟随我,家务事都是她忙的,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主要是她承担的,对我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
记得在三年困难时期,她节约口粮,给我和孩子们吃。结果,她的腿浮肿了。
牟秀华用自己超负荷的付出支持我的工作。牟秀华的辛苦,只有天知、地知、我知。
牟秀华对自己,只讲付出,不讲回报。
许多人说,牟秀华是个好后勤、贤内助。我觉得这些词的分量加在牟秀华身上,仍显不够。如果没有牟秀华的全力关心和支持,我既不可能那样全身心地投人工作,也就不是今天这样一副其乐无穷的模样!
尽管“谢谢”这个词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声,我还是要在结束这一节文字时,发自内心地对老伴牟秀华说一声“谢谢”!
77 返乡有感
1951年,我从邳县调走;1990年,我出差到邳县。日月如梭的光阴过去了四十个春秋。
见了邳县,我的热血奔涌,两眼发潮。
邳县,一个在您的怀抱里长大的游子,今天回来了。邳县,这两个字,字字在我心中重千钧。
邳县,这两个字的后面,站着多么厚重的历史元素啊!
走笔至此,我情不自禁地放飞自己的情感,为邳县这两个打着血与火印记的字多说几句。
当年,邳县是鲁南区党委辖区东南部的一个县,历史悠久得只有历史老人才配与之对话。
邳县古有“下邳”之称。
权威的《辞海》为“下邳”列了词条,有两解:
其一,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
南朝梁改名归政,东魏复故名。金移治今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初废人邳州。东汉以后,历为下邳国、下邳郡、东徐州、淮阳军、邳州等治所。位沂、泗两水交会处。自古常为淮北战场。汉末,刘备为徐州牧屯此,为吕布所袭取。其后,曹操攻吕布,城破,斩吕布于南门白门楼下。
其二,郡、国名。东汉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辖境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南朝宋改为郡,隋初废。大业时又曾改邳州为下邳郡。
邳县地处江苏省北部,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水陆辐辏,山川连路”,为“南北襟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楚汉相争,下邳逐鹿。三国交兵,下邳鏖战。邳县当年的斗争形势极为艰苦、复杂和险恶,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性。邳县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我方相当长时间处于劣势状态。邳县是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最早,我军解放的最晚的县之一。国民党正规部队长期驻守贾汪、台儿庄,使邳县的武装斗争只能分阶段进行。1946年6 -12月为武装斗争的第一阶段。敌我双方以运河为界,隔河对峙。间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
1946年12月-1947年6月为武装斗争的第二阶段。全县进入游击状态。邳县县委提出区自为战、人自为战,抓住机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
东撤滨海地区,不久即返回,直到淮海战役开始,为邳县武装斗争的第三阶段。我军在全国开始战略大反攻。我们掌握了与国民党还乡团斗争的主动权,邳县革命斗争形势好转。
1947年,我们曾配合主力部队两次攻打邳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就在前面,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
本书“野火春风”篇的文字中有依宿山的地名。这个地名的成名有个典故。说的是韩信站在山峰观桥头,关云长战下邳守土山,单枪匹马保皇嫂的故事。观桥头的韩信观累了,便依在山石上睡觉。韩信的这一睡非同小可,睡出了历史认可、人民称颂的“依宿山”的山名。山下的村庄沾“依宿山”的光,取名为“依宿村”。
依宿山的山名,依宿村的村名,蕴涵着多少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啊!
邳县是山东的南大门,是当年鲁南斗争的前沿阵地,是连接山东和苏北两大根据地的纽带。西行约五十公里是重镇徐州,东北约一百公里便是华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当年兵家在邳县真刀真枪的“演义”,说明了邳县是块风水宝地。
邳县也是我们党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邳县就出了一批接触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先进青年,文史资料中记载的,就有郭子化、宋绮云、李超时、解慕唐、戴蔚霞、冷启英、徐丽霞等,这些进步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一地区的早期党员。1926年秋,共产党人陈亚峰来到邳县,在师范学校建立了邳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从此,邳县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步伐踩在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节拍上。
战争常常把完整分解成局部给人看。我们所说的当年的邳县,只是原邳县陇海路北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西到桃沟河,东到沂河,北抵呦鹿山。陇海路以南部分属江苏省邳睢县,陇海路以北属鲁南邳县。
1953年,邳县又划归江苏。
不把这一点交代清楚,现在的青年人就很容易把现在的邳县与当年的邳县等同起来。
当年的邳县是八区一镇,曾用过的名称如下:
一区,曾用名:城关区
二区,曾用名:沂河区
三区,曾用名:铁佛区、艾山区、连防区四区,曾用名:武河区
五区,曾用名:依宿区、运北区
六区,曾用名:文河区、四户区
七区,曾用名:台东区
八区,曾用名:滩下区、运南区一镇,曾用名:官湖镇
这些曾用名是和定格的历史联在一起的。在故地造访,你随便问一个从当年的历史深处走来的老人,随便提起一个八区一镇曾用名,老人都会凭自己的记忆,给你讲一堆你闻所未闻的故事。
眼前的邳县,已经变得使我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陈旧远去了,贫穷远去了,苦难远去了。被取而代之的,是清新,富裕,幸福。
不会唱歌的人被时代撩拨的要歌唱了。不会写诗的人被时代激昂的要写诗了。今天的我变得不是昨天的我了。
四十年,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我写了一首题为《返乡有感》的诗,直抒胸臆:穷山恶水亿万年,
民不聊生怨苍天;毅然入地探矿藏,群起锁龙造良田;新风和煦暖千家,旧友情深添笑颜;沧桑巨变四十春,故乡邳州堪流连。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又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人生离不开友情。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锤炼的友情尤其难能可贵。友人相见,有说不完的话。远去的历史画卷像宽银幕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友人现在的对话,就是那宽银幕电影的解说词。为什么说起艰苦的战争年代就神采飞扬呢?就激情澎湃呢?就滔滔不绝呢?因为艰苦的战争年代挑战了人的生命的极限,实现了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的人生价值。传奇的历史和传奇的人生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再版和复制的。这就是传奇历史和传奇人生的魅力所在。
我被诸多友人的激情点燃,于1990年10月13日在江苏省邳县把友人火辣辣的大实话“客串”成一首《致友人》的诗,于同年同月30日定稿于新疆昌吉。拿给友人看,友人认为不错,建议我放到这本书里。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照办。
诗日:
万里相逢在运河,花甲相逢忆当年。
重点进攻大转移,组建敌后武工队。
捷报频传战邳北,敌人闻风心胆寒。
蒋军压境撤滨海,七人潜伏把敌探。
反复扫荡奈我何,我队又入呦鹿山。
三十八师诡计多,长途奔袭来作战。
多次突围皆脱险,队员愈战志愈坚。
艾山苇湖易隐蔽,背卧大地盖青天。
敌后游击显神通,青纱帐里扎营盘。
碾庄战火惊天地,邳州境内红旗翻。
往昔岁月多峥嵘,愿君长忆莫等闲。
誓为人民立新功,拼将余热作贡献。
(此书定稿即将付印时,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短文,对“邳州现象”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解读。短文说,位处苏北的江苏省邳州市,发展条件并不突出,但这个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却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0%;农民健康体检免费、医疗挂号免费、孤贫儿童上学免费、公园免费、农村集市临时摊点免费,一系列惠民政策惠及百万农民。与此同时,邳州的发展也异军突起,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社会事业均实现跨越式进步。这是集中精力帮民富、集中财力解民忧、集中全力重民生的结果。“邳州现象”使我激动得遥望东天,浮想联翩,不由自主地写下这一段补记性的文字,与家乡的父老乡亲同喜同贺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