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张敬焘同志 (文/ 朱奇民)

肖明 发表于2019-12-11 18:49:50

   我与张敬焘同志相识、相知、共事交友四十余年,情如手足。特别是我们两人同时进入省政府领导班子又同时离休。离休后,经常交流工作情况,谈心、交心、情感甚深。他的逝世使我失去一位老同志、老战友、老兄长,心情十分沉痛,久久不能平息。

    1960年敬焘同志由上海回山东任青岛市委书记。当时在全国、在山东、在青岛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我任临沂地委书记,两个市、地相互支持,相互支援交往颇多。

    青岛是个海滨城市,风景秀丽,工业基础较好,在山东是个龙头,在全国知名度甚高,在全世界也颇有名气。但在五十年代,由于党内的“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使青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而他前任的几位书记,也受到不应有的处理。张敬焘同志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到青岛任职的。在这种经济、政治、社会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张敬焘同志和青岛市委带领青岛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积极努力,艰苦奋斗,战胜了三年的暂时困难,迎来了三年调整时期。在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敬焘同志和青岛市委积极努力,想尽各种办法,千方百计,调整党内关系,研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思路,保持社会安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从而使青岛局势稳定下来,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出现发展的良好势头,这种发展的良好形势是来之不易的,是青岛在文革前少有的好形势。

    但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像急风暴雨一般,席卷全国、席卷山东,席卷青岛。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在山东青岛是带了头的。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的王效禹带头造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反,接着又造省委省政府的反,成为青岛市和山东省的革委会主任。张敬焘同志是青岛市委书记,又是省委常委。当然首当其冲,遭受残酷的批判和斗争,在当时十三个地市委中他受到摧残、打击最早也最重。在这种困境中敬焘不畏艰险,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立场,不委过于人,不靠这一派那一派。王效禹垮台后,他调济南市任副书记、书记等职,不久,造反派仍然批判他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敬焘仍然坚持党的原则立场、一笑值之,令人十分钦佩。

    敬焘于1978年后,任山东省革委副主任和副省长,并兼任计委主任。与当时分管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和部门配合协调得甚好,有关同志均表满意。我当时兼任省农委主任,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接触交流甚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团结互助、获益良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促使山东经济发展良好,而农业的发展则更快些。这都离不开敬焘同志的支持。这一段时间不算太长,但也为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敬焘同志功不可没。

    1983年到1993年期间他任省政府顾问和特邀顾问,协助新上任的副省长的工作,以拾遗补缺。当时新选上来的副省长有的是从基层上来的,情况不熟,且无从政经验,拾遗补缺是必要的。当时省府领导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叫做“扶上马、送一程”。在任顾问期间应该说,敬焘同志“拾遗”拾得好,“补缺”补得好,“扶上马”扶得好,  “送一程”也送得好!十年顾问当得好。

    1993年退下来以后,敬焘仍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党史研究、地方志和老龄委的工作,这些工作也都卓有成效。张敬焘同志的一生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在上海、青岛繁华似锦的大城市仍然坚持党的好作风,不为不良风气所染,不奢华不随风跑。据我所知,一直到晚年,衣着仍然是布鞋、中山装,吃饭在家中是两菜一汤,从不挥霍浪费。这可以说在我们党内继续坚持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敬焘对同志对部下和蔼友善,平易近人,从不骄傲自大。不以领导者自居,不以长者自居。应说是模范地继承发扬了党的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敬焘同志对教育子女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身教胜于言教,言教也尽其所能。故其每位子女都成长的很有出息,很有作为,对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张敬焘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原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浏览:12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寻管敦五烈士
    寻管敦五烈士
  • 颜神之子
    颜神之子
  • 肖明
    肖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