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讯敬焘同志与世长辞,不胜悲痛,哽咽欲泣。2001年在博山相见时,还彼此鼓励待百年之期再见,谁料苍天不悯,敬焘先我而去,博山一见成永别,令人思念不已。
以前对敬焘同志只闻其名,未曾见面。1945年他任五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我从鲁中军区教导营调二团工作,他是我们的直接领导。当时因战争频繁,部队流动性大,除听过他几次讲话外,并没有直接接触。不久,我们就编入三师,奉命跨海去东北,从此各奔东西。一别就是几十年。1979年我调中央党校学习,恰敬焘同志也去党校学习,三十年没见面,遐迩相遇,1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这期间,我们一起生活。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敬焘同志直爽坦率,彼此都是敞开胸怀、推心置腹、尽抒己见。尤其是敬焘同志对山东及各省市一些情况精辟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
1990年根据徐帅的批示,山东省委和济南军区成立了编写山东纵队史的编审委员会,敬焘同志是编审委员,我被邀为特邀编审,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做些具体工作。敬焘同志及编委会的几位老领导同志,都已是耄耋之年,仍坚持彻夜奋战,批阅各种资料,核查事实,修订文章,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感人肺腑,对我的教育极深。特别是听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情况,深感山东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大业,胜利确实来之不易。
敬焘同志是淄博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37年6月入党,省委派人把张敬焘等三位党员组成了博山特别支部,直接归省委领导,敬焘同志机智灵活,利用博山故乡一带的影响和社会关系,广交朋友,大力宣传抗日主张,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国团体,动员群众多方搜集枪支。并在骨干中发展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开办各种游击战术训练班。为组织抗日武装起义作准备。1938年初,看到组建队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抓住时机于1月上旬建立了山东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第一大队,先后编入我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第三支队。
敬焘同志在组织领导群众斗争中,善于抓矛盾,运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当国民党要以第五战区的名誉,以县商会为主,组织各县抗敌后援会时,他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劝说父亲任抗敌后援会主任,以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把抗敌后援军会变成我们开展抗日工作的基地。博山一带道会门势力很大,便指派党员去做会道门首领与骨干人员的工作,对其联络感情、宣传抗日主张,并成功将其争取改造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
部队的扩大,迫切需要补充枪支,敬焘同志就想方设法搜寻枪支,从不放过一个可能,在他们侦查到桃花峪恒升煤矿公司护矿队有枪支时,就立即行动,在护矿队毫无防备的一个夜晚,突击将枪支取来。另得三路军丢弃的一挺机枪。所获枪支,均系急需,至若珍宝,鼓舞了部队斗志。敬焘同志在淄博一带组建武装力量,真是费尽心血,对根据地的建设更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忠诚的共产党员,民族解放的先锋,也是积极执行党的指示的模范。
敬焘同志长期从事领导工作,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从齐鲁大地,京沪南北,所任的每一个岗位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特别在山东领导工业建设时,抓了30万吨乙烯和石臼港扩建重大项目,无不硕果显著,有口皆碑。
敬焘同志在领导岗位上,事必亲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谋善断,勤劳干练,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平等待人,不愧不作,坦诚率直,善于团结同志;他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只要原则允许,能办就办。他严于治家,教子有方,家庭团结和睦,子女各有所成,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
一代英才永别人间,他的高尚品德、功勋业绩,将永垂不朽!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