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4日不幸消息从济南传来,尊敬的老领导敬焘同志逝世了,我和建民潸然泪下不能自制。老领导的音容笑貌、和蔼坦荡的光辉形象,立即浮现在眼前,不禁肃然起敬。老领导一生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具有雷厉风行,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智慧;对人对事开诚布公,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高尚精神;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要特殊待遇的公仆意识和坦荡胸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身处逆境,始终坚持真理,一身正气,显现出一位老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在青岛干部和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我是在敬焘同志调青岛后,华东局从上海补充调入的一批干部。来青后,市委任命我为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后兼市政府财贸办公室主任。敬焘同志对财贸工作相当重视,亲自抓市场、抓供应,千方百计扭转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他一心为民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使我收益匪浅。现就财贸工作的片断,简要作一回顾,以表深切缅怀之情。
一、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我与敬焘同志在上海时并不认识,只是在一次上海市干部大会上,听过他有关社区街道工作的报告,留下较好的印象。1961年4月,为加强青岛市的领导力量,我和几位同志奉华东局之命来青岛工作。我于5月3日从上海乘船来青,海上遇到大风浪,船误点了,到青岛没有人接站,找到招待所,因当时社会秩序不好,半夜人家不给开门。次日,市委接待了我们,敬焘同志幽默地说,让你们吃了闭门羹了。接着对我们表示欢迎和慰问,并简单地介绍了青岛的情况。他说青岛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工业城市,当前灾情严重,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农村有逃荒的、要饭的,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城市居民粮食定量水准下降,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干部浮肿的,患有肝炎的很多。你们从上海来,工资和生活都有所下降,要准备吃苦,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要和青岛市的干部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战胜暂时的困难和灾荒。第一次见面,感觉敬焘同志精神饱满、言吐直爽、和蔼可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领导干部。
1961年春青黄不按时,是三年自然灾害青岛灾情处于最严重时期。当时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如粮、煤、菜、油等,虽然采取了凭证限量供应,但也保证不了需求,有时甚至出现粮库没有粮食、煤场没有煤炭、菜店没有菜供应的严重情况。敬焘同志焦急万分,让我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当时除采取组织得力干部派到产地调运粮煤外,以敬焘同志为书记的市委还决定,成立代食品办公室,搞代食品,搞“十五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组织捕捞海产品,赶小海等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同时搞“卫星炉”,集中一个地方烧饭以解决煤炭供应不足。敬焘同志还指示我们去上海、北京学习他们搞活经济,恢复和增加商业网点,增设农贸市场,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做法。上海市领导对青岛市的灾荒非常关心,支持了我们大量的粮食、棉衣等救灾物资,并支援我市100辆汽车运输蔬菜,使我们深受鼓舞,增强了战胜灾荒的信心。经过多方努力,到1962年秋,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群众高兴的反映,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今年能吃饱饭了。人民群众的体质增强,疾病减少,浮肿病基本消失,外流人员陆续返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敬焘同志认为取得这些成绩,仅是初步的,也是最低的标准,与改善人民生活差距甚远。他根据青岛情况继续抓了以下几件事:
1.解决全市群众吃菜的问题。由于崂山县土地少人口多,青岛市单靠崂山县,保证不了蔬菜供应。敬焘同志向省委反映了这一情况,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指示:让青岛市与即墨、莱西、平度、胶县、胶南搞蔬菜协作,较好地解决了老百姓吃菜的大问题。
2.学习、改进蔬菜种植,努力、改善群众生活。1963年9月敬焘同志参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休会期间,敬焘同志带领我们几位参加会议的同志,到北京市四季青公社参观学习他们蔬菜大棚的经验,回来加以推广,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3.抓外贸进出口业务,促进生产。1962年,让我陪同他到外轮供应公司、外贸仓库等单位调研,提出利用外汇分成,进口粮食、化肥等物资,支援工农业生产,进一步保障和繁荣了市场供应。
4.运用价格杠杆,平抑物价。当时青岛市工资低物价高,有些商品价格竟高出上海、济南。针对这一情况,敬焘同志指示物价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来青岛视察时,向他汇报了这一问题。谭启龙同志指示,青岛应该降低物价。随后,经采取措施,有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降下来了,群众得到实惠,很是满意。
5.改善棚户区群众的住房条件。敬焘同志对住房困难的棚户区群众非常关心。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市里拿出部分资金,按低标准建设了楼房,给部分住房严重困难的棚户,解决了住房问题。群众高兴的把新建住房称为“幸福楼”。敬焘同志前年来青, “幸福楼”老住户还邀请敬焘同志去做客,一起照相留念。
二、教育干部要与群众同甘共苦
由于青岛市灾情严重,生活日用品和副食品供应紧张。敬焘同志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反对和防止干部生活特殊化,禁止商品供应走后门的指示。结合青岛情况,他提出要发扬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各级负责干部必须与群众“四同”,不许闹特殊,不许滥用职权要求供应部门额外供应和私占供应群众的东西。各级党组织要经常关心群众疾苦,安排好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今后,如发现仍有商品供应走后门和生活闹特殊,私分群众供应商品的情况,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由于动了真格的,特别是领导以身示范,有效地遏制了干部生活特殊化和商品供应走后门的现象。对困难时期密切干群关系,鼓舞群众战胜灾荒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还强调不要请客送礼。当时即是省部级领导干部来青,只陪吃一顿“四菜一汤”真正的便饭。财办来了外地客人和部队首长,我们都在自己家招待。
三、生活艰苦朴素、清政廉洁
敬焘同志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不摆官架子,时时注意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上下班不坐车,下厂、下乡调研蹲点,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自己家人的生活,从不提额外要求。1962年冬天煤炭供应紧张,他家和群众一样缺煤烧饭,但他从未向有关同志提出。有一次,原市委书记周方同志批评我们才知道,连敬焘同志家都无煤烧饭。他家里吃穿用都比较简朴,敬焘同志经常穿的是布衣布鞋;因布票紧张,他的孩子们穿的都是补丁衣服;他的老伴于波同志(当时是市委监委副书记)因穿戴像普通老百姓,一次去宾馆,门卫都不让她进去。文化大革命造反派到他家抄家,老保姆拿出敬焘同志平时的衣物,对造反派说,这样的干部能成为修正主义,走资派吗?当时有很多干部群众为造反派揪斗敬焘同志而难过流泪,牵挂着他的安危。一次造反派在青岛市人民会堂批斗敬焘同志,一位群众不顾造反派的阻拦,自发的跑到台上大声说,敬焘同志不是走资派,是咱们青岛百万人民城市出的一位好书记!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敬焘同志的由衷爱戴,对造反派批斗敬焘同志的愤怒反抗。
敬焘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但他高尚的革命品德和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原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