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与上海一衣带水,渊源甚深。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两地就血火交融,血浓于水,数以万计的齐鲁儿女南下征战上海,献身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与上海更是情同手足,相互支持,谱写出精诚团结、合作共赢的全新篇章。
而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作为鲁沪两地血火交融、精诚合作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并为促进鲁沪经济合作建立卓越功绩的,当是我们敬爱的张敬焘副省长。
翻开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建设发展史,我们不难查到张敬焘同志在普陀区担任区委书记的一段段感人岁月,我们同样也会找到张敬焘同志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的一个个显著业绩。惟其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张敬焘同志无疑就成为了鲁沪经济合作最重要的奠基人。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就一直以我国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物资供应中心而著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这一中心地位更加进一步提升。而经过思想解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形态领域变革的全国各省市的领导们,此时非常清楚上海对于他们本省建设和发展的作用所在。作为与上海有着特殊情谊的山东省,当然也毫无例外。
1982年4月,当江南大地呈现一派红瘦绿肥、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景象之时,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特邀顾问的张敬焘同志,率领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划委、省经委、省纺织厅、省化工厅、省电子工业厅、省机械厅等厅局和青岛、济南、烟台三个地市领导组成的省政府代表团,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时任山东省化工厅副厅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贺国强同志,也随团来沪。
在延安饭店接待大厅,张省长与上海市的领导们叙1日情,谈当前,话未来。张老的上海情缘触动着上海领导的心,张老谋发展、求合作的事业心、责任感,感染着上海领导们的情;张省长的真诚平和、勤俭朴实的作风,感动着上海的领导和人民。在短短的几天里,山东与上海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和意向。
在沪期间,张老夜以继日、忘我工作,除了忙于学习、洽谈、交流之外,还借助他深厚的人脉关系和在上海的崇高威望,带领山东省经济代表团成员和驻沪办的同志们,频频拜访他的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使山东省有关领导和山东省政府驻沪办很快与上海市领导王一平、韩哲一、杨士法等同志取得了联系,畅通了山东省与上海市领导接洽和山东省与上海市政府各部门之间接洽联系的渠道。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是全国各省市横向经济联合突飞猛进的时期,张老几乎每年都要率领省政府代表团前来上海,而且每次来沪都是收获颇丰。
1983年,在张老的组织协调下,山东派团来到上海与江浙等地,学习考察乡镇企业发展;
1984年,山东省代表团又来上海,推进两省市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使上海风凰牌自行车落户济宁邹县鲁南自行车厂,并将上海的棉纺纱锭扩散到了济南、烟台等地市;山东省丰富的建材产品也大量进入上海市场;1986年,张老又前来上海,亲自组织协调山东建筑企业进沪施工。由此,山东省建筑施工企业终于站在了中国建筑业的制高点上。目前,山东省常年在沪建筑队伍已经达到40多支。’
在张老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也于1980年恢复成立,其后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省政府的表扬,并由此带动了各地、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的筹建和成立。
为了进一步强化鲁沪经济合作和交流,在张老的组织协调下,山东省政府驻沪办还以省政府名义,邀请了当时50位山东籍和曾在山东工作过的上海市各单位正局级以上干部,正式成立了“山东省经济协作咨询上海顾问团”,并进而将这个顾问团成员扩大到其他山东籍干部当中。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沪山东籍局级干部将近2000多人。后来, “山东省经济协作咨询上海顾问团”的名单,分别报到山东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协作办公室,得到两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其后,山东省政府领导每年春节都来上海看望慰问顾问团成员,而张老作为该团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几乎每年春节都到上海看望和慰问顾问团成员。顾问团的成立,对促进鲁沪经济全面协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长三角经济的崛起,上海也迎来了新一轮层次更深、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一浦东开放开发,而鲁沪经贸合作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
1990年,当国务院关于浦东开放开发的决策公诸于世时,山东省政府率先响应。时年5月,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同志首先率党政代表团来到上海。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黄菊同志以兄弟般的情谊热情接待了山东省党政代表团一行。
5月的上海,风和日丽;滔滔的浦江,波光粼粼。主人盛情地邀请客人游览了黄浦江。宾主凭窗远眺,但见浦江西岸,万国建筑,五光十色,人车穿梭,繁华似锦;浦江东岸,幅员广阔,天地空漾,开放开发,鼓角相闻。宾主间话题自然地落在了浦东这片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土上。因而,在浦东建造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商务大厦——上海齐鲁大厦,由宾主间在黄浦江的游艇上达成了意向。
如果说,上海齐鲁大厦的确定和立项,是中共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选择,那么,上海齐鲁大厦大筹建、基建、竣工和开业,则几乎融入了张敬焘副省长晚年的全部心血和汗水。
就在上海齐鲁大厦确定立项的时刻,张老早已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但仍担任山东省政府特邀顾问。然而,他虽年届76岁高龄,省政府还是任命他担任了省政府上海齐鲁大厦筹建领导小组顾问,而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则是时任山东省政府副省长的李春亭同志。
身为山东省副省长的李春亭同志,虽然兼任组长,但由于政务繁冗,不可能有很多精力投入到齐鲁大厦筹建具体工作之中。因而,大厦筹建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张老身上。
而历经半个多世纪血火洗礼的张老,的确无愧于老一代革命者和领导者的风范。自担任齐鲁大厦筹建领导小组顾问后,他锐气不减当年,退而不休,又顾又问,事业心、责任感、紧迫感比在任时显得更为强烈。
1990年8月,当省政府上海齐鲁大厦筹建领导小组刚刚成立之时,张老就受李春亭副省长之托,组织省计划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协作办等领导同志来到上海实地考察。他不顾年事已高,频繁地与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大厦筹建处接洽协商,调查研究,实地查看。他不仅很快了解了中央关于在浦东规划建设省部楼的方针和要求,也了解了上海出让土地的政策和规则。其工作热情之高,工作节奏之快,工作作风之扎实,令其他省市领导以及筹建小组成员深受感动。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与上海市领导友好协商,上海齐鲁大厦选址确定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96广场,当时叫竹园商贸区。这个商贸区当时有多个省、部委都在酝酿计划建造商务大厦,并且地段、地价差异较大。由于山东与上海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张老的上海情缘和努力工作,上海市协作委、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最终把96广场最好的地段,以最优惠的价格出让给了山东。
其时,浦东开放开发正如火如茶,一座座外资、合资、内资大厦相继立项和开工。因而,一个个全新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设计景观也脱颖而出。而定位于既具有齐鲁文化底蕴,又体现现代气息的齐鲁大厦设计,当然也必须遵循创新和超前的理念。所以,提高大厦层高和容积率,就是在浦东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设计超前的最好体现。但是,出于浦东整体规划布局和各省部楼的统一平衡考虑,上海市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对此则显得比较谨慎。此时,张老又亲自带队来到上海,通过努力争取和工作,齐鲁大厦的设计几经修改和完善,最终设计方案是建设一座集齐鲁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于一身,融智能型写字楼和四星级涉外酒店为一体的多功能商务大厦,并且容积率也由4.5提高到5。
由于体制原因和历史原因,齐鲁大厦筹建过程可谓经历了风风雨雨,有时甚至到了濒于危机的边缘。然而,自张老担任齐鲁大厦筹建小组顾问的那一刻起,齐鲁大厦的命运就似乎时时刻刻和张老联系在了一起。当齐鲁大厦建设资金短缺时,张老一次次亲自出面,协调计委、财政厅、省国际信托等有关部门,一笔又一笔的进行筹措。并郑重对有关部门说:齐鲁大厦是山东人在上海的形象,大家必须顾全大局,不能让山东为建设这个大厦丢人!当齐鲁大厦建设环节出现技术和管理问题时,张老每次都要亲临现场,调查研究,协调省各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1993年5月底,由于齐鲁大厦是在软土基上建设高层大厦,加之为了赶超进度,山东省的设计单位和施工队伍对此均缺乏足够的经验。在经过不间断的高效施工之后,大厦的基础桩柱发生了倾斜,施工被迫中断。
消息传出,石破天惊。这是上海滩软基处理的一大难题。
事故发生后,齐鲁大厦筹建处及时向张老作了汇报。第二天,张老不顾自己80岁高龄,再一次来到上海。受省政府委托,主持召开山东、上海、浙江、北京等有关专业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处理大厦桩基事故。为了找准原因和制订对策,张老亲自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连续开了一天半会议,直到深夜才结束。张老提出三条处理原则,一是桩基倾斜必须科学解决,山东技术解决不了就请上海和浙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不留隐患,一次解决;二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三是工期要尽最大限度往前赶。
按照张老的指示精神,筹建小组的同志分头星夜兼程开展工作。最终聘请北京中科院深基础科研所的专家学者前来攻克这一难题。与此同时,张老还针对齐鲁大厦基建人才缺乏的现实,专门将山东建工学校校长周邦建同志调来任总工程师。
经过一次次的现场勘察,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案例,最终确定聘请相关专家会诊,中科院北京深基础科研所攻关小组终于提出了一个不需要重新返工,在原桩基上进行分步强拉校正的方案。在张老的正确决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个多月的奋力拼搏,齐鲁大厦桩基倾斜问题得到一次性解决,工程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从1992年11月28日奠基,到2001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上海齐鲁大厦建设期历时9年多,张老往返于山东和上海多达10余次。而张老每一次来上海,都是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张老从不逛街,也没有业余爱好,惟一的爱好就是带领沪办和齐鲁大厦的人拜访看望上海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张老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更严,从来不提任何要求,向来都吃粗茶淡饭,有时为他准备点好吃的,他坚决要求撤下来。而每当齐鲁大厦建设处于关键时刻,张老总是知难而进,亲历而为,正确决策,力克危艰。可以说,在齐鲁大厦建设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张老的组织领导,就不会有齐鲁大厦的顺利开工和基建;如果没有张老的协调和统筹,也不会有齐鲁大厦的及时完工和营业,更不会有山东今天在上海这个靓丽的平台和窗口。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敬爱的张老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然而,七年来,张老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张老的举手投足,始终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张老,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将永远怀念和敬仰您!张老,上海齐鲁大厦将永远镌刻着您的丰功与伟绩!
(作者:上海山东齐鲁实业总公司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