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振兴博山——纪念张敬焘同志逝世七周年(文/中共博山区委 博山区人民政府)

肖明 发表于2019-12-11 20:32:04

颜山肃穆,孝水含悲。2002年12月24日,博山人民的优秀儿子,我们敬爱的革命前辈张敬焘同志在济南溘然长逝,享年89岁。张老生前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特邀顾问,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市委副秘书长调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后又增补为省委常委,政绩斐然,是我省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是故乡人民的骄傲。在革命战争年代,张老曾担任中共博山县委第一任书记和博山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在长期的艰苦岁月里,同博山人民患难与共、并肩战斗,足迹踏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音容笑貌常存于淄水群山之间。他的光辉战斗一生和矢志不渝地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故乡人民心中,博山人民永远怀念他。

    张敬焘同志,1914年出生于博山城大街南头一儒商门第。其父张耀泰,字阶平,1912年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毕业,但受儒学影响颇深,从商后经营公记银号,时任博山县商会常务委员和钱业公会会长,是博城上层社会中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1930年,刚满17岁的张敬焘,在颜山中学办的师范班刚读了一年书时,父亲为振兴中落的家业,看到张敬焘学业日进,又比较练达,在几个儿子中就选中张敬焘作为他的接班人,走他的路,便强令张敬焘辍学进了一家银号当学徒。由于受当时大革命时期余留下来的革命气氛和学校中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他对封建家庭的生活环境早就抱有抵触,学徒生活使他更多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增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期间,张敬焘与在报恩寺小学当教员的中学同学蒋方宇结成了知心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交换研读进步书刊,交流思想,研究社会,探索真理。1935年9月,张敬焘毅然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报考了短期小学教员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博山小辛庄第三短期小学担任教员。他利用教员的身份,以访问学生家庭,开办工人夜校、短期小学教员读书会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同时,还以其父开设的公记银号为联络点,组织联系农村短期小学教员进行抗日活动。1936年暑假,经张敬焘在北平读大学的中学同学王克常介绍,张敬焘和蒋方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至年底已发展到20余人。1937年初,经民先队总部批准,建立了民先队博山县队部,直属民先队总部领导,蒋方宇任队长,张敬焘任组织部长。随后,在民先总部的帮助下,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同年6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派鹿省三来到博山,在城外李家林秘密发展张敬焘等三人为中共党员,并建立了中共博山特支,乔同恩任书记,蒋方宇任组织委员,张敬焘任宣传委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张敬焘等人根据山东省委的指示要求,先后在博山城区组织了广泛的抗日宣传,并举办抗日游击训练班。在农村,发展党的组织,在博山东部的淄河流域建立了小口头村党支部,为上山开展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12月25日,就在日军占领周村尚未南进之时,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们即仓皇逃窜。张敬焘等遂将城里动员组织起来准备上山打游击的50多人集中,分两批向淄河流域山区转移。从此,张敬焘告别了小学教员的职业,开始了他近70年的革命生涯。

    博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张敬焘同志为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创建和发展博山地区抗日根据地、坚持淄河流域的抗日游击战争、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初期,张敬焘等人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进行了两次抗日武装的组织。第一次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由于缺乏掌握部队的经验,党组织未能在部队中扎下根,遭到失败。第二次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第一大队,由于加强了党的组织领导,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种种阴谋,使部队分别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游击第四支队和第三支队,完成了山东省委交给组织抗日武装的任务。

    1938年6月上旬,张敬焘奉省委指示,又从部队只身一人回到博山任县委书记。而此时,博山已完全陷入了战乱的灾难之中。日军“扫荡”、土匪横行,国民党反动派也乘机抢占地盘,为祸百姓。为了打开抗日局面,张敬焘首先根据省委的要求,抓了党的建设。为了尽快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张敬焘动员翟翕武、李东鲁、于诚等8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参加了省委随军干校的学习。他们经一个月学习结业回博山后,使县委领导班子进一步充实加强起来,博山党的组织很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短短几个月内,相继成立了四区、五区、七区和二区四个分区委,有力地推进了党在博山大部分农村抗日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广泛地争取群众参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张敬焘结合博山实际,集中力量,成功对各道会门进行了团结、争取、改造工作,发展堂天道骨干王寿卿为秘密党员,并配合四支队派一批党员打入道会组织内部,开展团结、争取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很快接受了党的领导。先后将当时在博山人数众多,影响颇大的“堂天道”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将“罡风道”改编为“博莱抗日自卫团”,其脱产武装,经整训升编到四支队,为主力部队输送了优生力量。在当时许多地方道会组织与中共和八路军为敌的情况下,博山县委通过成功地改造各道会门,将他们逐步改造成为我党领导下在各村镇的抗日群众武装组织。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共清河地委书记霍士廉和省委的肯定。张敬焘在开展对道会门工作同时,还不失时机开展了对国民党博山县政府的统战工作,为创建抗日民主政权打下了良好基础。国民党山东第三专区专员张里元为扩大地盘,派来的县长孙克明是位比较开明人士,张敬焘通过在县政府工作的共产党员李锋举办了以吸收博山四区、五区的部分小学教员参加的民运指导员训练班,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被委任为村民运指导员,他们在任教的村庄以合法的身份,开展抗日宣传、组织群众和发展党的组织。再加上各分区委和道会门骨干人员训练班发展的党员,很快使博山农村的大部分村庄建立了党的支部,有些大村的党支部竟发展到30多或40多名党员,使博山的党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在这期间,张敬焘还通过争取国民党博山县政府县长孙克明,委任翟翕武为他的四区区长。张敬焘以此为基础,在1939年日军大“扫荡”、国民党政府逃亡之际,通过召开区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建立了四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其后又乘势相继成立了五、七两区抗日民主政权。在这些政权的基础上,于1939年9月,成立了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张敬焘被选为县长。博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1940年12月,敬焘同志调离博山,赴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1年10月至抗战胜利,先后被鲁中区党委派任益临工委书记和鲁山地委副书记。在山东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临危受命,先是率益临工委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扭转了昌乐、潍县胶济铁路以南、淄川张博路以东、博山东部、淄河流域这一地区被日、伪、顽“蚕食”分割的被动局面;再是组织领导这一地区广大群众开展生产救灾,渡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解放战争初期,张敬焘同志先后担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兼淄博警备区政委,泰山地委副书记等领导工作。在这期间,他为接管和恢复、发展现代工矿城市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奠定了基础,为配合我军粉碎蒋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大力搞好土改、生产、支前三项中心工作,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5年8月23日,为适应抗战胜利后淄博矿区收复工作的开展,鲁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淄博特委和特区专员公署,统辖张博沿线的淄川、博山及矿区,张敬焘任书记,徐化鲁任专署专员,特委机关随同鲁中区党委、行署等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工作人员进驻博城。徐化鲁兼博山城防司令,张敬焘兼政委。博山当时是山东省最大的工矿区,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张敬焘同志率领特委机关进城后,主要抓了五项工作:一是组织精干力量分赴各行各业,发动广大工人、市民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二是采取有力措施,从解放区调拨大批粮食和北海币,赈济灾民和贫困群众,安排好失业工人;三是坚持党的统战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经营(敬焘同志还为此亲自陪同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将军约见博山县商会和各行业公会负责入座谈,宣布我党保护工商业政策,希望他们打消顾虑,协助民主政府为人民办事);四是及时进行货币兑换,沟通新老解放区物资交流,繁荣市场,平抑物价;五是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虽然进驻时间较短,却使矿区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打消了一些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幻想,坚定了他们跟共产党走、解放全中国的认识和决心。 

    张敬焘同志调任泰山地委副书记后,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向全国解放区先后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山东,由于是历代兵家必争重地,各地解放区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我华东野战军部队进行的大规模作战,成为当务之急。泰山地委就将全区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重任交给了张敬焘同志,特别是1947年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泰山地区境内发起的莱芜战役,其支前的一些紧急任务就落在了泰山区。张敬焘同志为确保作战部队的急需,不分昼夜深入到支前第一线走村串户,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青壮劳力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妇女和老人在家碾米、磨面、赶制干粮和做军鞋,确保了作战部队的急需,使我华东野战军一举歼敌5.6万余人。其后,又为我军夺取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的胜利进行了大力支前。特别是张敬焘同志担任泰山地委书记之后,由于比较深入贯彻了中央关于土改和接管城市的政策,稳妥解决了新区的土改和老解放区土改遗留的问题,比较广泛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不仅加快恢复了全区城乡的社会秩序和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也有力推动了全区的支前工作。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张敬焘同志从泰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调往上海工作9年,先后担任沪西产业区区委副书记、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委员兼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1960年10月,为加强山东严重困难地区的领导,华东局将其调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后又增补为省委常委,带领青岛市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开展生产救灾,扭转“五风”造成的全市经济和群众生活严重困难的局面。粉碎“四人帮”后,先后调任省革委重点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工交办副主任、省建委主任和省革委副主任,1979年12月,在省五届二次人代会上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1983年春,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先后任省政府顾问、特邀顾问等职。无论在位或退居二线,总是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大局为重。

    张敬焘同志长期担任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转战南北,工作繁忙,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但无论是南下上海,还是返回齐鲁故乡工作,他也很关注和关心故乡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关心老区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一再教育自己在博山的亲友听党的话,遵纪守法,尊重基层领导,不搞特殊,爱岗敬业,努力干好工作。尤其是敬焘同志退居二线之后,多次乘外出活动之空遐时间,返回故乡看看,到老区乡亲们中间走走。每年都有这么几次,每次来总是轻车简从,悄无声息,尽量不给基层同志添麻烦。对工作在市、区的年轻领导同志爱护支持,经常对前来探访的年轻干部给予鼓劲,勉励他们领会吃透中央和上级文件精神,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实事求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大胆工作,开拓创新,科学决策,造福一方。与此同时,他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博山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等建设。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地处八陡镇的黑山煤矿搬迁外地,其井下排水影响周围群众生活用水问题突出起来,他了解情况后,千方百计协调各方面,给予当地群众合理赔偿,圆满解决了此事。对于博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重要工程项目和举办的经济文化活动,全力支持,多次应邀参加座谈考察及有关活动,如元霄灯会、旅游文化节、西过境线、陶琉大观园、引水工程等。当得知博山广播站因城市改造搬迁,影响乡亲们收听收看节目时,又帮助联系有关部门引进扶持资金。对故乡发展旅游,保护文物、名胜古迹给予极大关心,他多次亲临考察,提出建议,题词勉励。他还启发教育国内外亲友,弘扬中华儿女爱国、爱乡传统,为故乡振兴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献计出力。1996年9月,他引导北京半亩园快餐食品有限公司族人捐资15万元,兴建池上中小峰希望小学和购买10台教学微机,捐赠5万元,作为博山区高考文理状元的奖励基金:帮助联系为博山五中引进微机设备、挂靠北京名校等。

    张敬焘同志晚年,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支持博山党史和地方史志工作,亲自指导座谈审稿,筹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老区走访慰问,为牺牲烈士正名奔走呼吁。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张老同博山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共同谱写了博山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历史篇章。敬焘同志返乡期间,多次重返故地,到鲁山周围,当年他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池上、李家、郝峪、小峰,南博山的刘家台、瓦泉等村,访问老房东、老党员、同村干部、老战友座谈,问寒问暖,共商致富大计。他还买上营养品,亲自到北博山洪山口村慰问年逾九旬的抗日自卫团老团长王寿卿老人。闻知区党史部门和有关镇村筹建刘家台、郝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革命旧址,十分高兴,多次过问,亲自参加剪彩仪式,不顾高龄之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激励后人发扬革命传统。对老区群众、烈士遗属反映北博山抗日八烈士追烈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一事,他联同老战友翟翕武多次找市、区领导反映,并直接向省民政厅反映,直到解决为止。他还为博山烈士陵园、郭庄东庵烈士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题词,弘扬先烈浩然正气,勉励后人振兴中华。

    对博山党史工作,敬焘同志倾注大量心血,给予热情关心支持。由于他退居二线后,担任《中共山东地方史》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了解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情况,因此,他对博山地方党史工作更是重视,经常过问,亲自返乡召集老同志座谈,不厌其烦接待登门采访的同志,热情答复咨询问题,耐心提供其他调查线索资料。他经常告诫来访党史工作者,  “一定要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写史的原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千万不可信口开河,胡编乱扯。”他应邀担任《中共博山党史大事记》(1925-1949)、  《博山区志》、  《博山人物》、《中共博山地方党史讲稿》等地方史料书刊的特邀编审、顾问,总是认真负责逐字逐句审阅修改稿件,有疑义之处虚心与作者讨论,平易近人,从不盛气凌人。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他与老战友原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翟翕武重返战地,走访座谈,撰写了《战地春深》的长篇署名文章,回忆他们在八年抗战中与鲁中人民并肩战斗的岁月,抒发了两位老人对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博山的党史工作,20多年来不断取得新成果,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党史系统先进单位,是与张老生前关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颜山巍巍,孝水泱泱。张敬焘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七载春秋,但他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本色和优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永远活在家乡人民心中。我们将秉承先人遗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要求,加快实施“一核二区三片”城乡产业布局和“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城镇村布局调整,为实现博山老工业区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执笔:王济世孙启伟)

浏览:388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panda
    panda
  • 肖明
    肖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