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老领导(文/ 刁婀娜)

肖明 发表于2019-12-12 10:32:15

    张敬焘书记,是我们青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老领导。上世纪60年代伊始,正是全国处在严重三年自然灾害之际,张敬焘同志被上级调任我们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他为尽快改善全市人民的生计和扭转青岛的严重经济困难情况,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中,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严于律己,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肝胆相照,甘苦与共,留下了许多久传不朽的佳话。

    由于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青岛市政府事务管理局系统工作。在工作中,时常听到一些老领导和老员工讲起当年张敬焘书记在青岛工作中的一些事。在这里,我仅记听到和看到的几件印象比较深的事。

    听一些老领导说,张敬焘书记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并在开展工作中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和倾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

    他只身到青岛上任时,已是1960年的秋末,天已很冷。但他一到任,为了解全市的情况,有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两三天里,接联召开了几次市里的领导会议后,即根据省委的部署要求和青岛严重受灾的情况,决定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带领群众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并要求作为重中之重的首要大事,一定抓紧、抓实、抓好。同时,还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各医疗单位分别抽调出一批干部与医务人员派到公社和乡村,帮助开展生产救灾与医疗救治。

    接着他就带着两三个随员,不顾天冷和道路坎坷难行,深入到当时属青岛市的即墨、胶县、胶南等县农村查看灾情。他首先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即墨县。每到一户,他不仅贴心地问寒问暖,还很仔细看看锅里做的什么饭、缸里有没有粮食、烧柴多不多。当他看到大多数人家在这年秋收后只分到很少一点粮,一家老小多靠喝用干地瓜秧蔓磨成的粉做的稀粥过日子时,心情非常沉重。特别看到各村几乎是大人小孩都患有浮肿或干瘦等疾病,有的一家数口卧床不起。他十分心痛地说:“当年我们各级党组织依靠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们进行革命斗争并夺得胜利,没想到他们的日子过的这样苦,是我们太对不起他们了。”他还语重深长地对赶来的县、社、村干部和随员说:  “尽管乡亲们因生活、身体等原因,致使情绪很低落,对生产自救没有信心。但是,只要我们各级党政干部做好深入细致工作,与他们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使他们看到来年改善生活的希望,就能组织起大家战胜各种困难,搞好农业生产,共渡灾荒。”

    最让青岛人民难忘的是,张敬焘书记的这次走访查看灾情,既是对青岛农村灾情的一次广泛深入的调研,也是一次开展全市生产救灾运动的广泛深入的大动员。他在这次走村串户走访查看灾情中,每到中午饭时,既不回县,也不去公社,也不让村干部派饭,一直是带着随员走到那家就跟着那家老少一块吃。同人家一起吃干菜团子,或喝干地瓜秧蔓粉做的粥,或吃看不到有豆面的干野菜或干树叶做的小豆腐。总之,人家吃啥他们吃啥,饭后主动交足粮票和菜金。许多户主都很过意不去地说:  “张书记,你吃俺这样的饭,俺咋能收你的钱和粮票?!”张书记却动情地说:  “我们吃了你们一家人救命的饭,那能不交钱?收下吧!”

    张敬焘书记就是这样,很快跑遍了即墨、胶县、胶南等县的农村,进一步掌握了全市农村严重受灾的情况后,又相继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再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各医疗单位分别抽调一批干部与医务人员,进一步加强受灾严重县、社组织生产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医疗救治力量;再次组织召开了全市的生产救灾动员大会,制定了开展生产救灾的有力措施,并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和城镇居民,自觉迅速行动起来,支援、抢救灾区的农民兄弟。这时,华东局组织的五省一市(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党政军民慰问团来到山东,其中上海慰问团在团长王一平的率领下,在张书记等市委一班人的安排下,带着粮食、棉衣等大批救灾物资来到我市即墨、胶县受灾最严重地区进行慰问,使受灾严重的群众得到了及时求助。 

    正是在以张敬焘为书记的市委号召组织下,全市各行各业和城镇居民很快动员起来,有组织展开对农村灾区进行支援和捐助。特别在上海等兄弟省市的及时援助下,在下派的医务人员对群众疾病的积极救治下,在下派干部对农民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下,尤其在张书记深入查看灾情中的含蓼问疾、视民如伤,与民更始的思想与作风的感召与鼓舞下,使灾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生产自救的信心很快得到提高,灾区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后来的历史表明,次年夏收后,灾区的灾情开始得到扭转,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信心与决心。

    听一些曾跟随张敬焘书记工作过的干部说,张书记不管走到那里,都一向善于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胸怀坦荡、与群众打成一片甘苦与共。1961年1月,党中央决定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为搞好这次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毛主席先后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心思想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经济、政治建设工作与运动中造成的严重失误,要求全党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传统,加强调查研究,搞一个实事求是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毛主席在这期间提出的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又发出了《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其中特别指出,中央要求从现在起,县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深入基层(包括农村和城市),蹲下来,亲身进行有系统的典型调查,每年一定要有几次,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且定出制度,造成风气。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

    张书记为搞好青岛全市的国民经济调整,遵照毛主席、党中央和省委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指示要求,结合青岛工作的实际,从书记到常委分三个组进行蹲点调查。由于这年2月,省委为搞好全省国民经济的调整,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对青岛,为了使市委和市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全市的工业调整和城市的建设管理,将即墨和胶县、胶南三县分别划归烟台和昌潍专区领导,只保留了崂山县。张书记根据省委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对青岛工作上的要求,先是带一个工作组对青岛钢厂进行了3个多月的蹲点系统调查后,又带着这个调查组来到崂山县的沙子口村进行农村蹲点调查。

    时值盛夏,地里的玉米等庄稼已长起来。张书记看到一些地里的庄稼黑油油的,长势很好;一些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又黄又瘦。就问村支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因这时,中央又特别提出在农村要加强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要求,这位村支书就很胆怯地支支吾吾答道,你看到庄稼长得好的那些地片,是我们为了渡荒分给各家各户的口粮田;那些庄稼长得不好的地片,是各生产队为交公粮留下来集体种的公粮田。不管这位村支书用什么名堂来掩盖他们的做法,张书记已很清楚,他们实际上已自主将大部分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但看到包出去的地都种得很好,有利于农村群众渡荒,张书记听后,没有批评这位村支书,只对这位村支书要求道,只要能调动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搞好生产救灾,可作为一种渡荒的临时措施,不要固定化。由于沙子口村这一做法没有受到批评,并被张书记视为一种渡荒的临时措施,在那种千方百计搞好生产救灾的情况下,整个崂山县农村很快都采取了这种临时措施。于这年秋,崂山县农村的灾情开始得到明显缓解。

    张书记在这次农村蹲点调查中,不仅很注意尊重与保护基层干部和群众为渡荒采取的可行办法与搞好生产救灾的积极性,还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

    那是张书记与随同人员到沙子口村两三天后的一个晚上,村干部们于晚饭后又照例聚到一起开会研究村上的生产、生活等问题。由于张书记他们几天以来与村干部和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都已熟悉起来,张书记就借会议研究问题前的机会,轻声地问村干部们:“你们今晚吃的是啥饭?”村干部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回道:“吃的玉米面饼子!”他听后不由地哈哈大笑了一下,然后有些生气地大声严肃要求道:  “给我说实话!”村干部们顿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说啥好。张书记看着村干部们不知所措的样子,一收刚才的笑容,严肃而又十分心疼地批评道:  “你们撒谎了吧?!你们这样欺骗我,也是在欺骗你们自己的肚子。我已派人到食堂问清楚了,你们今晚吃的是用一点玉米面加鲜地瓜叶做成的菜团予。咱们下地干的一样活,为什么给我们市委来蹲点调查的干部吃玉米饼子?”最后他向大家严肃地要求道:  “今后咱们大家在一起都要吃一样的饭,不能搞特殊,这要作为我们自觉遵守的一条纪律。”

    张书记一讲完,一些村干部被感动和当场落了泪。原来村干部们认为张书记和调查组的同志们,比他们辛苦的多。白天与他们和群众一起下地干活或推车送肥,晚上同他们一起研究完生产等问题后,还再搞有关农村问题的调查材料,一致同意尽量给张书记和调查组的同志们把生活搞的好一点。谁知张书记根据当时农村的生活困难情况,从吃第一顿晚饭就感到情况有些不对头,就找机会问过一些人,可回答都很一致,了解不到实情。为了查个究竟,张书记就派人到食堂做了暗访,才弄清他们与村干部和群众吃的饭不一样。

    自从张书记在全体村干部会上提出严格要求后,张书记与调查组的同志们就同村干部和群众切实实现了“三同”。可一个多月后,由于张书记白天与村上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常熬夜处理市委送来的重要文件,累得也患上了浮肿病,脚肿得穿不上鞋,用手指按一下腿脚就是一个窝子,调查组的同志们实在忍不下去了,就乘回机关办事的机会,专为他带回了一面袋子白面烧饼。吃饭时他看到白面烧饼当即问清来由后,严肃地对调查组的同志们说:“抓紧抽空送回去,给那些老弱和有病的同志吃,他们更需要。我们不管走到那里在什么样情况下,都要与人民患难与共。”调查组的同志不得不又送回机关食堂。

    正是张书记与调查组同志们同群众患难与共的这种精神,不仅使沙子口村的干部群众打心眼里当作他们的贴心人,并在群众的传扬下,使更多的干部群众受到了鼓舞。特别是在当时政治第一的社会风气下,张书记为尽快使崂山县农村群众摆脱严重灾情,为尽快改善全市群众生活,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渡荒临时措施允许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同时,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青岛轻工业,并以其优势加强与一些兄弟地区协作,使全市群众生活于1962年秋后就得到根本好转,比别的地方提前一年告别了口粮不足瓜菜代的日子。

    三

    听一些比我年长的一些老同事说,张敬焘书记在按照中央的调整方针政策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抓好全市的国民经济调整中,不仅比别的地区提前一年解决了全市群众的日常吃穿用问题,还非常重视解决了城区部分工人群众居住条件与环境既差又恶劣的困难情况。

    张书记为搞好青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常深入到市区的工厂、学校、码头、街道等基层单位,向干部、工人、教师、营业员等各业人员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次他来到当时的台西区(现属市南区)检查工作,在西镇看到一片低矮、拥挤、杂乱的棚户区,了解到是青岛最大的棚户区,居住着一万多人,大部分是工厂、码头的产业工人,就走进去查看。正值盛夏,他不顾严热酷暑,就在棚户区里串门走户地看起来。他看到这些火柴盒样拥挤在一起的小房子,墙是用炉渣、黄土、乱石砌起来的,房顶盖的是用破砖瓦和石块压着的废纸壳、废油毡纸、破草席和杂草。房内空间狭窄、拥挤、闷热、黑暗、潮湿,异味扑鼻。就是这样的房子,许多人家是祖孙三代挤住在一起。特别他看到这么多人居住的地方,只有两个共用的厕所和三个自来水龙头,污水横流,脏乱不堪。他看后,很难过和不安地对随行的干部们和有关人员说,解放十多年了,对这里的工人群众住处,我们没有采取措施来改变,实在对不起他们。

    为了尽快改变这片棚户区工人群众的居住条件与环境,张书记与市委一班人很快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来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号召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和各企事业人员,勒紧腰带节约和压缩各方面的行政开支。其次指示有关单位和部门,协调集中各方面力量来组织开展这一工作。特别是张书记带头将他一家住的一幢小楼交出,与几位有关领导住一座楼。其他方面的市主要领导也主动将单住的小楼交出,合住到别的楼上。在张书记等市领导的带动和领导下,筹资、拆迁、设计、施工等工作很快有力展开。

    当昔日棚户区地面上,一座座七层高的楼房很快建了起来时,这里一下变成了当时青岛的一大景观。这一带的群众禁不住内心的高兴,为之奔走相告,使市区的许多群众纷纷前来参观,不少人还带着照像机在楼前留影纪念。特别是那些喜迁新居的搬迁户,在迁回入住的那天,自发地联合起来燃放起鞭炮。他们在喜庆乔迁中,高兴地把这些新楼房称为“幸福楼”。

    还听说,晚年的张书记,在前些年夏天来青岛疗养时,住进“幸福楼”近40年的老住户们听说后,还特意请他去做客,并与他合影留念。张书记,你尽管已永远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你在青岛工作时留下的佳话,已化作我们青岛人民代代相传的口碑,流芳百世。

    (作者: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服务管理处处长)

浏览:156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肖明
    肖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