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挺的笔杆子(大众网/2015-09-04)

16991 发表于2019-12-18 17:10:05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渤海日报》自问世那天,就踏着硝烟,披着烽火,以其战斗的最强音,扬军威,壮士气,打击敌人,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出版物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党委机关报,她目睹了抗战的残酷,频频传播捷报,见证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文/本报记者 王领娣 片/本报记者 王茜茜

上空敌机盘旋》 印刷厂在海边的“草窝窝”里

为了解抗战时期报纸印刷、排版的相关事宜,记者采访了原《渤海日报》印刷厂排字员邱元汉。 “战争年代办报,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渤海日报》创刊后,为了确保报纸免遭敌人袭扰和破坏,使党的声音畅通无阻,报社机关和印刷厂奉命由广北一带转移至荒无人烟的渤海之滨)——垦利县。”说到这里,邱元汉用手比划着描述道:“编辑部在八大组(永安镇),当时那里是渤海区的后方根据地和首脑机关驻地,乍看上去,那土房子虽然高高矮矮,散散落落,有些荒凉,但实际上却处处呈现着勃勃生机,驻印刷厂在距八大组以北40多华里、离海一二十华里的顺河村,报社派驻印刷厂负责后勤保障和报纸发行的经理部主任杜振东,住在顺河村以北4里多路的朱家屋子。顺河村和朱家屋子都是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村周围遍地苇子、荆条、野柳、茅草,一望无际,横贯万里。老百姓住的多是一些土坯房或茅草棚,印刷厂的40余间夹板打的土墙、三五根檩条做支架、秫秸把子作铺垫的泥尾巴,就坐落在这茫茫草窝里,日本鬼子的飞机偶尔在那里侦察,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呼啸着……但偏僻的地域环境,为确保正常出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邱元汉回忆道,当时由于印刷厂是在海边上的“草窝窝”里,生活极为单调和枯燥。睡的是大通炕,寒冬腊月。炕上只铺了一床草席,一人一床薄被褥,有的两个人一个被窝,通腿睡;到了夏天,印刷厂周围的蚊子成群结队。为了防止蚊子叮咬,睡觉时就把抽出棉絮的夹被支成“老牛槽”,当作蚊帐,闷热得令人难熬。吃,锅上锅下一个样,都是红高粱,底下是高粱粥,上头是高粱窝窝;仅有的一点细粮,则蒸成馒头,切成片,晒干后装进粮袋里,以备春季反扫荡。穿,当时有句口头禅:“八路军,三件宝,钢笔、手枪、破棉袄。”这三件宝,印刷厂的同志也只有一件从家穿出来的旧棉袄。行,全厂就是打伪军司令刘佩臣时缴获的那匹骆驼,出出进进,运这运那,全靠它。那时候印刷厂既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生病长灾全靠硬抗,实在抗不过去,才顺河村以西20多里路的渤海区小口子后方医院救治。

印刷设备落后》 拣字员围着排字架往返60华里

当谈到战时的印刷设备时,邱元汉一摆手,说:“非常简陋和落后,印一期报纸很不容易。车间的设备多是田瑜厂长的爱人田大嫂,利用女同志不被人注意的特点,冒着危险从济南敌占区通过关系购进的,老化笨重,秃字多,残字多,字号不全,费时费工。当时是活字印刷,多数时间编辑部上白班,印刷厂干夜班,白天由八大组送来一组稿子。我们接稿后,就按照编辑部划的大样要求,立即投入工作。铸字员用手摇炉,补充一些缺字和标题字;拣字员手托着3斤多重的铅字盒和手托,一夜之间围着排字架往返60华里;印刷的同志一人续纸,一人看墨,一人摇轮子,光着脊梁干,脸、胳膊和前胸抹得到处都是油墨。印一期报纸披星戴月,废寝忘食,送走月亮,迎来朝阳,同志们两眼布满血丝,但脸上却总是泛起胜利的微笑。”说到此处,邱元汉非常激动,从身旁小皮包里拿出两张写着字的稿纸,双手颤抖着,说:“前不久,我回忆起当年印刷厂的情景时写了一首小诗,题目叫做《敌后印刷厂》。”

“渤海滨,黄河旁,

荆条洼里茅草房;

技术匮乏设备老,

劳武结合分外忙;

颗颗铅字闪银光,

字字句句排成行;

拣字拼版夜继日,

送走月亮迎朝阳。”

全厂配备步枪 连轴转将抗日喜讯印出来

邱元汉借那“劳武结合分外忙”的诗句,继续讲道,处在战争环境中的印刷厂,除正常上班印报外,还要防空袭,防扫荡,随时做好备战。全厂配备有一二十支步枪,每人4枚手榴弹;厂里的木工,不停地制作装字盒、字盘、机械的木箱子;春天,还利用工作间隙挖防空洞和埋藏机器的掩体,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印刷设备不受损失。

“据说,1945年6月,印刷厂就开始大转移,因为那时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大反攻阶段胜利捷报频传,”在这之前就端掉了寿光田柳庄国民党顽固派司令张景月的据点,士气大振。6月初,渤海军区主力部队直属团、特务营和地方抗日武装,在杨国夫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挥师西上,直扑黄河岸,一夜拿下小营、玉皇堂和道旭三个据点。紧接着横渡黄河,打响了蒲滨战役,一个个胜利接踵而来。随着战局的发展和领导中心的转移,渤海日报机关和印刷厂奉命随即西上,开始转移。第一站,途径利津城东,住在徐王村一个有土炮楼的院落里。一个多月后,于7月初,印刷厂便转移到了蒲台县高庙李,住在天主教堂;编辑部移址蒲台县小营团包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于同年冬,渤海日报机关和印刷厂跟随渤海区首脑机关,进行3次大搬迁,向惠民城进发。五六辆老牛车,拉着机器设备,哐当哐当,从高庙李出发,当天晚上就赶到滨城西关庙里过夜,于第二天掌灯时分才赶到惠民城。不到半年时间,印刷厂三次大搬迁,三次大转移,为了确保按时出报,每次大的转移,一般都采取分批搬迁,或者派先遣部队提前行动,或留少数人坚持原地生产,争分夺秒,有时连轴转,把登载抗日胜利喜讯的报纸印出来,发送到抗日军民手中。

浏览:68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 16991
    16991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